APP下载

民间故事中的李光地形象及其文化阐释与审美价值 お

2017-10-19叶茂樟

[摘要]在民间想象中,清人李光地既是一心为民、足智多谋、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又是亲民宽厚的谦谦君子。李光地民间故事是闽南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所展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图,及闽南一隅独特的风情画卷。作者通过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价值观和审美倾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李光地;民间想象;内涵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K82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1008405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谥文贞,福建安溪人,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之一,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著有《榕村全集》、《榕村语录》和《周易通论》等。同时代学者尊其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史称“理学名臣”。他去世后,康熙帝曾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并親自为其写御祭文,令“皇子执祭以异其礼,遣大臣以经纪”;雍正帝也在谕祭文中,赞誉他为“卓然一代之完人”;乾隆帝则特地为贤良祠手书表彰文。(1)1这是三代帝王对李光地政绩、学术思想的高度肯定。而李光地的故乡——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地处安溪西北隅,自明朝正统年间湖李六世祖李森率众开通湖头到泉州水上航道后,湖头成为永春、德化、漳平等内陆山区县通往泉州海口水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闽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古称“湖头小泉州”。湖头古镇不仅历史悠久,且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过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境内遗留着以李光地故居(新衙、旧衙)、景新堂、问房大厝、五房小宗、贤良祠和李氏家庙等为主的60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其中,新衙、旧衙和贤良祠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湖头古镇“形象代言人”的李光地文化已成为安溪县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之一(另两大文化为铁观音文化和清水祖师文化)。同时,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李光地逸闻趣事更为了解和研究李光地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通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李光地民间故事》中约五十则李光地民间故事的分析和研究,透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民间故事中的李光地形象

与魔宝、难题、镜子、禁忌和变形等民间叙事文学中的恒常主題不同,李光地民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李光地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故事的发生多有具体时间、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习俗相附会,往往给人以历史的错觉。当然,民间故事与历史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历史上,李光地其人格和学术成就饱受争议,迄无定论,“誉之者推为‘儒林巨擘、‘学博而精,毁之者则讥作‘纸尾之学、‘不学无术”,而“凡訾议其学问者,每多从讥斥其为人出发”。(2)4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故事中的李光地形象比正史中的李光地形象高大许多,其性格也更鲜明,感情更丰富,展现了李光地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可说是对正史的一种有益补充。通过梳理五十则李光地民间故事,其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一心为民的廉洁清官

自康熙十一年(1672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开始,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文渊阁大学士任上去世,李光地先后担任过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在朝达48年之久。在有关李光地的民间故事中,绝大多数内容都与他为官有关,其中不少故事把李光地塑造成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亲民政治家形象。如,《助建长汀会馆》讲述了福建长汀去江西做生意的人想在南昌买地建会馆,却遭到当地绅士的刁难,说“福建人要在这里建筑会馆,木材、砖瓦、沙石和一切材料都得从福建运来”。李光地为此禀报康熙,结果康熙下诏让南昌绅士建一座会馆送给长汀人。由于李光地的努力,《解脱苦役》中,在京城修建皇宫的福建苦力的徭役得以解除;《改运官粮》中,本来由各地征集运往京城的官粮改为地方入库;《宗城土楼的传说》中,年老体弱的将军得以告老还乡。而在《李光地与红稻》中,李光地在故乡试种和推广贡米——红稻,让百姓感受皇恩浩荡的同时又得到实惠。在李光地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篇章表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如,《旧衙与新衙的传说》讲的是李光地虽然为官达半个世纪,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住宅,所存下来的两座故居,旧衙为李光地协助拉哈达大军解泉州之围后,满州人宁海将军拉哈达所赠;新衙则是李光地夫人背着李光地所建,李光地为此生气,数度回乡都没住过。《“犭贪”的传说》讲述了身居高位的李光地在其故居后特意树一尊颈部已断的“四不像”石雕——“犭贪”,以此为警戒,同时表达其做人要诚实的心志。

(二)足智多谋的智慧化身

在传统的民间叙事中,有一类智慧老人的形象,他们具有超然的才智,有神灵般的先知先觉能力。这可以说是在生产力不发达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生存艰难的广大民众表达愿望和获得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在不少有关李光地的民间故事中,李光地也成了足智多谋的智慧化身。他不但智慧明达,且为官后一心为民,鄙薄自以为是之人,敢与各种丑恶势力斗智斗勇。如,《李光地验缸》中,还是学童的李光地用燃烧湿柴所冒出的浓烟验缸,解决了成年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智取帽顶寨》中,山大王林日胜想要杀死李光地,不料却把自己的儿子杀死,原来李光地有先见之明,与林日胜的儿子换了床睡觉。《古城移辖》中,清初朝廷主考官故意刁难福建考生,要他们自带本地江水到京城磨墨应试。李光地向江西瑞金官员提出古城(即今长汀县古城镇)移辖的要求,从此福建也算有水相通京城,考生不必自带江水到朝廷应试。《李光地与云门禅寺》中,武举人想霸占云门寺这块宝地,方丈和当地乡绅求助路过的李光地。李光地在举人面前只字未提迁寺,却在出寺门时脱下朝靴,在手中敲了敲,说:“三宝土不可图,我这做宰相的连三宝地的土都不敢粘走呀!”以此打消举人迁寺建府第的念头。

(三)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

学者许苏民曾在《李光地传论》中把康熙帝对李光地的态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且信且疑、既用又整;信过于疑、多所倚重;“义虽君臣、情同朋友”。应该说,李光地能取得康熙帝的信任,且最终与康熙帝“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相处,跟他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是分不开的。表现这一主题的民间故事往往以史实为纲,以丰富的想象为枝叶,来刻画一位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的形象。如,在《献〈蜡丸疏〉》中,身处荒野的李光地冒生命危险以蜡丸上疏的形式献计平息耿精忠之乱。虽然《蜡丸疏》一年后才到达京城,却使康熙帝深受感动,谓群臣:“此真忠臣也。”《保荐施琅》中,他舌战群儒,力主收复台湾,并以家族性命作保,向康熙帝举荐施琅,终于完成统一大业。《“琴瑟”两字计立储》中,康熙帝向李光地征询秘密建储计划,光地以“琴瑟”二字对之,让康熙感慨万端:“大臣中为我家计者,独此一老臣耳。”此外,《李光地智救方苞》、《提携梅文鼎》等也都不同侧面地表现了李光地为发展清初文化和科学事业而作出的努力。

(四)亲民宽厚的谦谦君子

李光地在朝为官达48年之久,民众心中,光地亦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甚至也有小自私,然而,他更多让人看到的是其胸怀坦荡、亲民宽厚的君子形象。在民间故事中,李光地珍惜同榜举人之间的感情,给陈天达送盘缠和安家费,与他一同赴京会考,飞黄腾达后,又多次邀请陈天达进京仕官(《陈天达与李光地》)。探访另一同榜举人时,李光地收获一担芥菜,看到脚夫气喘吁吁,他让轿夫抬芥菜回家,自己则步行,演绎了“宰相步行,芥菜坐轿”的趣话(《吾都芥菜坐轿子》)。他还穿梭于田野阡陌,体察民情,书写了“官民一家”的佳话。民间故事中的李光地还知恩图报,胸怀坦荡。《李相国让轿》中,李光地回乡省亲,见到少年遇劫时的救命恩人德辉禅师,让轿步行,盛赞德辉禅师是“上等能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中,李光地受命提督顺天学政,有县令因求他办事未成,曾对他无礼,但李光地升为巡抚后对此却既往不咎。

二、李光地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

民间故事不仅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论在原始或发达的文化中,往往都是艺术与知识的混合物。”(3)同样,李光地民间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以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背景,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闽南一隅独特的风情画卷。可以说,李光地民间故事是闽南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揭示了清初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君臣际合”,即明君圣主与忠臣贤相的结合,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这种所谓“香草”与“美人”的际合很难存在。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李光地与康熙的关系后来虽达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的地步,但封建帝制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是不可能逾越的。此外,清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权力之争也与李光地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在有关李光地的民间故事中,不少内容以史实为基础,凸显了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爾虞我诈的官场黑暗。如《“琴瑟”两字计立储》中,康熙帝与李光地计谋“立储”,反映出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御厨夜送炖羊肉》中,康熙帝与李光地在南书房无意中所说“要是有碗炖羊肉就好了”竟泄漏出去,“从此,李光地和康熙谈论政事就只用笔写不用说话,直到李光地病死都是这样”,由此可窥见官场政治中的不择手段。《李光地智救方苞》、《保荐施琅》固然是其荐举人才的表现,但从方苞深陷文字狱却可看出清初思想控制的威严。而围绕攻打台湾、保荐统帅的论争则展现了一幅朝廷官员百态图。《失官印》中,内阁学士徐乾学因政见不同偷走李光地巡抚官印;《午时三刻到泉州》中,孝庄文皇后去世,朝中奸臣设法拖延乞假回乡的李光地回京行程;《牛耳大,龙耳小》中,宵小之徒向康熙帝打小报告,说“李光地两个耳朵那么大,有帝王之相”,等等,虽阴谋未能得逞,但清初党派、权力之争可见一斑。看透了官场政治,欲告老还乡而不能的李光地,曾借南宋诗人裘万顷的《归兴》一诗表达其复杂心情:“新筑书轩壁未干,马蹄催我上长安。少年只道为官好,老到方知出路难。千里关山千里恨,一番风雨一番寒。何如静坐茅斋里,细把苍松翠竹看”。

(二)描绘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

湖头古镇位于安溪县西北隅,四面崇山环抱,一水拖蓝中分阆苑,因地形颇似大湖,由南宋大儒朱熹路经此地雅称“湖头”至今。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有“碧翠闻钟”、“阆山雪意”、“泰山浮云”、“东甲晓霞”、“三台夕照”和“月峰樵径”六大美景,加之“白漱溪声”、“成云观瀑”、“西湖夜月”和“霞浦渔登”四大水上奇观,合称“湖头十景”。它与分布在镇区保存完整的60多座明清传统风格和闽南特色的古民居交相辉映。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勤劳、善良的湖头人共同绘就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有关李光地的民间故事则是这幅画卷中独特的一笔。如《铁观音与站旗传说》中,李光地及其皇亲贵族与铁观音深厚的历史渊源,道出了安溪铁观音不平凡的来历。《“湖头米粉”的传说》、《“咸笋包”的传说》和《宫廷名菜“鸡卷”》将古镇特色小吃“湖头米粉”、“鸡卷”和“咸笋包”打上了宫廷文化的印记,丰富了小吃文化的内涵。在《“官岭土楼”的传说》、《吾都芥菜坐轿子》中,故乡人的热情好客显露无遗。《李光地与南音》中,李光地向康熙帝举荐南音,湖头古老的民间艺术清晰可闻。《“喝醒”石的传说》则通过人虎有缘、和谐相处的动人传说展示了清代安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三)表现了古镇崇儒尚文的精神追求

安溪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位于闽南金三角腹地。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儒家思想也伴中原移民来到了这块曾经的蛮荒之地。南宋时期,朱熹长期在闽南地区讲学,福建成了“闽学”的发源地,安溪县和湖头古镇都留下了朱熹不少的足迹和佳话。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序”曰:“海内于今数夹辅者,必曰安溪”,“吾安溪之山若增而高,水若增而深,而卓拔奇伟之士,无有亲疏遐迩,闻风而蔚起,咸以为天下之文章,莫大于是也。”闻名遐迩的“小泉州”——湖头古镇,数百年来孕育了无数名士贤人。据非正式统计,仅从明永乐(公元1403年)起,至清光绪(1908年)500年间,湖头籍(感化里和来苏里)入科第者就有99人。各级科第名为诸生1人,监生2人,荐辟3人,武生4人,贡生11人,武举人3人,榜眼1人,举人52人,进士22人。其中最显赫的,是清初闽学领袖、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关乎他们的各类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很大一部分故事将这些知识分子想象成‘神的化身。而这些名儒在拥有神力之后,都能很好地帮助百姓解决困难,甚至承担起斩妖除魔的重任,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由此可以看出,闽南人通过神化名儒传达了对儒学推崇和敬重的深層心理。”(4)在民间的想象中,李光地位极人臣似乎命中早有定数。《“光地”名字的由来》,讲的是他出生时电闪雷鸣,满天光华照耀华地。《李光地验缸》、《智取帽顶寨》活泼地刻画了一个智慧少年的形象。《十字街头一盏灯》中,俗神章相公为夜晚外出读书回来的李光地点灯照明。《李光地祈梦》中,李光地梦见一根木头刺破眼睛,原来是仙翁将“相”字预告他:“‘木撞‘目,不就是‘相字吗?”《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中,仙翁预言李光地可以当到相国,功名富贵戊戌年开始。“若非西方(五阆山)缺一角,便成帝王家”,更是把李光地的神化推到了极致。这些民间传说显然是后人附加在他身上的光环,具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古镇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崇儒尚文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追求。

(四)表达了民众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

民间故事“反映了广大人民纯朴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出了反抗剥削压迫要求自由的呼喊……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也是人民的娱乐工具和斗争武器”。(5)3普通民众不一定有高深的学问,但他们却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在生产和生活之余创作的故事也都源于他们朴素的善恶观念和道德准则,他们总是在故事中以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獨特把握和审美想象去传达民众的普遍的情感诉求和生活理想。”(5)3特别在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的不平等,凭自身力量无法克服时,只好把理想和希望寄托于某个神化的形象身上,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或得到心灵的安慰,这在李光地民间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古城移辖》中,朝廷主考官的刁难;《解脱苦役》、《改运官粮》中,民众繁重的瑶役,这些难题虽然通过李光地的努力一一化解,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众对没来由的刁难和瑶役的愤恨。《留扇示教》中,李光地微服私访,以扇示教;《人无教示会变坏》中,李光地通过制定《诫子孙书》整顿家风,矫正子侄的不良行为。这些故事既表现了民众崇儒尚文的理想诉求,也启示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的做人修养。《李相国让轿》蕴含了知恩图报的道德思想,《千金换墓地》则通过李光地因信“风水”,为换取一块已葬的墓地不惜将女儿嫁给拾狗屎为生的穷汉为妻,后来认识到自身错误,将坏事转化成好事的故事,警示人们不要迷信,更不要损人利己。

三、李光地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

恩格斯曾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在一个农人晚间从辛苦的劳动中疲乏地回来时,使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恢复他的精神,忘掉繁重的劳动,使他的石砾的田地变成琼郁的花园。”“和《圣经》一样地阐明的精神品质,使他认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6)401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各种逸闻趣事更是在街头巷尾广为传播,普通民众耳熟能详。而这些民间故事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形象生动地演绎了闽南人繁衍发展的生命轨迹,而且使其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精神更加脍炙人口和深入人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7)6李光地民间故事,以历史名人李光地为叙事主体,以湖头古镇为特定言说区域,可以说是李光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溪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说过:“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8)309可以说,民间故事是意蕴广博又魅力无穷的生活教科书。李光地作为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之一,其政治作为和思想理念对后代有深刻的影响。民间故事中,民众赋予李光地的为国为民、清正廉洁、惩恶扬善、扶弱济困、排忧解难和移风易俗等思想行为,不仅是民众对清明政治的一种文化想象,更表达了民众的审美价值观。在口耳相传、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修身养性的行为规范,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李光地民间故事已经成为湖头古镇独特的文化符号,对李光地民间故事的深入考察和具体阐发,不仅能保护和继承李光地先进文化,更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影响民众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注释]

(1)何少川.序[M].李光地.李光地手稿[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

(2)陈祖武.点校说明[M].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李红军.洛阳水席与民间传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438.

(4)戴冠青,等.民间想象中的文化盛宴——论闽南民间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98102.

(5)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

(7)戴冠青.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M].廈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8)[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许苏民.李光地传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戴冠青.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叶茂樟.李光地民间故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4]万建中等.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化的主题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献英

The Image of Li Guangdi With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in Folk Stories

YE Maozhang

(Qua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In the folk imagination, Li Guangdi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not only doing everything only for the people with his honesty and resourceful wisdom, but also be loyal to king and generous to the common people. The folk stories about Li Guangdi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ancient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 It show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scroll which are unique in southern Fujian. It has great aesthetic value. It reveals their own values and aesthetic tendency naturally or half unconsciously throug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rich psychological activity,. We can not only give the "souls" to the new town after deep exca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 Guangdi's folk stories, but also edify sentiment, purify the mind, create harmonious.

Key words:Li Guangdi; Folk Imagination; connotation and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