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7-10-19王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2期
关键词:西安市应用型办学

王珣

[摘 要]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西安市高职教育还存在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队伍,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011-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为西安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还存在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同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及其特点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背景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50~60年代,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刚刚起步。已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也基本是普通本科高校的压缩,缺少职业教育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纵深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导致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为了满足需要,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层部门、生产第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積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由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6年全国人大通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走上了依法办学的道路。2014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从中职、大专、本科和专业硕士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梳理中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技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技术转型升级加速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多次提出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1990年11月,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专科教育是高中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主要是为基层部门、生产第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从政府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内容: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第二,培养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第三,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职责和任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办学模式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普通高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首先,职业高校和普通高校虽均为高等教育,但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遵循的是职业逻辑,以就业为导向,普通高等教育遵循的是学术逻辑[2],以学术知识的完整性规范性为基本依据;其次,在人才培养中,普通本科教育重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注重学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职业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对于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不作必备要求,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重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职业高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强,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高职学生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领域就业,更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还能表现出收入上的优势[3]。

二、西安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区域人才需求实证分析

(一)西安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本文所述的西安市高等职业学校指西安市政府直管的公办高等职业学校。西安市现有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三所,即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西安文理学院原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经2014年批准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单位。其余两所为专科,其中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特色鲜明的行业性学校,其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是为行业服务。三所职业高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三校合计共有专业104个,其中本科专业44个,专科专业60个,主要涉及经济管理类、装备制造与材料类、电子信息类、土木建筑类、生物制药类、轨道交通类、师范类、艺术类等。三所高校整体发展良好,各有特色,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西安市产业发展特点及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三次产业进一步发展,结构更趋合理。“十三五”期间,西安市确定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外向度三大跃升。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等[4]。同时推动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家庭服务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实现以上目标,须有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支撑。西安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明确任务:建设党政人才队伍4.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92万人,高技能型人才队伍50万人的目标。其中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完成。

(三)西安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照西安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一带一路”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偏小,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完成规划提出的“十三五”建成50万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任务,年均需向社会提供10万名合格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此任务当然不能完全依靠市属三所全日高校完成,其他民办高校、中等专业学校也可承担部分任务,但主要应由市属职业高校培养。我们设想三所职业高校通过各种努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每年校均培养8千至1万人,也仅能完成培养任务的30%,即使其他学校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任务也难以完成。其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三所职业高校专业中,旅游管理、生物制药等培养能力明显不足,同时规划中明确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家庭服务业、食品加工业等方面还是空白。其三,培养能力较弱。目前市属三所职业高校中,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行业性高校,该校毕业生85%以上对口就业于铁路、地铁等国有企业。其余两所虽为综合性学校,但培养能力较强的西安文理学院最早是以师范教育为主,转型发展后,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完全适应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尚有一段距离,还需做出较大努力。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从办学历史看,职业教育根底较好,但因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明显不足。

三、西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增设高等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拟增设一至两所全日制职业高校,可采取从现有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中专中选取若干所,进行合并重新组建职业高校,培养急需人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校址、教学设备、办公场所等。这些学校在办中职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有一批熟悉职业教育的師资队伍可供新的高职学校使用。从一组建就可直接招收高职学生,发挥效益,较之新成立高职院校见效快,办学质量也能得到保证。高职学校组建后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尽快组建一支熟悉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领导班子,解决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问题,从一开始就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二是全体教职工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要从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思维转变到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观念上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快速增加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二)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急需专业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显示服务社会能力及其方向的基本标志。西安市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尤其是要通过新建职业高校建设新专业,既解决人才培养数量不足问题,也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新组建高职院校,设置社会急需的酒店管理、临床医学、老年护理、商务谈判、对外贸易、现代农业技术、航空航天、食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培养急需人才,补齐短板。一方面还要通过原有高职院校增设新专业,或通过调整改造原有专业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用人需要,使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西安市主导产业和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通过一定方式修学各门课程实现的。西安市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要体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而设置,并按知识学习以及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进程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与学习体系。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重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过程与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等,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为区域提供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就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改革不适应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西安市现有三所高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其服务中小企业和基层一线岗位的培养目标,重点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学生扎实的应用技术技能为基本任务,教学方式应以实践操作训练为主。鉴于三所学校不同的办学背景和层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实践会有一定差异,但无论其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如何,既然承担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职责,就一定要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放在重要位置,把适应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基本目标。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有一支既能从事理论知识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师队伍,即“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改造性培训,将具有一定实践技能基础的教师派往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熟悉生产一线的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技能,使其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会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师;二是从企业选调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三是从企业和社会各界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技能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逐步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双师型”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50%以上。

(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产业与教育融合,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培养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企业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同时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既有重要责任,也能发挥其独特作用。高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主动邀请企业行业参加,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包括规格、层次、素质、能力等,都应与企业共同研究,听取企业意见;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应有企业的积极参与;三是人才培养的实施,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指导等,更是企業的强项,其直接参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质量高低最终由用人单位说了算,企业的评价是最权威的评价,必须有企业的广泛参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双赢,高校和企业均可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查吉德.发展高职院校高等性,履行高职教育新使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

[3]许申.高职与一般本科毕业的就业差异分析[D].北京大学,2011.

[4]张海燕.“十三五”西安重点发展七大支柱产业[N].中国产经新闻,2016-03-02.

猜你喜欢

西安市应用型办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123的几种说法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