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回归与实践探索

2017-10-19张玉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2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工匠精神

张玉珍

[摘 要]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命题。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理念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以期用“工匠精神“锻造“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回归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88-02

继“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引起热议后,2016年的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又把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我们认为工匠精神的践行,重点在企业,但培育除了企业外,职业教育因为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所以职业教育更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

一、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源于民间传统匠人,延伸于现代各行各业,现在已经成为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即精益求精,精益求精作为一种执着追求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一些细节长期养成的。因此,从长远来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应从小培育,并且贯穿人的职前和职后全过程。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可以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培养的工匠精神可以为企业工匠精神奠定基础。因此,职业教育更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全部过程,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入职前就具备强烈的工匠精神意识,拥有优秀工匠精神品质,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习惯。

所以,当前职业教育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应该重拾工匠精神,并且要紧紧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展开。具体来说,应当突出三个重点:

(一)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如果说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什么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就于在它的专业教育要对接职业标准,需要按照职业标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标准。这里的“缺标准”是指既缺教学标准,又缺职业标准。加快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二是有标准执行不严或者干脆不按职业标准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主要还停留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上,对参赛作品的精度、品质要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于学校平时的专业教学更是满足于一般性教学任务的完成,满足于“大概”“大约”和“差不多”,严格的职业标准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务必要完善职业标准,全面引入职业标准,并且严格按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不达标准决不罢休。要在平时的达标实训中,反复磨炼,培养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形成求精求准的工匠品质。

(二)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

规范的依据是标准,规范的表现是耐心、细致、专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的机会,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处处、时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包括实训前的准备,如工量具顺序的摆放、工装的穿戴以及实训后清理整顿等看似小事的细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因为这些细节恰恰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关键是不放过任何细节,培育需要从平时细节做起。

(三)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品质精神

工匠之所以能淡定、坚定,能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艺外,还有一颗热爱自己事业的心。正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限热爱,无比钟情,为他们的孜孜追求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因此,职业教育不应该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还应该结合专业强化专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的情怀。

二、对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我们定期开展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文艺演出等;三是我们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二)加强深度校企合作

围绕专业服务产业,我们在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上积极与当地行业企业进行对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积极对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学生入校后,先去合作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活动,对本专业的先进技术、行业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岗位需要的素质、能力进行了解。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本校教师授课,到专业课学习阶段聘请来自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技师、技术能手来校授课或现场教学,学生进行顶岗实训,让学生切实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精益求精,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基础。

(三)注重课程建设

我们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文化涵养。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匠精神”实际上也是一种传统的回归。基于此,我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人文素养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素质训练与评价,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营造全员、全环境育人的氛围,做到全员培养、全面培养、全程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回归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个性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生求学的核心目的。职业院校要综合考慮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影响因素,为学生选配合适的职业技能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让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精,各执一技,使每个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认真专注的基本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与思考

面对教育观念新的转变,我们认为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些教师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一些专业课教师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实践经验偏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通过多种途径锻造一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职业院校也是定位的回归。重塑“工匠精神”需要职业院校回归宁静、避免盲从、找准位置,这是高职院校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4]王琴琴.高職教育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相关问题探析[J].大科技,2016(15).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周克耀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