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

2017-10-19黄恬蕊周锋刘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2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社区

黄恬蕊 周锋 刘钰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渐向外围扩展,“新城市人”应运而生,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已日渐引起广泛的关注。鉴于此,从父母和祖辈的心理层面将隔代教育分为两类:自愿型和被迫型。深刻剖析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成因: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转型的压力及家庭结构的转变,从而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进而以“三社联动”介入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介入,以适当解决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减缓祖辈的矛盾冲突、改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关 键 词] 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三社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26-02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受到现代多元化社会和中西方思潮的影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新城市人”已然走进父母的行列,但由于年轻父母工作繁忙,祖辈们逐渐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由此引发了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

一、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的內涵

(一)新城市人的特殊性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渐向外围扩展,许多农村被拆迁改建成社区,这也吸引了许多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进驻,政府为了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在新开垦的土地区域或者具有较高经济潜力的地域设立开发区,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二)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的定义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是指由祖辈代为照料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主要由祖辈照顾孩子,节假日由父母照顾孩子;白天由祖辈照顾孩子,晚上由父母照顾孩子;父母一方不工作,和祖辈一起照顾孩子;全部由祖辈照顾孩子,父母仅在自己工作之余回家看望孩子。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是指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者不愿意照顾孩子,由祖辈代为照顾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

(三)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的类型

从父母和祖辈的心理层面,可以将隔代教育分为两类,自愿型和被迫型。所谓自愿型,就是指虽然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不得不将孩子暂时交由祖辈代为照料,同时祖辈都有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再加上经济状况的改善,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不会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愿意帮助自己的子女照顾孩子。而被迫型则是指祖辈并不愿意照顾孩子,但是又不得不照顾孩子,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愿意抚养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因违法被判刑、监禁等情况下,导致祖辈心不甘、情不愿地接下照顾孩子的责任。

二、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随着退休时长的增加,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少,知识获取渠道的减少使得他们获取新的科学教育观念的渠道也在减少。如果老年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仍然沿用旧的一套教育观念,以经验取代科学,就会在无形中扼制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机会,阻碍孩子早期智能的开发。另外,祖辈对孩子在物质满足方面的关注往往多于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使得部分孩子对他人的依赖性过强,从而影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处境,不利于孩子未来踏入社会,在集体中与他人和睦相处。

(二)教育观念陈旧,阻碍孩子智能开发

老年人往往会由于过于担心孩子的安全,阻止他们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者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知识面窄的缘故,没有能力甚至错误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些科学性问题。儿童期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运动、语言等发展最快的敏感期,如果祖辈不能抓住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智能开发和性格培养训练,一些社会性发展所需的技能就较难再被孩子所学习。

(三)教育理念冲突,易引发家庭矛盾

在当下信息化的时代,尤其是正处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这种“二元”变换的地区,大多是祖辈的教育理念并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如传统教育方式那样一味地迁就和纵容,而父母与祖辈又有所不同,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不会只着眼于当下让他们过得舒适,在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这使得孩子容易在心理上对父母产生反感和不满的情绪,进而出现感情隔阂。倘若三代同住在一起,父母正在批评孩子,祖辈却出面袒护时,就会更加重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

三、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一)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所谓“孝”,就是指为人子女者应该对父母长辈恭敬顺从,在中国数千年处于正统思想地位的儒家,十分推崇孝道,这也就提高了传统家庭对于“孝”的重视。因此在传统家庭中,祖辈认为自己作为家中辈分最高的人,有责任对孙辈進行教育,而父辈也应该听从自己的建议。祖辈这种不愿放低身段,与父母一起商议如何有效教育孩子的态度,加剧了家庭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冲突。在江宁区这片大城市边缘地区,尽管城市化发展迅猛,但传统家庭观念仍残留在大部分祖辈的脑海中,这对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和谐的家庭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社会转型的压力

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过程加快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拓宽了人们的就业空间,丰富了人们的就业机会,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年轻父母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愿意背井离乡,前往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去打拼,这使得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自己的孩子相处,也没有太多精力参与孩子的成长,他们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隔代教育是他们仅有的一种选择方式。

(三)家庭结构的转变

如今许多年轻父母为了追求物质层面的利益,往往会忽视自身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培养,特别在结婚生子之后,因为要抚养孩子,经濟负担越来越重,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会使父母产生逃避的心理,更加不愿意花時间自己去照看孩子,但又没有太多钱雇佣保姆,于是孩子的照料就成了问题。而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有为子女抚育孩子的意愿,因此父母就自然愿意把孩子送到老年人身边,交由他们抚养和教育。

四、“三社联动”介入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

(一)“三社联动”介入可行性分析

“三社联动”介入隔代教育家庭问题,能够为家庭提供科学的教育知识,通过开展隔代教育等支持活动,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于社会层面而言,在隔代教育社区支持概念的核心指导下,通过出台关于社区和家庭重视隔代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来增加社区支持的资源供给,构建完善的社区支持的教育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

(二)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隔代家庭教育

1.儿童辅导

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表现为感情脆弱、沉默寡言等,他们不善交际,对外界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建立同辈群体,希望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等。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可利用想象互动游戏治疗,通过想象游戏的媒介,使其有机会以转化的方式沟通。此时工作人员有兴趣的融入,成为积极的玩伴,以刺激化和相对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澄清自己对于现存家庭关系和结构的看法,学会与父母及祖辈沟通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和同辈群体建立关系,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以此缓解心理压力,完善其人格。

2.祖辈及父母沟通平行小组

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针对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向教养孩子的祖辈和父母提供诸如沟通训练、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作为亲子教育的新形式,可将祖辈家长与父母分为平行的两组,通过联合活动,加强祖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与家庭关系之间的沟通,使双方对于隔代教育问题都建立科学的认识。小组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孩子教育的方式以及孩子的心理健康上,通过跨组练习和及时总结,不断改善家庭关系,对孩子教育达成共识,解决隔代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构建新型的三代科学教养方式。

(三)社区和社会组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少儿“四点半课堂”

少儿“四点半课堂”是指将放学后一群无人看管的孩子集中起来,通过在社区设立服务站点,借助社区平台引导社区基层人员、公益社会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共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年级为划分,为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小组工作等服务,以保障儿童在父母下班“空档期”,祖辈不能为其提供作业辅导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辅导与管理,减少社会恶性事件发生,避免不良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解决隔代教育中的矛盾。

2.补偿式“大讲堂”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对孙辈产生重要或全部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这种交互作用将祖辈们所具有的一些不足,构成了影响孙辈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从而对儿童个体的品行观念、心理健康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可由社区组织,公益社会组织创办补偿式“大讲堂”,丰富老人的知识获取渠道,以免费定期举办的方式,用直观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向老人们传播科学的教育方式、正确与儿童相处的模式、主动构建新型和谐家庭的形式来缓解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做到祖辈与父辈相融、子女与父母相融、家庭与社会相融。

五、结语

为解决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引入“三社联动”模式,以社会工作者为核心,为隔代家庭中的儿童提供与其社会化发展需要相符合的专业辅导服务,加强父母与祖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其就育儿问题达成共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社区为依托,为隔代家庭营造互相关怀与照顾的社区环境;以社会组织为载体,配合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有效回应隔代家庭的需求;以政府为补充,放宽政府职能,为“三社联动”让渡空间,优化“三社联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小娟.社会工作介入城市青少年隔代教养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S区为例[D].南京大学,2015.

[2]梁业昌.现代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朱柳敏.城镇化视角下城市新一代“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报,2013(5):1-4.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社区
爷爷奶奶来“听课”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隔着代,相亲爱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