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

2017-10-19王新伟杨晓伟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步态电针步行

王新伟,杨晓伟,代 静

(北京中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

王新伟,杨晓伟,代 静

(北京中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步行能力;电针;随机对照试验

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本病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存活者中大约3/4的患者遗留后遗症状,其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较为重要的因素。在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中,足下垂则占据了20%~25%[2-3]。由于患者足下垂或足内翻导致的异常步态,增加了平衡失调和跌倒的风险,并且康复训练中可造成关节的损伤。由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髋关节等近端关节恢复较快,但远端关节如踝关节等则恢复较慢,甚至可能终生遗留关节活动障碍,因此本研究在综合分析针灸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有效方案的基础上[4-7],观察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按照患者的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患者各39例。治疗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61±14.36)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12±1.48)个月;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5.33±15.49)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44±1.5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8]中诊断标准;②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患者,有足下垂或足内翻症状表现;③患者在独立步行或辅助下行走距离不少于15 m;④发病后6个月未经专业康复训练者;④年龄在30~75岁之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痴呆、严重失语及语言交流困难者;②排除其他可引起足下垂疾病;③伴有下肢骨折患者;④伴有视觉障碍者;⑤既往有精神疾病患者;⑥严重怕针或晕针者。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取缺血性脑卒中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确定患者康复目标,进而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康复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各种体位下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踝关节背屈训练、下肢负重和起立行走训练等。

2.2 对照组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对足下垂患者采取普通针刺治疗,选取: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解溪。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环球牌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进针,然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1次。

2.3 治疗组

对足下垂患者采取电针治疗,取穴同对照组。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阳陵泉与丘墟两穴连接华佗牌电子针疗仪SDZ-V型,采用疏密波,频率1 Hz。

两组患者治疗均为每天1次,治疗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踝关节运动功能评价 包括采用关节量角器测定踝背屈自主运动最大关节活动度(AROM)及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法测定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

3.1.2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中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项目,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总分为34分。

3.1.3 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 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量表评价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Holden量表分为0~5分,分数越低表示步行能力越差;Tinetti步态测试量表共有8个测定项目,满分为12分,得分越低步态越差。

3.2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踝关节运动功能评价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比较详见表1和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主动踝背屈活动度及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结束时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踝背屈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组间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比较度)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分)

3.3.2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3.3.3 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分)

4 讨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脑血管疾病后偏瘫患者主要问题之一,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减弱,从而造成了踝部背伸与跖屈肌力平衡失掉,导致足部异常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步行功能,并且这种异常的步态导致患者步行时重心不稳,增加了患者跌倒的风险[9]。因此积极寻找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有效方法对于纠正患者异常步行模式、提高步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卒中后足下垂主要是由于阳缓阴急、阴阳脉气失调后引起的筋肉挛急、屈伸不利所致,根据其症状当属于“痿病”“经筋病”等中医学范畴。《针灸甲乙经》中提到:“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因此在本研究的治疗选穴中主要根据“治痿独取阳明”为主要治疗原则,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而利机关;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筋之会,具有润养筋骨、通利关节的作用,且阳陵泉穴下分布有腓深神经控制的胫骨前肌,可诱发踝关节背屈动作;丘墟、解溪为局部取穴,具有疏通局部气血、濡养筋脉的作用。现代研究已经证实,若对于脑卒中患者施以正确的刺激运动模式,可改善本体感受机制,有利于神经系统重建正确的兴奋轨迹[10]。因此在治疗中阳陵泉与丘墟两穴加以连续波电针,诱发患侧踝关节背伸运动,具有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肉功能、改善步态的良好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电针相对于普通针刺能够较好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包括:虽然本研究未有失访对象,但整个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研究中疗效评价中多采用主观性观察指标,虽然在疗效评价中采取了盲法评价,但仍可存在选择性偏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证明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量或采取不同电针频率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客观观察指标包括表面肌电反馈评估系统等,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提高临床研究结果的重复性,为临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提供一种治疗选择。

[1] Bwnnwtt DA,Krihnamurthi RV,Barker-Collo S,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ischemic stroke:findings of the GBD 2010 study[J].Glob Heart,2014,9(1):107-112

[2] Dunning K,O’Dell MW,Kludin P,et al.Peroneal Stimulation for Foot Drop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5,94(8):649-664

[3] Kluding PM,Dunning K,O’Dell MW,et al.Foot drop stimulation versus ankle foot orthosis after stroke:30-week outcomes[J].Stroke,2013,44(6):1660-1669

[4] 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43-244

[5] 雷从杰,杨浠,宋立军.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517-1518

[6] 孙远征,刘明,尚莉莉.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5):24-25

[7] 刘丹,徐海艳.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8-9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9] 伍琦,王彤,麦海云,等.住院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功能转归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1):855-858

[10] 刘智岚,贾杰,谢臻,等.足下垂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6):416-419

ClinicalEffectofElectro-acupunctureforFoot-dropinIschemicStrokePatients

WANG Xin-wei, YANG Xiao-wei, DAI Jing

(ShunyiHospitalofBeijingTCMHospital,Beijing1013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for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of foot-drop patients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Methods7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39) and the control group(n=39). Basic treatment for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was applied in both groups, on which basi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given electro-acupuncture to affected lower limb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mon acupuncture to affected lower limbs;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four weeks. Ankle movement function, scores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walking ability, and gait assessment were evalua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The ankle dorsiflexion activity, scores of Fugl-Meyer movement function, scores of Holden walking function, as well as scores of Tinetti gait test were all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the muscle tension assessment of ankle plantar flexion(P>0.05).ConclusionElectro-acupuncture can obviously improve ankle movement function and walking ability, it can correct abnormal gait in foot-drop patients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lower limb movement.

Ischemic stroke; Foot-drop; Walking ability; Electro-acupunctu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246.6

A

1005-0779(2017)09-0041-03

王新伟(1985-),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风康复临床工作。

2017-03-30

猜你喜欢

步态电针步行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魔方小区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步行回家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