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背景下的项目驱动式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17-10-17蒋玉娥刘家祥刘桂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程能力产学研合作课程设计

蒋玉娥 刘家祥 刘桂江

【摘要】在推进地方院校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以项目驱动式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培养能力具有实际意义。文章采用传感检测与RFID这门核心专业课程为着眼点,分析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学研结合下的项目驱动式课程设计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项目驱动方式;工程能力;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5jyxm237)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23-02

近年来应用型教育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众多的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从事高等工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为宗旨,其显著特征是将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研学交替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1-3]。工程能力是指具备在科学研究、工程运行、生成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地方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充分并善于利用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更高的一些工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4-6]。

2012年我院正式将《传感检测与RFID》这门课程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产学研的项目驱动理念,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在这门课程的需求调研、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有机的融合社会需求、企业优势和高校特点。

一、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传感检测与RFID》涵盖了两项十分重要的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射频设别技术。该课程以物联网应用为背景,要求学生能掌握物理层的这两个关键技术。即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侧重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为此,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对现有的《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相关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定位不明确,创新知识基础薄弱,转化为工程能力的意识更弱

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设计都缺少统一的规范或标准。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目标定位不明确,特别是的《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是一门新的专业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之前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课程,或者只是存在部分接近的课程,如《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检测技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大纲的设计过程中,部分高校直接采用传统的类似课程的培养方案和大纲。传统的《射频识别技术》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传统《传感检测技术》一般适用于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强调传感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如果直接采用这些课程的大纲和方案设计,将导致课程与其他课程缺乏衔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失去其应当担负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技术竞争力薄弱,甚至影响学生就业率和择业率。

因此在进行该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广泛调研物联网产业或物联网相关公司的需求,合理添加物联网专业特有的创新知识,并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有效的将综合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

2.实践教学不成体系,工程能力训练因循守旧

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国工科大学生习惯于跟随式、依赖式学习方式。一些工科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严重不足,特别是新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系统性的建立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就《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课程而言,更是缺乏系统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传感器验证类和RFID验证类实验,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实验过程,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后续相关实践类课程的开展,如《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践》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融入专业实习和实践类教学环节,并最终无法适应企业和公司对此类技术的需求。因此,合理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工程能力训练十分重要。

3.創新成果贫乏,工程实践技能不强

由于部分学校办学压力大,设施不足,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提炼。特别是对于新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必须与实际的项目研发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将创新知识和技术应用于项目的开发和调试过程中。

二、产学研背景下的项目驱动式课程设计与实践

从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设计,再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我们一直秉承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带来的优势,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接下来,文章将就《传感检测与RFID》这门课程为出发点,分析和总结当前我们采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心得。

1.校企合作,广泛调研,明确课程定位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广泛走访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研发、销售、调试和维护,特别是RFID系统设计与研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研发的相关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与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科研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商讨课程的要求和标准。结合我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将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和工程教育等理念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以物联网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以产学研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为驱动,以培养具有面向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维护和销售等技能的应用型高人人才为最终目标。确定《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课程定位和目标: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应用开发能力。endprint

2.优化课程设计,项目驱动式,强化实践教学

(1)优化课程设计,承上启下,有效融合

《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该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有相关的前导课程,如《物联网概论》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也有后续的承接课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践》和《嵌入式软件设计》等,甚至直接与校外实习实训相关课程有效融合。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下转54页)(上接23页)中、充分考虑了其衔接功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和后续需求。

(2)产学研结合,项目驱动,强化实践教学

产学研合作大环境下,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递进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分为:设计性项目实验,課外兴趣实践项目到综合应用设计项目。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项目轮训,让学生在项目团队合作中,有效利用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感受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将所学的知识和培养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工程能力。

图1 实践教学项目驱动模型图

(3)教学方法改革,提炼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潜能

整合学校、企业多方面的资源,将学生参与并完成的实际项目加以包装,参加各类项目训练和比赛,激发学生成果转化带来的学习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工程实践技能。针对《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中的涉及的传感器技术和RFID技术正是各类物联网系统不可缺少的基础类技术,是完成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基石。如有学生团队以无线传感网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区域定位特性设计了“大型商场儿童区域定位系统”,该作品不仅获得安徽省挑战杯二等奖,还被评为安徽省信息消费创新产品之一。因此,不断提高教学方法,适应应用需求,采用合适的方式提炼创新成果,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小结

推进应用型教学是地方性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当有效利用产学研带来的优势,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能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文章从具体课程,《传感检测与RFID技术》出发,详细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中工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对产学研背景下的项目驱动式课程设计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刘家祥.发展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55-158.

[2]梁冬梅,陈红,许晓越.知行合一协同创新-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2):84-88.

[3]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成才之路,2015(8):102-105

[4]易高峰.地方普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5(1):111-113.

[5]李文,黄文,尹向东,等.校、企、生“三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240-2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程能力产学研合作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基于CDIO的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