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新资源“经典名篇”出新意

2017-10-17张国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名篇新意项链

张国安

立足课标、教材以及前沿理论,把握住“新”的原则、要求和方向,整合海量资源,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借鉴过往又不拘泥于过往,结合自身个性解读经验,促使“经典名篇”教出“新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活动缘起——从真问题入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保留了相当数量的老课文——“经典名篇”。所谓“经典名篇”就是指那些有很强的普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章,无论哪个时代,它们都能够给我们以熏陶和启迪。

但是也有大量“新”文章等着我们去钻研,相对而言,老师们在“老课文”上下的功夫就没有那么多。因为有现成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处理起来貌似“轻车熟路”。要么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来施教,要么课上点缀一些课标词语,纯粹是“旧瓶装旧酒”,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设计中的许多观点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时代,或者说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在核心素养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让这些“老课文”生发出新意、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呢?

我的做法是,采用同课异构的研训方式,从更新资源入手,依托中国知网海量信息,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给“老课文”注入新的活力,让“经典名篇”上出新意来!

二、活动设计——选准切入点

基于以上缘由,我设计了“同课异构”的研训活动,以引领教师深入解读名篇,挖掘经典名篇的典型意义和时代价值。

活动要求:各校各选一位教师参加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四位教师都以《项链》这篇“老课文”为内容,上一节汇报课,不能上起始课;也不能以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为讲授内容,而要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设计教学;还不能上成拓展延伸课;要上出新意。因为小说称其为小说,就在于它的叙事性,它在讲故事。

这样做,避免了取巧——教师不能再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设计来充数,只能踏踏实实地利用自身所学与积淀,用足所有资源,灵活而有效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三、活动特色——亮点频出,新意多多

经过三轮的集体备课、个别辅导和活动展示,四节课呈现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从作课的情况来看,四节课亮点频出,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处理,還是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体现了其教学视角与方法的独特。

下面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看看其中两位教师是如何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来设计教学的。

(一)教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说出人意料结尾合理性的分析,体会其设计的精妙。

2.通过对小说情节详略布局的分析,把握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本设计注重“小说情节详略布局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和“出人意料结尾设计的精妙”两点,都是围绕情节来作文章,两个目标一略一详,重点突出。而且符合课标要求、体式特点和教材意图。

教学环节:

环节一:回忆小说情节。分析其出人意料结尾的合理性。

1.请同学按照我们上节课的概括,回忆小说情节内容。

2.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青春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文章在结尾处急转,那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是否合理呢?如果合理,请从原文找出依据。如果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3.作为依据的三处情节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叫做什么?

环节二:分析小说情节布局的详略与情节之间的衔接。

过渡语:我们从情节入手分析了这一出人意料结尾的合理性,引用的都是前文中的情节作为依据。那这些情节本身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作者是如何进行选材和布局的呢?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项链,而第一部分并没有提到项链。大家考虑一下把这部分去掉直接从借项链写起可不可以?这部分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详写的作用:充分的铺垫,突出人物性格,使情节展开不唐突。

2.请找到一处典型的较长时间段采用概括提炼式的描写,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总结略写(提炼概括式)作用:不拖沓,情节紧凑。

3.试着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详写玛蒂尔德与路瓦栽夫人公园相遇这一场面的作用。

这份教学设计的环节设置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要求,详略得当,过渡自然而且有方法指引,有能力训练,体现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理念。而且在问题设计上科学合理,既有正面,又有反面,两者互为补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作答情况,不以偏概全。

教学反思:

1.落实出人意料结尾的合理性虽然是本课的重点讲授内容之一,但对调动学生学习《项链》的兴趣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所以在分析之前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情节本身的效果,而不要急于分析它的合理性。在具体落实时一定要视学生的反映及时作出调整!所以在总结出人意料结尾合理性的时候,补充了前面缺失的东西。

2.学生在自主探讨分析中出现很多创新的想法,比如玛蒂尔德为什么没有发现项链是假的呢?有一位同学找到的理由是,夜会中其他的上层人也没有发现这挂项链是假的,所以马蒂尔德没有辨认出来就更加合理了!对于这些预设之外的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是合情合理的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从“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最大亮点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的“预设外”收获,这也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有效结合的最佳呈现。而这样的呈现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设计既科学合理,充满教学智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故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体上看,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众多有关《项链》“出人意料的结尾”资源来设计教学,抓住小说艺术的叙事特点——讲好故事——这一要素,不涉其他,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效果好,“经典名篇”上出新意。

(二)教师二:

教学目标:endprint

通过分析叙事节奏,体会作者借助快慢变化的叙事节奏表达批判意识的叙述艺术。

通过叙事节奏快慢及所达成的效果分析,让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对小说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从这份“教学目标”中我们发现,本课围绕“情节”主要分析“叙事节奏与情节安排的关系”,以及叙事效果对主题表达的作用。这位教师能够在高中教学中把“叙事节奏”这一叙事学范畴的术语加进来,可见其课前资源的掌握是极其丰富的,从中也能见出其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凡,确实体现了“经典名篇”的新意。

教学环节:

环节一:温故而知新。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1.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回顾小说情节5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叙事节奏及效果。了解作者隐藏于叙事节奏背后的批判意识,从而体会作者“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叙事艺术。

1.小说情节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的,请同学从时间词入手,计算下每部分写的时间段及所占的篇幅。

2.小说的叙事节奏有快有慢。所描写的时间段长,但是所用的篇幅少,这样的速度就是快的,所描写的时间段短,但是所用的篇幅长,这样的速度就是慢的,这篇小说每部分的节奏是怎么样变化的?

环节三、情节节奏变化都是突出主题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地方要快,有的地方要慢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从本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执教者始终围绕着情节来谈“叙事节奏”,用两个表格极其简练而高效地解决了“叙事快慢”的效果以及这种安排对小说主题表达的重要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教学反思:

关于叙事节奏的表达效果。叙事节奏和表达效果是密不可分的,为何要这样设置节奏,这样的节奏能突出什么才是重点。对中间部分为什么要讲宴会上的风光写得非常快,结尾部分在较慢的速度中故事戛然而止,这样的表达效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特意在这两部分做了引导。如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写得这么快呢?学生们就很快知道这表明了荣华是一闪而过的,等等。这样的处理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从这份教学反思中我们能看出这位教师的良苦用心,以及她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重难点的能力与智慧。

整体上看,这位教师的资源使用主要表现在“叙事节奏快慢及所达成的效果分析”上。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少有人从叙事节奏的角度来解读小说,更不要说以此来设计教学了。所以说,本课亮点就在于从海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入手,找寻适合自身需要的资源,把最新资源和个性化解读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精彩,让“经典名篇”上出新意。

从几位教师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她们备课的艰辛与精心。从内容上看,两位分别以“情节详略布局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叙事节奏快慢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观照本单元的中心“小说与故事”;从课堂的呈现来看,几位教师既有围绕情节的精准预设,更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巧妙生成,可以说做到了在更新资源基础上的“温故知新”,而且新意多多。

四、活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次“经典名篇”同课异构研训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意义。四节课一定程度上均体现了课标精神,体现了语文核心价值观念,符合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立足課标理念,把握“新”原则

“老课”出新,第一要务就是要符合课标精神和课改理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主要体现在“老课”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教学建议”和“评价原则”。故此,资源的使用也要符合课改理念,这是出“新”的关键。

(二)立足教材资源,把握“新”要求

这是教学选点的依据。我们这里所说的“立足教材”是指要符合教材编者的意图——单元目标以及练习要求,这也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出“新”的最有效的一环。《项链》练习,共四道大题,其中三道都是和“情节”有关。

从以上两份设计来看,第一份涉及到了结尾的意味深远;第二份涉及到了如何概括小说的情节。此外其他两份还涉及到了“别具匠心的悬念”“情节发展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等等,不难看出,几位执教者的设计均符合编者的意图。

(三)立足前沿研究成果,把握“新”方向

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好多观点、理念以及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正能量,那么《项链》教学中以前常提到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我们以往认为正确的东西就应该重新审视了。比如说:

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青春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文章在结尾处急转,那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是否合理呢?请从前文找到这个结尾可信的依据。

一般的师生经常会总结出的一些依据,其中的两个值得思考:

⑴“当然可以”,——弗莱思节太太初借项链时毫不在意的态度。

⑵“弗莱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弗莱思节夫人对项链不重视的态度。

我们说,为什么她要向弗莱思节太太借项链?因为她们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从最正常的人性出发的概念。以往我们从阶级的观念出发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弗莱思节太太很愉快地答应借项链,证明了项链可能不是真的;弗莱思节太太没有打开盒子,表示了对项链的不重视,证明项链可能不是真的。现在看这种阶级性的随意揣测产生的结论和我们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否则怎么解释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呢?我们说,玛蒂尔德与弗莱思节太太之间的可贵友情在今天正是我们大力提倡和弘扬的。

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还要汲取文学鉴赏方面的新思考、新观点。比如说,这次活动涉及到的“叙事节奏”、“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曲线”等。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探索了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而且还总结了在课改背景下“名篇新教”的一些规律,懂得了只要立足课标、教材以及前沿理论成果,把握住“新”的原则、要求和方向,整合海量资源,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借鉴过往又不拘泥于过往,定能教出“新意”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篇新意项链
丢失的项链
千古名篇有矛盾?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找项链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新意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国外修辞学名篇选译》专栏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