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研究

2017-10-16顾春华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手卷立轴隔水

顾春华

中国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研究

顾春华

在大量传世书画作品装裱丝绸材料和文献互证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书画装裱丝绸材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通过对中国古书画装裱形制与装裱丝绸材料使用规律的研究,发现手卷、立轴等书画形制中包首、天头、地头、隔水等不同的装裱部位使用的丝绸织物品种、图案及色彩有着不同的使用规律,另外装裱文献记载中的手卷、立轴等书画形制中各裱件部位使用的丝绸品种、图案、色彩等规律与存世书画作品中装裱丝绸材料使用规律较为相似。

丝绸;图案;古书画;装裱;形制;手卷;立轴

Abstract:Based on an exploration of silk materials for moun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calligraphy works and mutual verification of literatures, 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se silk materials. After exploring mounting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painting and laws for using silk material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laws for using silk fabrics differ in terms of variety, patterns and colors among different mounting parts (including protective flap, heaven, earth and vertical strip) of different forms of calligraphy/paintings such as handscroll and hanging scroll. In addition, laws concerning silk varieties, patterns and colors used on all mounting parts of various calligraphy/paintings such as handscrolls and hanging scrolls documented in mounting literatures are relatively similar to laws for using mounting materials for mounting existing calligraphic works.

Key words:Silk; Pattern;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ounting; Form; Handscroll; Hanging scroll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所藏中国古代书画装裱所用丝绸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发现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的使用有着独特的风格与特点,不仅与服饰及其他丝绸材料的图案、色彩、规格等有所不同,而且还因书画形制的不同及具体装裱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中国古书画装裱形制来说,有手卷、立轴、册页、镜片、对联、屏风、成扇等多种形式,限于装裱使用丝绸材料的代表性及典型性上,本文以手卷、立轴两种书画装裱形制为探讨对象,对其不同装裱部位所用丝绸品种、图案、色彩等特点及规律进行整理与分析。

本文对中国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材料使用规律的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对书画装裱文献资料中提及到的装裱丝绸材料的使用规律进行总结;其次,对宫廷书画装裱丝绸使用规律进行总结,包括南宋及清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宫廷书画装裱;最后,对笔者收集到的存世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使用规律进行总结。希望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历代书画装裱丝绸材料的使用规律,对我们认知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材料之间的使用关系及对中国古书画的鉴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文献记载中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

历代书画装裱文献对书画的形制、装裱丝绸材料的织物品种、图案、色彩等有着较多的记载,文献记载中的装裱丝绸图案远比实物所见丰富,对研究古代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1、文献记载手卷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清代周二学 《赏延素心录》序言《历序》中云:“宋思绫秘阁龙大渊、曾纯甫审定,目力虽短,而褾贉诸锦绫、杆轴名色不一,各务精丽,见于周公谨氏所记。”从此段记载可知,书画装裱部位不同,使用的材料锦、绫以及所加的天杆、画轴等名称和颜色亦有所不同。

手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装裱所用丝绸材料各有特征,以下按年代将装裱文献记载中的手卷各部位使用的丝绸织物品种、图案、色彩等进行汇总,以此归纳分析手卷包首、天头、隔水等部位的丝绸使用规律。

(1)手卷包首丝绸使用规律

①包首材料

从文献资料看,每个历史时期包首所用材料的侧重有所不同。南北朝时期,包首材料主要为绫,另有《法书要录》①中《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一文记录为证:“宫中切睹先后阅法书数轴,……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云是太宗时所装。其中有故青绫玳瑁轴者,云是梁朝旧迹。”唐代书画包首材料分为锦和绫两类,中唐时期多用绫,南唐时期则喜用锦②。宋代则锦、绫、缂丝并用,其中以锦的用量最为丰富。

纵观历代书画包首材料,主要以锦为主,其次为缂丝,而绫的用量最少。缂丝主要出现在宋代书画装裱中,绫从南北朝到宋代均有所使用,用量较少。到了明清时期,主要用锦作为包首材料。

②包首图案

从文献记载的多种织物名称可知,包首图案极为丰富,包括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等多种类型,不同历史时期对图案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有的朝代包首图案较为单一,如《南村辍耕录》卷之二十三《书画裱轴》中所述“唐贞观、开元年间,装褫书画,皆用紫龙凤细绫为表,绿纹文绫为里。南唐则裱以迴鸾墨锦”,可见,唐代书画包首图案题材主要为龙凤纹与鸾纹。而宋代的图案则表现的较为多样化。

有些图案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如以鸾、鸾鹊等为主题的锦织物图案,使用量较多,最早出现在南唐时期,对后世的丝绸装裱图案影响深远。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说:“有织成大回鸾、小回鸾、云鹤练鹊墨锦饰(今绫锦院仿此织作)”。宋代手卷锦包首或绫包首中,以鸾为主题的图案最为丰富,元、明、清所用织锦图案又多为仿宋,因此回鸾、云鹤等亦为常见图案。

图1:簟文

缂丝图案主要以楼阁、龙、龙凤等为主题,图案数量及种类较少。锦织物图案最为丰富,有着与缂丝织物相同的主题如楼阁、龙等;锦和绫织物亦有着相同的主题图案,如鸾、鸾鹊、大花等。另外,还有更多不同类型的具有宋代装裱丝绸图案特点的球路、簟文、八花晕、卍字、龟背等几何纹;瑞草、芙蓉、牡丹、杂花等植物纹;水藻戏鱼、狮子、云鹤练鹊、金龙等动物纹。清代出现的翻鸿、龟纹、粟地三种图案的锦为仿古锦,由明代手艺高超的匠人制作。

包首图案的主题构成有多种情况:其一,由一种主题构成图案如“白地卍字锦”、“绶带”等;其二,由两种主题构成图案如“红霞云鸾”、“倒仙牡丹”等; 其三,由多种主题构成图案如“红七宝金龙”、“紫小滴珠方胜鸾鹊”等。

③包首色彩

历代书画包首用色各具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一些规律:第一,黑色系在南唐时期及宋代较为常见,另外黑色不仅用于锦织物,绫织物亦多为皂色;第二,紫色、青色、红色三种色彩在宋代锦包首中最为常见,而且青色很早就用于包首色彩,南北朝时期书画绫包首,即为青色;第三,褐色、白色、黄色、碧色等在宋代包首色彩中较为少见。

有些图案由一种色调构成,地色与花色相同,如“紫地紫鸾鹊”;有的图案由两种色调构成,如“褐方团白花”;有的图案色彩对比强烈,如“皂方团白花”,黑色与白色的对比使用。有些图案色彩极为丰富,如“五色簟文”,五色可能为宋代《营造法式》中簟纹图片上记载的青、绿、大绿、绿华、绿豆褐(图1③)。

(2)手卷天头丝绸使用规律

①天头材料

手卷天头所用丝绸材料,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绫,绫的用量最为大宗,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手卷天头材料基本为绫;第二类为锦,此种材料主要用于隋唐时期,南宋宫廷书画装裱亦有少量采用锦作为天头材料的。

②天头图案与色彩

从装裱文献中记载的历代手卷天头图案,可概见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天头材料为绫的,图案使用最多的是各色鸾纹,其次还有重莲、大花、杂花、枣花等花卉纹;鸂鶒、双雁、白鹫等鸟纹;方纹、龟子、叠胜、回纹等几何纹以及姜牙、涛头水波纹等各种类型的纹样。第二,天头材料为锦的,图案主要为毬路、楼台、簟文及樗蒲纹,这在以上手卷包首锦图案中均有所见。总的来说,天头图案种类不如包首图案丰富,且多为一种主题构成图案。

天头色彩较为单一,主要以碧色为主,其次为白色与皂色,绿色与青绿色较为少见。

图2:手卷天头

图3:手卷天头多用丝绸

(3)手卷隔水丝绸使用规律

手卷隔水与天头部位丝绸材料的使用规律较为相似,只是在材料品种上的使用更为单一,从有记载的南宋时期到清代,隔水主要为绫织物。隔水图案类型较为丰富,与以上天头图案完全相同,兹不赘。隔水色彩主要以白色为主,其次为碧色、黄色等。

2、文献记载立轴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关于立轴装裱丝绸材料的使用情况,文献资料记载不如手卷内容详细,只有少量的织物图案名与色彩记载,摘录如下: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一五 《装褫定式》云:“上下天地须用皂绫、龙凤云鹤等样,不可用团花及葱白、月白二色④。”清·周二学 《一角编》甲册:“李檀园山水真迹……白云鸾绫装潢,紫檀轴⑤”。

文献记载中立轴天地头与隔水部分都为绫织物,图案以鸾、龙、鹤等动物纹为主,且多与云纹共同构成图案,色彩主要有皂色、碧色及白色。另有明代书画装裱文献对立轴天地头色彩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记录,明代周嘉胄《装潢志》里所述:“天地皂绫虽古雅,皂不耐久,易烂,余多用月白或深蓝。”与以上文震亨的观点较为不同⑥。

表1:南宋宫廷书画装裱手卷包首丝绸材料使用情况⑭

二、宫廷书画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外丝织品的交流,使得唐宋丝织工业得到很快发展,特别是宋代,装裱材料锦、绫等品种繁多,为装裱技艺的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于是书画装裱艺术发展至唐宋,已具有高级水平。宋代始有“院体画”与“文人画”,于是装裱也相应有了“宫廷装”与“民间装”。宋代贵族阶级为陶情、自娱,使书画装裱也要富于宫廷色彩,宋高宗时期曾累文条例于宫廷书画的装裱,为此,南宋时期曾编有《绍兴御府书画式》⑦。自此官画与民间的装裱,无论用料及形式,都有了明显的区别。

宫廷书画装裱依据不同的书画级别及书画形制在材料、图案、色彩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格式,以下将对装裱历史上较为典型的南宋及清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宫廷书画装裱所用丝绸品种、图案类型及色彩特征进行论述。

表3:南宋宫廷书画装裱手卷隔水丝绸材料使用情况⑰

1、南宋宫廷书画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宋代宫廷储藏书画的主要机构为建于端拱元年(988)之“秘阁”,入南宋后,随着“秘阁”校勘的精密技术,绍兴二年秘书省设置“装界作”⑧,以专属的裱禙匠装裱修复。绍兴十四年省门内东侧置两间“装界作”⑨,配额三至十位装裱匠,裱糊经籍之装裱任务进一步扩大至卷轴名画。于是,原属北宋翰林图画院之装裱任务到南宋后落入秘书省之装界作。南宋秘府全面接掌了原属画院之“粘裁、装裱、图记”诸任务,依循“内府装褫分科引试格式”之装裱规制,“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使“御府所藏,多无题识……装裱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仪式”⑩。如1275年周密赴秘阁观览之书画“皆以鸾鹊绫象轴为饰,有御题者则加以金花绫”⑪。绍兴秘阁装裱匠庄宗古、姚明等人承担大量的书画装裱任务⑫。

南宋宫廷装裱以绍兴装最为典型,关于绍兴装,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记载最为详细,为装裱史上重要文献。详细记载了南宋宫廷书画的收藏制度,装裱形制及书画装裱材料质地、纹样的选用、装潢技法等。

南宋宫廷对书画作品的装裱以严格的等级分类为基础,依据裱件部位以各色锦绫对书画作品进行装裱⑬,绍兴御府规定一种绫锦只裱一种品级的书画。

(1)手卷包首丝绸使用规律

从《绍兴御府书画式》记载的南宋藏品来看,作品分为法书与名画两大部分,其中法书的分类更为详细,分出等次,同一代真迹分上中下三等,每一类都有不同的装裱格式。依据书画所属年代、等级,在包首、天头、地头、隔水等不同的装裱部位,对丝绸材料、图案、色彩的使用比较确定。

南宋宫廷书画等级主要由包首材料和图案来区分,如表1所示,最高等级的法书和名画采用的包首材料均为缂丝,最低等级包首材料为锦,中间等级的书画包首材料有的为绫,有的为锦。

最高等级的法书与名画包首图案均为“楼台”,最低等级分别为“皂木”、“樗蒲”,其中以“鸾”为主题的绫图案及以“鸾鹊”为主题的锦图案使用较多,在中间等级的法书及较低等级的名画包首图案中均有使用。

从有色彩记载的图案中可得知,手卷包首以红色、紫色、青色、皂色为主,其中红色、紫色主要用于高等级的书画包首,而皂色则多用作等级较低的手卷包首图案色彩。

表4:《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乾隆元年-乾隆三十五年裱作档案中记载的部分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使用情况

(2)手卷天头丝绸使用规律

南宋宫廷书画装裱中的天头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锦、绫、尼三类(表2)。第一类锦主要用作最高等级的法书与名画包首;第二类绫的使用最为大宗,中间及较低等级的书画包首材料均为绫;第三类为尼,此种材料较为特殊,只用于“米芾临晋、唐杂书”的天头材料,按照杜秉庄《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中说法,尼可能是由从外国或外族传入的一种质地较粗的驼毛织成,尼在历代装裱文献记载中及书画实物图片中均未再现。

法书与名画的天头在图案与色彩的使用上,规律基本相同,除最高等级的天头为“青绿色簟纹”,其他天头图案多为碧色鸾纹。

表5:存世古书画手卷包首丝绸图案类型

(3)手卷隔水丝绸使用规律

南宋宫廷书画手卷隔水所用材料较为单一,从最高等级的书画到最低等级均用绫作隔水材料。丝绸图案的使用情况与天头较为相似,亦是以鸾为主题的图案使用最为大宗。图案多为一种主题纹样,只有最高等级的法书隔水图案由云纹与鸾纹两种主题构成。另外,在隔水的使用中,有双隔水的情况,即正隔水、副隔水,图案相同,色彩有所区别,为黄、白两色。其他隔水图案不论书画等级,色彩均为白色(表 3)。

《绍兴御府书画式》中记载的立轴装裱丝绸材料使用情况较少,按其有限的记载可看出,在南宋时期的宫廷书画立轴装裱中,天头、地头及隔水材料均以绫为主,图案亦采用以上手卷天头、隔水较多使用的鸾纹,色彩有皂色、碧色等。

2、清代宫廷书画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清代宫廷收藏品的装裱,亦有着特殊的样式面貌,用料考究,追求厚重、华贵、繁缛的样式⑱。乾隆内府造办处裱作里集中了曾在苏州“名噪一时”的秦长年等一批顶尖高手,书画装裱集历代之大成,制度谨严,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水品,在形制品式、用料选材、手法技巧上均力图显示一种皇家气派⑲。

虽无专门的装裱文献记载清代宫廷书画装裱历史,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⑳裱作部分,对清代宫廷书画装裱材料使用情况有所记录。另外通过傅东光先生对乾隆内府书画装裱的研究,可概见一些清代宫廷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使用规律。

笔者对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乾隆元年至乾隆三十七年、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有关书画裱作部分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档案裱作部分主要记录了对书画装裱的形制、技术、尺寸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对丝绸材料图案与色彩的详细记载内容不多,表4为档案总汇中丝绸图案使用情况摘录。

傅东光先生 《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一文,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实物为线索,梳理分析了清代宫廷书画装裱风格与艺术特色,其研究结论有助于本节清代宫廷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使用规律的分析。因此,笔者将其文中有关手卷、立轴、册页的装裱材料品种、图案及色彩整理归类,结合清宫档案裱作部分内容以此分析清代宫廷书画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1)清宫手卷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清代宫廷收藏品的装裱,根据书画的不同形制,不仅在材料的使用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不同装裱部位使用的图案与色彩亦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从清宫档案总汇裱作记载的部分手卷装裱使用丝绸情况及傅东光对清宫手卷装裱原件材料的研究可概见出一些手卷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清代宫廷手卷装裱所用丝绸材料主要有锦、缂丝、绫三类。其中锦主要用于手卷包首部位。缂丝的使用量较少,主要用于乾隆御笔书画包首,每幅缂丝包首均是为某一件作品专门定制,有的常有同一母题不同本子集成一套的情况,创作历时数年,装裱亦历时数年。如御笔《中秋帖子》共计十卷,每卷缂丝包首图案纹饰各不相同㉑,为历年每一卷而特制。绫主要用于手卷的天头与隔水部分。

清宫手卷包首用锦图案丰富,寓意吉祥。图案主题包括八达晕、天华锦等大型几何纹及綦纹、工字等小型几何纹;松竹梅、菊花、朵花等植物纹;夒龙纹、云龙纹等动物纹以及寿字等文字纹。缂丝图案以宝相花、葵花、朵花、卷叶洋花等各类花卉纹最为丰富,其次还有夒龙、云龙等动物纹及八宝纹。包首色彩瑰丽,主要以蓝色、绿色、黄色 、驼色、米色、紫色、赭色等色调为主。

手卷天头与隔水所用绫图案基本相同,主要以龙、凤、仙鹤等动物纹与云纹组合构成的图案最为常用,其次还有缠枝花纹绫等。色彩以湖色、淡青色、蓝色、米色、黄色为主。

表6:存世古书画手卷、立轴各裱件部位丝绸图案使用情况

(2)清宫立轴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清宫立轴装裱所用丝绸材料主要有绫、绢、锦三类,其中以绫的用量最为大宗。绫主要用于立轴的天头、地头、隔水及圈档部位;绢主要用于立轴的包首部位,明代以前,立轴的包首都是用锦,乾隆内府则改用绢,色彩主要是淡青、米色或白色,个别仍用锦包首,如姚文瀚《画佛图》轴,包首为明黄地蝴蝶花卉图案织锦㉒。

立轴包首主要使用素色绢,天头、地头和隔水所用图案一般相同,与手卷天头与隔水图案主题较为相似,主要以凤、龙、仙鹤等动物纹及缠枝花纹为主。图案色彩多为湖色、米色,若有正副双隔水的,一般天头、地头与副隔水同为湖色,正隔水用米色。

锦眉主要用于有乾隆“御容”或乾隆御笔书画作品上,材质主要用绫,图案有云凤纹、云龙纹、龙戏珠纹,或用素绫,颜色一律为明黄正色㉓。

清宫内务府裱作档案虽对装裱材料图案记载内容不多,但就手卷、立轴、册页等书画如何托裱,镶何种材质的边及镶边尺寸的记载比较详细,如“俱各托纸将董邦达张琮苍钱维城画三张各镶蓝绫边一寸”,“俱托纸其徐扬画一张镶五分宽蓝绫边”,“余省画对一副着瓖五分宽文锦边”,“张宗苍宣纸画一张托纸瓖一寸六分宽文锦边二分宽蓝绫小线”,“俱各托纸将宣纸对二副内一副镶一寸宽黄绫边一副镶五分宽黄绫边”等。从这些资料记载可看出,各种形制的书画镶边材质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绫,一种为锦,绫的使用量较为丰富。镶边色彩主要有蓝色和黄色,镶边尺寸从五分、九分、一寸、一寸五分到一寸六分不等。由其镶边色彩可见乾隆内府书画装裱色彩主要为蓝色与黄色两种色调。

三、存世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

据笔者对世界各地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装裱材料锦、绫及缂丝等丝绸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存世古书画作品装裱依据书画形制、裱件部位的不同,所用丝绸材料、图案及色彩亦有一定的格式。图案类型虽较为丰富,但以上装裱文献记载的多种锦织物图案及绫织物图案在存世书画作品装裱图案中未有发现。

1、存世古书画手卷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以下对存世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的分析亦主要以手卷、立轴两类书画形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类书画形制各个裱件部位所用丝绸图案类型的归纳、总结,可发现文献记载与现存古书画作品装裱中丝绸材料使用规律的异同处。

(1)手卷包首丝绸使用规律

存世古书画手卷包首用料主要为锦和缂丝两类,这与文献记载中的包首用料织物品种特征较为相同。包首锦图案以八达晕、天华锦等大型几何纹最为常见,尤其是天华锦图案类型较为丰富。其次使用量较多的图案类型为中小型几何纹及花卉纹,动物纹、器物题材、气象题材类的图案使用则较少。与以上文献记载中的手卷包首图案相比,几何纹的使用特征较为相同,如文献记载中的“八花晕”、“球路”、“五色簟纹”、“龟背”等几何纹在存世书画包首图案中均有体现。以“鸾”为主题的织物名称在文献记载中较为常见,而在实物作品中,鸾纹的使用则较少,鸾鹊等动物纹更多的是用于手卷天头、隔水等部分。

存世书画锦包首图案色彩主要以蓝色、黄色、绿色三种色调为主,这与文献记载中的锦包首色彩使用较为不同,如黑色、紫色、红色等在文献织物名称中较为常见,而在实物书画装裱作品中则较少使用,尤其是黑色。

缂丝包首图案主要以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其中部分图案为宋代传世品,因此,文献记载中的“百花攒龙”、“龙凤”等图案类型在存世作品中亦有体现。清代书画包首图案则以大洋花、宝相花、朵花等花卉纹为主,用色较为鲜艳,而多以动物纹为主题的宋代缂丝用色则较为稳重、典雅。

除了以上以锦和缂丝为材料的包首,还有一种以纳纱为材料的包首图案。纳纱绣亦称戳纱绣,源于苏绣,后被京绣采用。其工艺是根据花纹的需要,数纱孔穿纳花纹,有正串、斜串两种,绣线与纬线垂直的为正串,绣线与纬线呈45度的为斜串㉔。纳纱包首的使用较少,如清代董邦达《南巡舟行诗意图》卷柿红纳纱包首,图案为五彩祥云天鹿纹㉕。

(2)手卷天头丝绸使用规律

从表6所列存世书画装裱手卷天头所用丝绸情况,可概见以下特点。天头所用丝绸材料以绫为主,这与文献记载较为相符。天头图案以云凤鸟纹、云龙纹的使用最为大宗,其次为云凤纹、云鹤纹、朵花纹。折枝花纹、几何花纹的使用较少,而牡丹等写实花卉纹及圆形填花纹、菱格纹、团寿纹的使用量则最少。

手卷绫天头中凤纹的大量使用,与文献中天头以“鸾“为主要题材的图案记载较为一致,如文献中“白鸾”“碧鸾”等各色鸾纹的记载,而“云鸾”图案名主要出现在明清以后的文献记载中。云龙纹图案在存世书画作品中虽出现较多,在装裱文献中却未见“云龙纹”图案名的记载,而在清代宫廷书画手卷、立轴的天头、隔水部位中使用较多㉖。

天头图案色彩以米色、黄色等浅色调为主,蓝灰色、白色亦有使用,绿色等鲜艳色彩使用较少。文献记载中的皂色天头,在实物手卷天头色彩中未见使用。

(3)手卷隔水丝绸使用规律

从表6所列内容可看出,手卷隔水与副隔水的丝绸使用规律与天头较为相似,与装裱文献中记载的天头与隔水多为同种材料和图案的装裱格式亦较为一致。

隔水材料以绫为主,其中天头图案中较常使用的云龙纹、云凤纹、云凤鸟纹、云鹤纹、朵花纹亦是隔水、副隔水部位使用量最多的几种图案类型,其次是折枝花纹、几何花纹。隔水与副隔水部位的图案类型相比天头更加丰富,如隔水中球路纹、龟背纹、“卐”字不断头纹等小型几何纹的使用,但数量较少。花卉纹题材种类亦有所增加,如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等。有些书画作品中增加了副隔水部位的使用,其图案多与天头或隔水相同,色彩不同,图案类型亦有所增加,如樗蒲形龙纹、龙凤纹等,使用量不多。隔水与副隔水色彩较为单一,亦多为米色、黄色等浅色调。

存世书画手卷隔水材料除了绫以外,还有少量的使用刺绣隔水,如南宋书画《长夏江寺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两幅隔水均为刺绣,两幅图案布局一致,采用缠枝花式。

2、存世古书画立轴装裱丝绸使用规律

从表6中立轴各裱件部位所用丝绸品种、图案类型可概见一些立轴装裱丝绸使用规律。用于立轴装裱的丝绸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绫,使用最为大宗,为立轴天头、地头、隔水部分主要使用材料;一种为锦,主要用于锦眉部分,部分天地头及隔水部分有使用锦材料,图案类型及数量均较少。

立轴天头、地头、隔水图案使用与手卷天头、隔水所用图案类型较为相似,亦主要以动物纹和花卉纹为主,其中天地头图案与隔水多采用不同色彩、相同图案的装裱格式,这点与手卷亦较为一致。绫类图案中云凤鸟纹、云龙纹、云凤纹、云鹤纹、朵花纹等为其主要图案类型,天华锦等锦类图案使用较少。锦眉所用图案类型较少,主要有莲花锦、梅花锦等。

存世古书画立轴裱件部位多以龙、凤、鹤为主题纹样,此种图案使用规律与明清时期文献中记载的立轴天地头、隔水所用图案类型较为相似。文献记载的天地头多用皂色,这在实物立轴书画中亦有多处发现,另外湖色、米色、黄色等为立轴天地头及隔水部分主要色调。

表6中手卷、立轴不同部位丝绸图案使用规律为笔者通过对大量存世古书画装裱丝绸图案的使用规律所做的归纳、总结。表格中不同深浅的底纹表示手卷与立轴各个裱件部位所用丝绸图案类型,深色底纹表示此类图案用量最大,浅色底纹表示用量较少,无底纹色表示该裱件部位无某类图案使用情况。

笔者收集的书画装裱丝绸材料图片虽已具一定数量,但仍非常有限,世界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尚有大量装裱书画作品未公开展示,随着古书画装裱丝绸资料的累积增加,对古书画装裱形制与装裱材料丝绸使用规律的研究将有待进一步完善㉗。

注释:

①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南北朝、唐朝一些人的书录,几乎每一篇都提及装潢之事。

② 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③ [宋]李诫撰,王海燕注译:《营造法式》,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46页。

④ 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⑤ 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389页。

⑥ 文献记载古书画装裱形制与丝绸使用规律的分析研究主要参考文献:[明]杨慎:《墨池琐录》节选“海岳书史”,[元]陶宗仪:《南村缀耕录》卷二十三《书画裱轴》,[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元]陶宗仪:《南村缀耕录》卷二十三《书画裱轴》。

⑦ 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⑧ 《南宋馆阁录》卷二《省舍》前揭书页9。

⑨ [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二《省舍》,中华书局,1992年,前揭书页10。

⑩ 《思陵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本2册,第132页。

⑪ 《思陵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本2册,第132-134页。

⑫ 彭慧萍:《两宋宫廷书画储藏制度之变:以秘阁为核心的鉴藏机制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1),第 28 页。

⑬ 张珺:由《绍兴御府书画式》看南宋宫廷书画装潢,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第4-10页。

⑭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之六《绍兴御府书画式》—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第210页。

⑮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之六《绍兴御府书画式》 —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第210页。

⑯ 紫驼尼:《庶物异名疏》:“紫驼尼,番褐也。”紫驼,是一种毛色赤栗的骆驼。紫驼尼,估计是一种从外国或外族传入的,有紫驼色彩、质地较粗的驼毛织成的呢。—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第217页。

⑰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之六《绍兴御府书画式》 —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第210页。

⑱ 张平:《书画装裱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第159页。

⑲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第112页。

⑳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7年。

㉑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第121-127页。

㉒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第116页。

㉓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第114页。

㉔ 宗凤英:《明清织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

㉕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121图十一董邦达《南巡舟行诗意图》卷包首。

㉖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2)。

㉗ 顾春华:《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研究》,上海:东华大学,2015年,第150-172页。

本文为2015年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274)阶段性成果。

A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Mounting Form and the Use of Silk

Gu Chunhua

J18; J211.7

A

1674-7518(2017)03-0112-09

顾春华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副教授

猜你喜欢

手卷立轴隔水
元人虞集抄本七发手卷鉴读小识
江山如画
——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
论传统手卷画在当代的图像表达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再思考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渤海某油田C26井的隔水导管重入作业
中国传统手卷绘画的展示思考——以唐代《捣练图》为例
FPSO海水提升泵隔水套工装设计研究
导管架平台隔水套管吊耳结构形式研究
名家艺苑
国画手卷在高职院校美术课程中的讲授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