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非遗民间音乐“泓口丝弦”传承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

2017-10-15王珂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传承创新

王珂

【摘要】“泓口丝弦”是江苏常州溧阳市的民间乐种,于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构建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发展特色民俗文化交流等。

【关键词】泓口丝弦;传承创新;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民间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与形式,最具有民族文化性与地域性。它代表了一个地方、一个时期、一种民族独有风格的集成,也是人们生活的真实体现与民俗民风的重要传承。

本课题基本思路是以“泓口丝弦”的传承和保护为出发点,以江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探索“泓口丝弦”在传承保护方面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研究分析前期保护中尚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通过民间采风、理论探究以及艺术文化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致力于形成一套系统的传承保护机制。

一、“泓口丝弦”的创作历史背景

泓口村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的西北近郊,属于水乡圩区。该地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泓口村人大多务农,兼豆腐作坊生意。

传言在清朝光绪年间,泓口村里有一位年轻的监生,叫王炳荣,他在三槐堂做私塾先生。因其热爱音乐又乐于探究,走访泓口当地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了流传泓口村的世代口传心授的古老音乐,随后编成了10个曲牌,又配丝弦响器,在村上进行教授。乐曲成于晚清,但音乐描述的对象是汉朝昭君出塞的故事。至此,每逢庙会节庆喜日,乐班便集体化妆、扎彩亮灯,有时坐在祠堂茶馆,有时走街串巷,集体进行演奏,观看者比比皆是,好不热闹!村中长者觉得鼓励年轻人演习丝弦,有利于规避恶习、净化村风,于是就定下族规,由公祠出钱购买乐器,誊抄宫尺谱,发至每家每户,“春诵夏弦”。村里不论长幼,你演我练,岁岁年年,断断续续。至此,“泓口丝弦”已延续了130多年。后人因这丝弦乐源于此处,而为之命名为:泓口丝弦。

“泓口丝弦”,这个江南水乡所特有的乐声清雅的音乐,风格清新、素雅、空灵,时而活泼、热闹欢快。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荡涤了百余年。1989年,泓口丝弦入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2009年,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一辈的传人相继离世,新的音乐传承又出现阻碍,尚存的谱曲也大多不够完整。现存曲谱经过整理后,只存下“雄鹰”、“落叶”、“昭君”“花园”与“楼台”五个部分。

二、“泓口丝弦”的传承与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肉眼可见的,所以逐渐被人类所重视,而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的破坏则是抽象而不常见的。因此,相较而言,反倒是文化生态的破坏因为不被重视而更加严重。当前,溧阳当地对它的保护不容乐观,老一辈的传人也相继离世,“泓口丝弦”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

伍国栋先生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研究民族音乐的主体观上,民族音乐学强调要以人类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体或者群体为中心对象来展开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考察与研究,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脱离具体社会的较为孤立的作品进行研究探索。对于民族音乐学科的探究,应该明确其主体观念核心是人,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抓住音乐的本质内涵和规律。

既然源于民间的音乐不能被遗失,我们就应该从实际出发,让乐人们与政府和社会共同合作,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一)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营造文化氛围

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是一项较新的工作,很多人不是不保护,而是不了解。专艺专学的模式下,永远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知晓这种艺术文化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宣传力度则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我的家乡也不乏热爱音乐的人。其中溧阳老年大学的石伟民老师就是很优秀的一位乐者。他主动联系老艺人们,将尚存的这些口传心授的乐谱整理归纳,带领老年大学的民乐团进行学习、表演,还一度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反响极佳。

可见,泓口丝弦作为丝弦乐的一种,是可以被大家所接纳、喜欢。然而,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这就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鼓励。

当地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应重视这方面的宣传和介绍,利用当地的电视台、报社等对“泓口丝弦”进行介绍。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

(二)构建有效的教育形式

除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的继承人以外,不容忽视的一个大的整体就是学生。学生在接纳新事物、继承新知识的方面,远比大人来的速度。同时,在学生中进行普及教育,也有利于音乐本身的传播。

初步计划在当地的部分小学、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开设关于“泓口丝弦”的课程,配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吸引学生。让给学生们欣赏表演创作、观看演出视频、识读演出曲谱。让学生们对本地的传统音乐进行学习与了解。从而形成一种乡土教育课程。

同时,在部分已经设有民乐团的学校,发放曲谱,进行排练,在校庆、元旦等日子进行演出。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融入音乐文化,了解民族音乐。

(三)发展特色民俗旅游

溧阳当地的旅游景区比比皆是。4A级景区天目湖、南山竹海等。政府可以与之合作,设立相应的休闲旅游资源。将这种清新脱俗的民间音乐带入旅游景点,去吸引前来游玩游客,帮助他们陶冶情操、洗涤烦恼,同时,也让他们的知识和精神方面加以滿足。

不可否认的是,有效地将民族文化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用旅游带动民间音乐的宣传,用宣传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同时,这些作品、书籍、乐器等也可以转化成小工艺品、剪纸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在逢年过节转化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欢庆仪式等无形的精神产品。

针对这种民俗风格下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保护那些音乐的本体,还要保护它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相依存状态。我们应该去珍视这一切紧密的存在,也要对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转换、调配。同时,在保留原本形态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去努力恢复、培养、创造出新的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我相信,在西方音乐,外来音乐已经充斥整个中国社会的同时,一定有一些坚持的人,想要去留下这五千年历史洗涤下的民族音乐。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他们的努力去感染身边的人,去接受,去意識到民族音乐的生生不息。让民族音乐学科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认识,而是成为被重视、被了解的一门学问,并且有更多的人,因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而自发加入到对它的研究保护中去。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传承创新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