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科学探究中发挥的优势

2017-10-15朱曼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优势

朱曼

【摘 要】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重视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大的科学教师所认可,并巧妙地应用于科学探究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更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能生动地演示物质变化过程,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探究过程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科学探究;优势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广阔的天地。遵循科学课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科学探究中,我大量地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亲身体验到同其他传统的教学相比,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究计划将会落空,枯燥的知识激不起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把枯燥的知识转化成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而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它直接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例如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时,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一个问题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能不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一听呢?同学们有的背诗歌,有的讲故事,别提多高兴啦。接下来,我放映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玉兔捣药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然后又用大屏幕播放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的那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从画面上学生看到了飞船着陆时的场景,看到了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看到了世界上第一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登月舱的扶梯下来,迈出第一只脚踏上月球那幅谨慎的样子,并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还听到了阿姆斯特朗向全世界说的那句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此时,学生不仅被那中国古代优美动人的神话所吸引,更为人类脚步踏上月球而深深震撼了。这时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介绍有关月球更多的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来。

再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河水沸腾、树木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此时,我要求每组学生互相讨论:这是什么现象?把你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交流。然后我又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接下来,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很激动,兴趣被调动达到高潮。于是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做起了模拟实验:把毛巾重叠起来,平放在桌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这时会看到毛巾中部会向上弯曲,以此摸拟地层在外力的挤压下发生的褶皱现象。接着学生们又做了一个模拟实验:两手握住细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压断时,会听见断裂的声音,同时也会感到木棍断裂时的震动,以此模拟岩层的断裂、地声、地震的形成原因。这一过程,不仅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理解了地震的成因,目睹了地震发生时伴随的现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是受益匪浅。

二、建构形象化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课中,有好多科学概念仅仅是文字表述,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学生会感到困惑不解,很难进行探究式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建议:一些能够在投影仪上再现其动植物的外形或揭示其微观变化的实物,均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于是这一课我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做演示实验。刚开始,我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放置在视频展示台上,在缸内加适量的水,接着再放入少许的高锰酸钾颗粒,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先是高锰酸钾周围的水变成深紫色,再慢慢地逐渐扩散,高锰酸钾的颗粒越来越小,周围水的颜色越来越深,以致高锰酸钾完全溶解。这样学生在大屏幕上能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变化过程,,而且能准确地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细微变化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想象其他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这样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能让学生形成 “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和记忆。

三、生动演示变化过程,突破重难点

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养蚕。我课前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一主题比较熟悉,并且有了养蚕的实践,但绝大多数都是城区的学生,因受诸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亲自饲养。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在课堂上把长达数月的蚕的饲养过程及生长变化过程清晰地完整地汇报出来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就可以轻松地把蚕的生长过程连续地、动态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历了养蚕的过程,了解了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遵循了从“实践——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演示,部分学生不仅对自己饲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得到了验证,还准确地了解到“蚕卵孵化出小蚕,小蚕长大作茧变成了蛹,蛹化成了蛾,蛾又产下了卵。”这种周而复始的完全变态过程,从而使蚕的一生要经过哪些阶段这一重点,以及蚕的生活特点及发育特点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四、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丰富科学探究

传统的学习环境,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课本知识成了唯一的信息来源,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其网络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要想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益资源,还需教师精心筛选,让它们更好地为学生探究学习服务。例如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仅靠课本上几幅插图和几行文字很难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重要性。而互联网上的大量的有关环保信息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引导他们登陆互联网,在网上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图片、文字、影像等信息,还有的学生下载了其中的一些信息。然后,我指导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筛选、归纳,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并且张贴在教室的黑板报上。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环境保护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探究中被广泛地应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优质的学习资源,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等,同其他传统的教学相比,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探究》.作者:(加)尼尔森.

[3]《科学究竟是什么》.作者:张红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优势
矮的优势
画与话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发扬优势 有所作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