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载体研究

2017-10-14马紫威孙德昊

高教探索 2017年13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新媒体研究生

马紫威+孙德昊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研究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剖析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工作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新媒体手段拓宽教育途径,加强研究生诚信素养教育的过程化管理,发挥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作用,完善教育和评价制度,将线上教育与传统的线下实践教育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高校特点契合研究生发展需求的学术诚信教育评价机制等手段,创新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思政工作

诚信教育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大学浮躁之风来袭,学术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健康的科研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与高校教育、研究生个人素养紧密相关。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研究生思想动态活跃,新媒体传播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载体的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占领舆论阵地,探索契合高校特点的实践载体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手段,是引导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高校学术荣誉,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学术失范表现及原因

针对多数学者的研究,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1)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2)不合理的引用,或引用成果不标明出处,故意掩饰,不加注释;(3)数据造假,伪造、篡改实验数据、调研结果;(4)一稿多投,论文署名不实。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进一步分析探明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1)外部原因包含:社会不诚信行为对校园环境的消极影响、高校学术诚信道德教育环节薄弱,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健全,新媒体环境在信息资源的诱导和影响,群体或导师存在失范行为,大学文化传统中科学精神的缺失等;(2)内部原因包含: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足、价值观扭曲、急功近利、学术理想和信念淡漠、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认识不足。

二、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教育方法

研究生学术诚信观念的养成,与高校学术诚信教育有着紧密联系。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水平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教育对策,对于研究生诚信教育工作有极大价值和启示。

(一)以荣誉制度为代表的品格教育、文化教育

“荣誉制度(honor system)”起源于美国,用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学术活动。作为新生树立学术诚信观念的第一课,通过荣誉宣誓、荣誉承诺、诚信考试等形式将学术诚信教育与归属感教育、校园荣誉教育、品德教育、思政工作有机结合。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实行了类似“荣誉制度”的学术诚信专题教育。如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讲座,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等,引导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

(二)以课程为基础的学术诚信知识教育

国外多数大学都以课程为基础开展学术诚信知识的教育。把学术规范、学术价值观等纳入德育教育系统中,学术诚信教育的相关课程成为一些年级的必修课。美、英、澳各国尤其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把《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2]。国内部分高校已开设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帮助研究生了解学科研究的方法,使其能更规范地进行论文写作。

(三)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教育

国外许多大学都进行了学术诚信宣传教育和活动,如建立学术规范专题网站,包括学术行为的界限,公开的注释方式,学生共同参加项目的行为规范,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标准等[3]。澳大利亚高校通过公开讨论、主题活动、合作项目等来提高学生学术诚信的意识[4]。国内一些大学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作用,通过举办社团活动,如诚信海报设计竞赛、小品专场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四)以技术为手段的规范教育

一些高校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传播学术规范知识,强化制度教育。澳大利亚高校在学校网络上发布《Academic honesty & plagiarism》,解释了剽窃、抄袭等行为的概念和表现[5]。英国以专业组织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为英国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创建了一流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内容共享平台,以开放资源的形式,为学者和学生提供学术规范的常规建议、指导方针和咨询服務,并提供抄袭剽窃防范和检测[6]。在德国,研究学会制定《研究行为规范》,如果研究所对于没有根据该规范制定具体规定,研究学会将不予资助[7]。南洋理工大学使用Turnitin防抄袭系统来辅助教师和学生做好学术诚信[8],通过网上学术诚信测验来帮助新生了解学术诚信的基本内容。

(五)以公平为准则的制度教育

加拿大高校制定了科研诚信规章制度,如《学术诚信条例》、《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详细列举学术不端行为、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美国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详细,并且有严格的校园诉讼程序,被审判为不诚信行为的学生将接受留校考查、暂时休学、休学、永久开除等视情节严重程度的惩罚,并在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中永久保留。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载体的探索

新媒体因其传播方式的可视化、交互性以及较强的专业化、即时化和个性化等特点,给在校生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应从研究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学术诚信素养的教育载体。

(一)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手段

高校工作者要了解研究生的新媒体使用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针对研究生上网习惯和新媒体使用规律,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络平台或楼宇电视等建立专题网页或链接,建立学术诚信专栏、链接国内外学术诚信教育网站等。加强正向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规范知识的推送,占领舆论阵地,从而达到最好的关注度与宣传效果。通过建设平台,实现研究生关注的重要学术资源的发布,开通学术需求的反馈渠道,提高学术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endprint

(二) 丰富教育形式,发挥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导师作为学术诚信教育的有效传播者,可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增强学术指导能力和學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掌握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策略,利用论文检测技术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监督管理。通过网络课堂、在线测试等形式,将学术诚信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诚信意识渗透到研究生日常的科研行为中。

(三) 注重过程管理,加强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建立完善规范的学术诚信制度,对学术失信事件严肃查处。把学术诚信规范的教育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的第一课,学术荣誉认同作为培养环节的准入制度。用制度规范管理,规范研究生各类学术活动的行为。建立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查实后立即严肃处理,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制度,利用互动网站,接受监督和问询,定期公布查处学术不端的学者黑名单,增加违约成本。

(四) 完善评价体系,营造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通过校院两级学术、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导师、教育管理者共同讨论制定完善的研究生评价体系,让研究生参与讨论,强调研究生个人在制度制定、完善过程中的自律意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以及评奖评优时,通过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公开评选标准和评价过程,加强民主监督、注重程序的公正性,接受问询和质疑。同时,加强研究生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引导研究生形成严谨治学、潜心科研的良好学术氛围。

综上,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与社会、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个体密不可分,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载体的研究是维护大学学术荣誉、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加强研究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需求,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增强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近十年来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14(1):33-38.

[2]董建龙.各国加强学术诚信管理的举措及其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5-9.

[3]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6th ed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4]杜红琴.迟凤云.和谐校园文化视阈下高校诚信制度建设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6):125-128.

[5]Academic honesty & plagiarism[EB/OL].(2011-09)[2013-3-26].http://academichonesty.unimelb.edu.au/.

[6]PlagiarismAdvice.org[EB/OL].[2013-3-26].http://www.jisc.ac.uk/whatwedo/services/pas.aspx.

[7]黄军英.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4):5-8.

[8]付艳.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危机与对策研究——从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看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103-104-105.

(责任编辑廖宇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新媒体研究生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