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期二疯狂之夜

2017-10-13子沫

爱你 2017年28期
关键词:子沫读诗读书会

◎ 子沫

星期二疯狂之夜

◎ 子沫

友人客居美国,回国后分享她的星期二疯狂之夜。

她们在星期二晚上有一个参与者全是女人的聚会,大家分享读了什么好书、去了哪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有什么新变化……有一次,她们聊到花园,谈到芍药,说芍药刚开始是紫色的,慢慢变成白色……她们观察得很细致,并且会把这种细致的观察分享出来。

用餐后,她们一边喝红酒一边聊八卦,不过八卦的内容不是什么明星轶闻。她们不关注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的人,只聊身边人的趣事。

听完友人的分享,我想这就是理想的交流模式。在朋友圈如此流行的年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圈?

最近,我在看一本台湾女作家的书,好与否我不作评论,最羡慕的是她的读书会。

如今,各类读书会遍地开花,可很多是形式大过内容。她的读书会不一样,成员都有专长,有的是埃及文化专家,有的是专业的翻译,有的是天文学家,有的是出版社的主编。她们定期分享好书、影片、旅行,还设定一些特别的主题进行讨论。她们某一次讨论的主题是“麦田圈与星际文明”,看过《小王子》的人对“麦田”并不陌生,看过《时间简史》和《平行宇宙》的人对星际文明也并不陌生,这个主题很有开拓性,能发散思维。她们还讨论过“量子物理学在创意上的运用”“平行宇宙与时空旅行”等。她们不就书论书,很注重知识的整合和深度的发掘。在她们的读书会上,有些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说出几本书之间的关系,收录的哪几个篇章是相互呼应的,哪几个作者的观点有差异……这样的讨论听起来非常过瘾,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脉胳,有时大家因为聊得太过瘾,聊天时间大大超过预期时间而不得不结束……

我为什么会羡慕这样的读书会和朋友圈?因为这样才能有碰撞和“激荡”。每个人都有局限,没有人不需要交流,没有人不需要提升。

这名客居美国的友人喜欢诗歌。小城里有个诗歌会,每年会选20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来参会,用各自的语言朗诵他们国家最有名的诗歌。她虽然听不懂原文,但意境全都懂。她曾作为代表去朗诵中国的诗歌,朗诵完后,一个老人走上前握住她的手说:“我听不懂你的语言,但听懂了你所表达的感动……”这就是这名朋友带给我的启示:不要设限,尽量开阔。

友人每天喝一杯红酒。她说诗书养情怀,酒养姿态,酒会把人掩盖的东西释放出来,令内心打开。

友人的先生是医生,他非常爱读诗。很多人可能认为医生与诗不搭界,可他的医生朋友都喜欢读诗。他这样解读:“读诗的医生看到的是‘全面的东西’,不读诗的医生看到的只是‘胃痛’。做医生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简单。”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图/Rachel Corcoran)

猜你喜欢

子沫读诗读书会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11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红楼梦》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拿手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读诗的窗口
深入
回味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