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分解
——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7-10-12王正新郑弘浩胡稳权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技术二阶竞争力

王正新,郑弘浩,胡稳权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分解
——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正新,郑弘浩,胡稳权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本文基于1992—2014年UN Comtrade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考察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竞争力效应是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波动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次之,二阶效应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为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增长,本文提出优化出口结构以发挥结构效应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加研发投入从而继续提高竞争力效应,以及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等政策建议。

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波动;CMS模型;因素分解

Abstract: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UN Comtrade data from 1992 to 2014,and uses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high-tech manufacturing export trade fluctuation.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competitive effec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influencing the fluctuation of China’s high-tech manufacturing export trade,structural effect and sub-structural effect are the second and third factors respectively.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China’s high-tech manufacturing should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export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export growth by structural effect,and increase R&D investment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effect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which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tech manufacturing export trade.

Keywords: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Export fluctuation;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Factor decomposition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家。然而,在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特定阶段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从相对低端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型为特征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为其生产、贸易及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信息,为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更好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从特定贸易伙伴角度研究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杜莉[1]对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结论。杜莉等[2]又从美国对华出口限制的角度,提出美国对华严格的出口管制是造成“反比较优势现象”的根本原因,李晓钟等[3]针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对美国出口增长而产品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的事实,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汤碧[4]对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中国与日韩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差距正在扩大的观点。Aparna等[5]通过对1989—2010年美国从24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高技术可再生能源装备的贸易数据进行比较和实证分析,提出相对贫穷的国家对美国有着更高的进口贡献率,而这些出口国的高技术可再生能源产业对此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二是着眼于对本国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尚晓莉[6]认为应从政府、产业和企业这三个层面分别入手来提高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即政府应为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供政策支持,高技术产业应针对技术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摩擦构建预警机制,高技术企业应加强人才管理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张琴[7]认为国家应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性R&D补贴,这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神霞伟[8]从投资力度、科研队伍结构与科技机构数量、知识产权保护和出口退税政策上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杨丽华[9]得出劳动生产率和成本优势是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所在,而长三角产业集聚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的结论。在同层次下的国外研究方面,Raab等[10]同样着眼于本国高技术产业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将澳大利亚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产率和资本使用率之间的关系。Alegre等[11]更是深入到高技术产业中的中小生物技术行业,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将知识管理对中小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以上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鲜见有分别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整体与细分行业产品这两个层面上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增长的动态结构来分析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1992—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整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CMS模型量化和分析高技术制造业整体的出口波动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变化趋势,更进一步地对其细分行业产品的出口波动分别进行具体剖析,旨在判断和掌握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规模及其不同细分行业产品的贸易贡献额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而对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产品这两个层面上的发展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

2.1 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国,1992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先后经历了加入WTO前的缓慢发展和加入后的快速增长。在此之后,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也有所下降,2010年后全球经济从危机中逐渐走出,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也重新恢复增长,2014年出口总额增至8746.82亿美元。图1为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及其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图2为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变动趋势图。

由于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基数较小,1992—1997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势头良好;1998—1999年出口增速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相对放缓,1999年中央政府提出“科技兴贸”战略,中国正式进入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阶段;2001年加入WTO,至此高技术制造业开始飞速发展,其出口所占世界份额从2001年的5.01%增长至2007年的15.03%,增长了3倍,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总额也相应地从2001年的810.1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4735.79亿美元,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借助市场的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速有所下滑,2009年甚至降低了10.55%。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也逐渐恢复,2010年出口贸易额较上年大幅增长30.59%,2012年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20%,达到20.21%,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家。然而,伴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及“财政悬崖”负面影响不断扩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等特点,欧美等国经济形势再度恶化,国际市场高技术产品需求增长乏力,此外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等因素导致高技术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逐渐被削弱,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率回落至11.77%。2013—2014年,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率分别为9.38%和1.56%。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计算。图1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及 其占世界份额的比重

图2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变动趋势图

2.2 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对于高技术产品的范围界定问题,国际上存在着多种界定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在参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相关文献[3]的内容并在考虑数据获取便利性的基础上,将高技术产品分为5类:医药产品、航空航天产品、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医疗仪器设备产品。表1为1992—2014年各类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比重。

表1 1992—2014年各类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计算,下同。

从表1可以看到,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尤其是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自1992年以来一直超过半数,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在此类行业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事实相符。医药和航空航天产品在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且自1992年以来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这与高技术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技术竞争力欠缺密切相关。医疗仪器设备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近20多年来保持稳定,在8.47%的平均比重附近波动。

2.3 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排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2年的89.26%降至2014年的71.99%,这意味着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出口市场上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尽管相关出口伙伴已经达到200多个,但是对香港、美国和日本等市场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表2是1992年、2003年、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国别(地区)的分布。

表2 1992年、2003年、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国别(地区) 的分布

由表2可知,香港一直是内地高技术制造业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尽管其出口贸易额从1992年的75.54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014年的2234.18亿美元,但出口贸易额占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显著,从1992年的68.73%下降至2014年的25.54%;美国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同样重要;日本一直位居第三;韩国也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重要的贸易伙伴,已经超过荷兰和德国成为排名第四位的出口地区;2003—2014年,占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欧洲的出口前三位的国家德国、荷兰和英国合计占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0%以上。

3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都显示着一定程度的波动趋势,但仅仅以上述描述性分析无法对出口贸易规模波动的原因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阐述,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可以对历史出口贸易额的波动进行分解,从而论述和解释上述问题及其原因。

3.1 模型设定

CMS模型主要用于解释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的波动,该模型现在已经成为分析出口贸易波动和出口竞争力重要的模型之一。其有如下两个假设:一是该模型将出口贸易额波动差额视为竞争力因素进行分析;二是如果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不随时间而变化,则该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不变。改进后的CMS模型将进行两个层面的分解,第一层面的分解将一国的出口贸易额波动差额分解为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以及二阶效应。其中,结构效应指的是一国该产品出口贸易额由于进口国某类产品的进口结构和进口规模等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动;竞争力效应指的是一国该产品出口贸易额由于出口竞争力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动;二阶效应指的是一国该产品出口额由于结构效应和出口竞争力的变动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

(结构效应) (竞争力效应) (二阶效应)

其中,Δq表示一国对目标市场j产品i的出口额的变化额;S表示一国在目标市场中的份额;sij表示一国的产品i在目标市场j全部i产品进口中所占的比重;Q表示目标市场该类产品全部进口额;Qij表示目标市场j对产品i的进口总额;上标0表示期初年份;上标1表示期末年份;下标i和j分别表示某产品i和目标市场j。

下面进行更深入的第二层面的分解,由于本文将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视为单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不考虑市场效应,因此简化为多种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CMS模型,并将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按如下公式继续分解:

(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二阶效应)

(增长效应)(产品结构效应)(总竞争力效应)

(产品竞争力效应)(纯二阶结构效应)

(动态结构效应)

模型中的基本变量定义如下:Δq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额;s表示高技术产品在除中国国内市场外的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上所占的比重;si表示中国对第i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占该类高技术产品除中国出口贸易额外的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Q表示高技术产品外的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值;Qi表示中国第i类高技术产品外的世界第i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值。

其中,CMS模型进一步分解的各项效应的含义为:

增长效应(s0ΔQ):假定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出口份额不变,出口额由于整个世界市场的进口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变动。

总竞争力效应(ΔsQ0):由于中国的某产品总体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变化而导致的出口额的变化。

3.2 数据来源及时期划分说明

本文在参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资料的基础上,同时采用HS1992商品的分类方法,将高技术产品分为5类:第1类为医药产品(对应HS第30章),第2类为航空航天产品(对应HS第88章),第3类为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对应HS第85章),第4类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对应HS第84章69~73目),第5类为医疗仪器设备产品(对应HS第90章),从UN Comtrade数据库截取1992—2014年中国及世界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数据代入CMS模型进行测算与分析。

4 CMS模型测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实际数据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0年);第二阶段(2001—2007年);第三阶段(2008—2009年);第四阶段(2010—2014年)。

4.1出口贸易CMS模型第一层面分解分析

(1)1992—200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呈现平缓增长过程。CMS模型测算结果表明: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的贡献额分别为252.19亿美元、107.54亿美元和240.95亿美元,相应的占比为41.98%、17.90%和40.11%。在此期间,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居于首位,二阶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分别居于后两位,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解

(2)2001—2007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竞争力效应从上一期最小贡献份额的因素成为最主要因素,使出口贸易额增长46.88%;结构效应的贡献份额较上一期下降至18%,但仍保持正值;二阶效应的贡献份额小幅下降至35.12%。由此可见,在此期间竞争力效应、二阶效应和结构效应起着共同促进作用,竞争力效应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了3925.62亿美元。

(3)2008—2009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呈降低趋势。结构效应和二阶效应均从上一阶段的正值转变为负值,分别使得出口减少147.78%和8.94%,由前一期的促进作用转变为阻碍作用。与前一阶段相比,竞争力因素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强,贡献份额为56.72%。在该阶段,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减少了564亿美元,其中增长完全归因于竞争力效应,竞争力效应的增强对结构效应和二阶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所弥补。

(4)2010—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恢复上升态势,但具有一定波动特征。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由于世界经济的回暖而有所复苏,结构效应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阻碍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1.14%,再次成为影响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竞争力效应的贡献份额由上一期56.72%下降至40.14%;二阶效应的贡献份额较上一期上升至8.94%。在此阶段,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的贡献额相应为1281.24亿美元、1005.6亿美元和218.29亿美元。

4.2 出口贸易CMS模型第二层面分解分析

(1)基于结构效应分解的分析。1992—2000年,增长效应与产品结构效应分别为38.68%和19.34%,分别使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加了232.32亿美元和116.16亿美元,因此,世界高技术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波动的主要原因,而出口结构改善的作用次之。2001—2007年,增长效应较上一期减少至19.58%;产品结构效应的贡献份额为-1.58%,产生了相对有限的阻碍作用。2008—2009年,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萎缩导致出口减少133.33%,增长效应由正转负;产品结构效应则较上一期继续降低,产品结构有所恶化使得出口额降低14.45%。2010—2014年,增长效应恢复为正值55.48%,世界经济形势的回暖,使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重新起到促进作用;产品结构效应较上一期增加至-4.33%,但仍为负值,表明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但仍起阻碍作用,如表3所示。

(2)基于竞争力效应分解的分析。从总竞争力效应来看,1992—2000年,总竞争力效应为正值,竞争优势相对明显,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起促进作用,该阶段的出口增加19.69%;2001—2007年,总竞争力效应仍为正值且有明显提高,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增长有积极的贡献,出口贸易总额增长41.27%;2008—2009年,相较于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总竞争力效应仍为正值,总竞争力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起促进作用,出口贸易额增长38.79%;2010—2014年,总竞争力效应小幅回落至36.42%,但仍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起促进作用。从产品竞争力效应看,1992—2000年,产品竞争力效应为负值,表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世界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动不相符,从而导致出口减少1.79%;但是,在2001—2007年,产品竞争力效应由上一期的负值转变为正值,表明加入WTO之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化逐步适应世界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出口贸易起促进作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产品竞争力效应较2001—2007年仍有所扩大,为17.93%,表明出口结构的变动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起正面影响;2010—2014年,产品竞争力效应较上一期仍为正值但有所下降,为3.73%,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

(3)基于二阶效应分解的分析。1992—2000年和2001—2007年两个阶段的纯二阶结构效应的贡献额分别为115.75亿美元和1745.76亿美元,相应贡献份额为19.27%和44.47%,出口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2008—2009年,纯二阶结构效应的贡献额为-45.02亿美元,致使出口总额下降7.98%。2010—2014年,纯二阶结构效应随着经济回暖恢复正值,贡献份额为8.94%。从动态结构效应来看,除了1992—2000年贡献份额为正值20.84%外,2001—2007年、2008—2009年和2010—2014年三个时期的结构效应均为负值,分别为-9.35%、-0.96%和-0.22%,尽管后两个阶段较前一时期有所改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提高相对缓慢。

4.3对各类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增长因素进行测算与分析

(1)医药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如表4所示,医药产品的结构效应一直为正值,相较于1992—2000年这一时期,结构效应逐渐减小,到2010—2014年,结构效应减少到8.1亿美元,对医药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0.32%;医药产品的竞争力效应在1992—2000年和2001—2007年两个时期均为负值,但呈不断增长趋势,到2008—2009年,竞争力效应转为正值,贡献份额为0.63%,2010—2014年下降至0.44%;医药产品的二阶效应自1992年后不断上升,这与中国医药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渐适应世界市场医药产品进口需求有关。可见,2008年以前,中国医药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主要归因于结构效应,而自2008年以后,竞争力效应开始成为医药产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2)航空航天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航空航天产品的结构效应自1992年起呈下降趋势,2008—2009年从前两个时期的正值转变为负值,2010—2014年恢复为正值,贡献份额为0.26%,但仍低于1992—2000年的0.47%,说明结构效应对航空航天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变为阻碍作用(2008—2009年);除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航空航天产品的竞争力效应不断增长,2010—2014年,竞争力效应增长到4.85亿美元,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0.19%;航空航天产品的二阶效应自1992以后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010—2014年二阶效应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为0.1%,表明航空航天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渐适应世界航空航天产品进口需求。

(3)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除2008—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结构效应的大幅下降之外,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的结构效应自1992年以来均为正值,且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表明结构效应对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先减弱后恢复上升;竞争力效应始终保持正值,且其贡献份额也保持增长的波动特征,2010—2014年竞争力效应促进出口贸易额增长885.97亿美元,贡献份额达到35.37%;2010—2014年二阶效应使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出口数额增加7.56%,较1992—2000年和2001—2007年两个时期有所下降。这表明,近年来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其出口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及通信设备自身竞争力的增强。

(4)医疗仪器设备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医疗仪器设备产品的结构效应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趋势,2010年以前逐渐减弱,而在2010—2014年转为正值,并再次对出口贸易增长起促进作用;自1992年以来,医疗仪器设备产品的竞争力效应均为正值,除2008—2009年降至0.14%,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保持在平均2.86%左右小幅波动;医疗仪器设备产品的二阶效应基本保持正值但呈下降趋势,除2008—2009年降至-0.02%。由此可见,中国医疗仪器设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出口贸易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且出口结构对国际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有所下降。

(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的结构效应除在2008—2009年为负值外,一直保持正值,并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0—2014年的结构效应促使出口贸易额增加12.29%;竞争力效应虽一直为正值,但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自2001—2007年大幅增加至21.24%后回落至2010—2014年的1.32%;二阶效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虽然在2010—2014年二阶效应使出口贸易额增加0.22%,但作用十分有限。可见,近年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出口额较1992—2000年、2001—2007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在世界需求市场的竞争力的下降,以及出口结构对国际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逐渐减弱。

表4 中国分类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解(单位:亿美元)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从出口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继而应用CMS模型对高技术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产品出口贸易波动进行分解。研究表明,1992年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总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平缓增长期(1992—2000年)、快速扩张期(2001—2007年)、危机下滑期(2008—2009年)和恢复增长期(2010—2014年);总体上,竞争力效应是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波动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和二阶效应次之。在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产品方面,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贡献了主要的贸易增长,而附加值相对更高的医药产品、航空航天产品和医疗仪器设备产品所占贡献份额相对较少。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1)调整优化出口结构以发挥结构效应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2001年前世界高技术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增长,但之后结构效应、二阶效应逐渐减弱,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所下降。因此,中国在继续强化原有优势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应了解出口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及时增加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增长更加迅速的相应产品的比重以调整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结构效应,充分发挥其在出口中的积极作用。

(2)增加研发投入从而继续提高竞争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竞争力效应是影响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额波动的主导因素,且其总体上保持上升的波动特征。但是,考虑到2010年后,占出口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和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等的竞争力效应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促进作用的下降,再联系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近年来逐渐减弱的背景,劳动相对密集的上述产品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的软肋。因此,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生产者增加对高技术产品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竞争力,以继续提高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

(3)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医药、航空航天和医疗仪器设备产品等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份额。这样有助于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也有利于降低由于产品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出口增长不确定性。

[1]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90-97.

[2]杜莉,谢皓.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9-16.

[3]李晓钟,黄蓉.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分解和质量变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1):74-78.

[4]汤碧.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93-101.

[5]APARNA S,MATTHEW E.Understanding cross-national trends in high-tech renewable power equipment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J].Energy policy,2012(46):308-318.

[6]尚晓莉.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3.

[7]张琴.战略性R&D补贴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利益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4.

[8]神霞伟.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5.

[9]杨丽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7):158-166.

[10]RAAB R A,PRADEEP K.The efficiency of the high-tech economy: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ndexes versus.A performance index[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6):545-562.

[11]ALEGRE J,SENGUPTA,LAPIEDRA R.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a high-tech SMES industr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1(20):213-225.

(责任编辑 沈蓉)

FactorsDecompositionofExportTradeFluctuationofChina’sHigh-techManufacturingIndustry: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CMSModel

Wang Zhengxin,Zheng Honghao,Hu Wenquan

(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F062.9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效应研究”(14BJY0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与政策优化研究”(713732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变量灰色预测建模方法及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中的应用”(71571157)。

2016-11-14

王正新(1981-),男,江苏高邮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技术二阶竞争力
二阶整线性递归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类二阶中立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吸引集和拟不变集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非线性m点边值问题的多重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