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2017-10-11石志华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石志华

摘要:伴随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在不断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破环、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科学指导、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进而调节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其实现,既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顺应民心、体察民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担负的艰巨使命和面临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提出的背景

19 世纪 40 年代起,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获得发展的同时,由此带来的环境破环、污染等社会问题愈发严重。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理论核心,形成了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既肯定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改造,即人类社会是人化的社会。马克思总结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科学生态伦理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科学含义

“价值”最早是经济学概念。早期西方哲学流派对哲学价值含义的探索基本都立足于唯心主义的基石上。马克思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提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价值的本质。我国学者对哲学价值含义的研究是众说纷纭。其中,以项久雨为代表的“主客体统一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建立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2]既看到了客体的存在及其功能、属性是价值生成的基础,也看到了主体在价值生成中的地位,把实践作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相较其他观点更具科学性,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以项久雨、罗洪铁为代表的“主客体关系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受教育者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3]从价值主客体间的关系出发,指出价值产生的根源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类社会的客观需要,既注意到主体的需要,也注意到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得到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殊表现形态,是其与一定社会的生态现象相结合体现出的意义。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基本含义还未形成统一说法。万光侠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界定得到学界普遍认同。他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4]笔者也赞同此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体是人。其价值实现的突出表现是受教育者稳定的心理认知结构和外化的具体行为。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作用的前提就是注重主体思想境界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向全体社会成员宣传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弘扬科学生态价值理念,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规范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实践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践性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有效性的积极发挥。本文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介体三方面分析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第一、生态价值主体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体。教育者主体素质的高低对受教育者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此,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知识,使自身具备扎实而完善的生态知识体系。同时,自觉按照社会的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做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楷模”。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提升自身的與时俱进和科研创新的能力,自觉以生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加深自身对生态理论知识的认识,探索适合不同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径。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和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生态信念的建立以及生态行为的改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受教育者要主动发挥主体意识,努力构建自身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稳定的生态认知结构,进而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形成良好生态行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客体方面。社会成员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感的高低,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的重要反映,也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意识不会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客观存在,正确的生态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而培养受教育者科学的生态意识和高度的生态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的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大社会成员阐明生态问题的真实性及紧迫性,帮助人们树立起对自然生态的理性认识,培养人们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引导人们产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信念,鼓励人们积极践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规范、引导人们加强对自然的情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良知,进而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态情感,引导人们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责任,进而指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介体方面。家庭是受教育者成长的第一空间,家长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教育主体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把生活环境同教育环境相结合,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生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点滴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为子女树立榜样。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影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通过加强校园规划、校园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质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加强,开展以生态环保精神为主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并实施良好的生态校规,潜移默化中帮助全体师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社会要加强媒体舆论宣传和网络生态教育建设,普及全民化的生态教育,实现生态教育终身性。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普及、宣传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环境法制观念。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唤醒民众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生态非政府组织体系统,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实践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万光侠.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