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发生与《道德经》“道”的解读

2017-10-10高一乔

未来英才 2017年16期
关键词:道德经

高一乔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对《道德经》进行解读。《道德经》中作为核心理念“道”的含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每个人的解读也是不同的,至今充满着争议。因此,本文将对概念发生与《道德经》“道”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运用概念思维对其进行重新的解读。

关键词:概念发生;道德经;深刻解读

老子的《道德经》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人都在致力于解读《道德经》,但是迄今为止,仍然存有很大的争议。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道”更加相互冲突,争议从未停止,下文将进一步进行阐述。

一、概念的发生

在人类能够对自己的理性进行反思时,便在很长时间内具备概念、语言、文字等、概念对于后世的人类而言,具有必然存在的价值,而这是已存在概念的传播与被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把握相关的概念特点,然后在给出新的概念,并且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便是概念发生的相关解释。很多人会认为在学习某种概念时,便是概念发生的过程。[1]

在进行归类过程中,是将本体与对象进行有效分离,从而打下了创建概念的基础。归类将代替物与对象的一对一关系转为一对多关系。而概念在归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扩大,这一过程具有一般性。概念含义的延伸能够在归类中形成。

最初概念的产生,便使人具备了分割自然界面的能力,促使人类可以对大自然中的生态、事物进行甄别以及所注重的事物。如果没有一定的概念作为基础,便不能进行有效的甄别与选择,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便混淆在一起。因此,对于人类而言,很多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概念而产生。一切事物的产生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及固定性吗,没有什么是应该存在还是不应该存在,而是对于最早的人类而言,一些事物都是由概念产生出来。

二、《道德经》对“道”的解读

《道德经》对“道”的定义是明确和清晰的,“道”的定义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自然规律的定义;第二类是对社会规律的定义。

1、对自然规律的定义。“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段话是《道德经》中“道”的定义之一,是对事物本质性质的反思以及说明:①“道”具有“阴”“阳”相对冲突的两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保证其不被破坏;(道冲而用之又弗盈)②“道”具有神秘的特征,万物皆由它形成,作为万物的根本、是萬物的祖宗,是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渊兮似万物之宗);③“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同一个空间中相互冲突、作用、磨合、彼此影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④“道”存在的程度微乎其微,甚至不存在(湛兮似或存);⑤“道”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由什么物质产生的(吾不知谁之子);⑥但是,知道“道”在物质世界产生之前,它便已经存在了(象帝之先)。象帝之先的“象”字指的是物体的现象,即物质。“象帝”通常被理解为:创造物质世界的“人”或“神”,“象帝之先”可以理解为:在创造物质世界的“人”或“神”诞生之前,“道”就存在了,也可以说:在物质诞生之前,“道”就存在了。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的特征与量子力学中基本粒子大小、对称与守恒定律的特征相似;“道”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与量子力学基本粒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相似。

2、对社会规律的定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是《道德经》中对“道”的另一个定义,即“道”是可说、可闻、可付诸实践的规律、常识和道理。

首先,“道”是从个人嘴里说出来的话语,所表达的是内在的思想,是现存的已知规律,是基本的常识和道理。

其次,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清楚的规律、常识和道理,认知程度不同的人对其观点是完全不同的,思想觉悟较高的“上士闻道”后“勤而行之”,认认真真的按照去做;思想觉悟中等的“中士闻道”后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就是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思想觉悟低的“下士闻道”后就像听了笑话一样“大笑之”,完全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道德经》通过“道”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充满了辩证唯物思想,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各种矛盾之中,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属性,具有普适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

三、《道德经》“道”的感悟

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都是不同的,在对《道德经》中“道”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阅历对“道”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只有具备一定阅历的人才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对于具有一定阅历的人而言,理解“道”对自身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学生也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看起来晦涩难懂,主要讲的是对自然、宇宙的规律,但是教师可以用平实的语言以及通俗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每个人都应该对“道”具有一定的见解,思想觉悟较高的人能够更加完善自己,思想觉悟中等的人能够有效提高自己,思想觉悟低的人更应该对“道”进行了解,并自身的阅历与感受其中的道理,使其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四、结语

《道德经》中“道”的定义便是老子所理解的概念,并不是当代我们以内涵所定的概念,而是老子以外界的延伸以及不断移动,对人类的实际应用理解以及表达的概念。在对“道”的解读中,老子有它自身的理解,而我们今日在解读中,也有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理解,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以及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1] 吴汉民.概念发生与《道德经》“道”的解读[J].学术研究,2016,03:39-47+177.

[2] 李想.发生、层次和效果:《道德经》的知识观[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42-46.

猜你喜欢

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敬业
关于《道德经》翻译多样性的几点思考
这些成语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