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农民增收新特点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

2017-10-10杨群义

上海农村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村居民农户

■杨群义

把握农民增收新特点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

■杨群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促进农民增收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增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拓展新的路径,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一、把握农民收入变化新特点

从盐城市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民收入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减缓

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2元,比上年增加1424元,增长9.0%,增速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从收入增速走势来看,2011年以来,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逐渐放缓,走势与全国、江苏省基本一致。农民收入增速下降与经济发展下行密切相关,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6.1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2010-2016年,全市GDP年增速分别为13.6%、12.8%、12.7%、12.3%、10.9%、10.5%和 8.9%,增速呈明显回落趋势,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得农民收入增速放缓趋势。

二是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

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两大支柱,但两者的增收贡献双双走弱。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701元,比上年增长9.7%,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的44.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48.0%。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为6135元,比上年增长6.2%,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的35.7%,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25.0%。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82元,比上年增长15.8%,是四项收入中增长最快的。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754元,比上年增长12.5%,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的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

三是低收入农户增收难度加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现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的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加剧、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双趋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挤压、农民工外出就业规模和工资水平增速双下降、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双放缓的局面,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显得更加艰巨。从内在动力来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产销对路的优质高效农业,引导农民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构建农民多元化的收入结构的任务十分艰难。低收入农户因家庭老弱病残多、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缺乏、资金短缺等固有特征,脱贫增收致富难度更大。2016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301元,仅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

二、拓展促进农民增收新路径

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农民增收新旧动能正在进行的大转换,迫切需要聚焦重点难点,调整和拓宽农民增收思路和路径。

一要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促增收向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增收拓展

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本都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体系,建立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过程服务体系,既是竞争力强的产业,又是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还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东台市“一只瓜”,西瓜发展28万亩,带动10万农户增收20亿元。“一根丝”,发展14.5万亩桑园年产鲜茧30万担,远销欧洲市场,年销售超3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高档生丝生产基地。“一篮菜”,青椒、韭菜种植等总面积120万亩次的十大蔬菜基地,年产值40.8亿元,规模、产量和效益一直居全省第一。“一棵树”,新街等地苗木年销售20多亿元,建成沿海地区最大的苗木基地。“四大“特色农业发展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各地应继续做好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促增收这篇大文章。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培植农民增收新增长点,着力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复合经营农业、光伏光电农业、优良种源农业、新型服务农业(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和全程托管)、休闲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接二连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等,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从发动千家万户齐上阵促增收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促增收拓展

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既要在“面”上发动千家万户抓增收,引导一家一户算好增收大账、排出增收渠道,落实增收措施,因户精准施策。更要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创业促增收、就业促增收、带动促增收的三重作用,放大乘数效应。农民创办一个3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其家庭年收入一般可达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可通过土地有偿流转,增加流出户的土地资产收益。农民创办一个成员100户左右的专业合作社,就可带动入社的100个左右农户发展专业生产促增收。一个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带动成千上万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可解决部分农民进厂就业。江苏海大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滨海县以来,从无到有,带动农民发展青毛豆、蚕豆、甜玉米、青花菜、荠菜等四青特色蔬菜原料的生产基地面积达10万亩,农民种四青蔬菜亩效益达8000多元,为以往种植粮食效益的5-6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融合发展机制和联农带动发展机制。

三要从引导农村劳动外出打工促增收向引导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促增收拓展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要着力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促转移和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上下功夫,稳定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要着力引导“城归”农民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业。着力打造新载体助推农民创业,培植典型带动农民创业、加大政策支持助力农民创业,将农民创业培植成促进农民收入的新亮点。

四要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增收向深化农村改革确权赋能促增收拓展

促进农民增收要向两项改革同时发力,一手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种养业及复合经营和设施农业。调新产业结构,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做强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调升经营结构,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绿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农业。调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品牌农业。一手抓深化农村改革促增收,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实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逐步向“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转变。实行农地租赁转让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全程托管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盘活农地和落实权能促增收。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退出权、继承权、抵押权、担保权等六项权能促增收。

五要从着眼全民奔小康促增收向着力贫困户脱贫攻坚促增收拓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研究部署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然要着眼全民奔小康的目标,排定农民增收的目标值、时间表、路线图,脚踏实地干下去。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抓农民增收,要把更多的力量聚集到农村贫困户脱贫攻坚上。精准识别解决“扶持谁”,核准情况、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多渠道解决“谁来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精细施策“怎么扶”,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在产业项目规划上,做到项目规划、脱贫效果到村到户到人;在重点项目布局上,集中力量支持贫困村脱贫致富;在扶贫资金使用上,精准发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学评估“如何退”,建立退出标准体系和脱贫生计特征动态监测体系,力求精准扶贫的同时精准脱贫。

六要从支持农业产业增长促增收向为农业产业保险托底保增收拓展

产业富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要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牧渔产业,以农业的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目前重要问题在于,要加强农业的政策性保险,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产业保增收。开展农业保险,不仅要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方特色农产品设计符合各地实际的保险品种,扩大承保面,满足差异化需求。更要从保自然灾害之险向保市场经营之险拓展,不仅农业受灾要赔付,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致亏本也要保本赔付。逐步推出价格类保险、产量类保险、收入类保险,实现由“保成本、保物化”到“保产量、保收益”的转变,以农业政策性保险托底促农民增收。□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村居民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