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京津走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2017-09-30薛树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廊坊市全市信息化

薛树林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全市中小学校1103所,在校学生638128人,在职教师43421人。自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高位谋划,全面部署,分类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显著提高。

提高认识,创新机制,指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开展

教育信息化是突破传统教育发展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经。为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廊坊市通过健全工作机构、规范工作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等举措,努力推进廊坊市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廊坊市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落实、推进及检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保质保量,有序进行。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构,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扎实开展。

为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信息化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计算机室、多媒体电子教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规定、条例、守则、职责,并做到制度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有落实。此外,还制定了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更规范。2017年3月,廊坊市下发了《关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示范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培育信息化教学示范学校,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和推进机制,找出一条“典型引路、加强建设、重在应用、打造模式、提炼总结、推广普及”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新路径,引领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以“知实情、转作风、找差距、谋发展”大调研活动为抓手,以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全市教育综合水平。积极运用市场思维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问题。廊坊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查找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区,组织人员到上海、杭州、济宁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正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新机制和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先后和三大电信运营商达成阶段性的战略合作,借助他们在网络建设上的优势,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稳步推进。

扎实工作,砥砺前行,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

随着“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建设等重大教育信息化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廊坊市教育云服务平台的搭建,廊坊市基本搭建起了一个校校互联互通的现代教育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题研究引领和师生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初见成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在全市中小学校渐趋常态。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市、县两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到逐年增加、专款专用。2013年至2016年全市累计投入近6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到100%;建成普通多媒体教室一万余间,占教室比率近90%;教师用机达到人手一机,生机比近7:1。

科学规划,调研论证,建设服务于全市教师和市城区学生廊坊市教育云平台,提供了在线教研、教育教学资源、人人通平台、网络评比活动、教育系统OA、在线考试、心理咨询分析、信息查询等服务模块。为全市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所有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这些阶段性成果基础上,2017年初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市教育局和北京乐教乐学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乐教乐学公司免费为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开通人人通学习空间。项目启动两个月,全市开通“人人通”教师人数达到3万,学生人数达到46万,家长人数达到76万,每天在线活跃人数达15万,处于全国前列。通过这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及廊坊教育云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的不断完善,廊坊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资源利用和共享得到很大的发展。

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工作。2012年,廊坊市第四中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廊坊一中和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三所学校已完成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及教育服务四大体系建设目标,实施教育资源建设等建设工程,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廊坊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还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市、县两级教育部门每年定期举办教育信息化培训班,聘请国家、省内外知名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内容涉及網络安全、直通车平台应用、学籍管理、网络教室维护和管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近两年来,培训人数初级达1.5万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率达100%。通过多形式、全方位培训,广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普遍提高,部分教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成绩斐然。廊坊市2015—2016年度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从2016年5月份以来,一直领跑河北省。目前,廊坊市完成河北省任务指标数238.3%,晒视频课数10520节,晒课教师数36180人,晒课总数46312节,位列河北省第一名。廊坊市有586节优课经省厅上报教育部评审,推优数位列河北省地市排名第一位。廊坊市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研活动栏目成立了廊坊教研工作室,工作室在备课设计、课例点评和主题论贴研讨等项数据,是全国热门工作室,工作室排名位于全国第一位,被评为优秀工作室并获得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经费资助。

全市推进创新教育,中小学机器人、创客教育成绩优异。廊坊市在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后,机器人、创客教育活动发展迅速,多个县(市、区)中小学建立了专用机器人创客教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

加强学习,科学谋划,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在全市推广部分县(市、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经验,促进全市信息化水平均衡发展和提高。例如部分县(市、区)利用集中建设的校园网络和教学终端,在全省首批实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考试;为所有中小学校统一安装部署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使用满足自主学习需要的网络课程或学习资源库;强力推进“班班通”建设,使应用率一次性达到100%;在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移动录播教室建设,通过简单搭建的移动录播教室设备,提高录播教室的使用率,使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得到共享并大大降低资金投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问题。二是信息化设备周期性更换、更新和维护资金保障问题。三是教育信息化所需高素质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四是教育平台各方面应用需要持续不断的推广问题。再有制定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统筹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这些问题都是近期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廊坊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聘请国内知名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正在编写制定符合廊坊实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并且在一些教育信息化建设突出的县(市、区)进行中小学智慧校园试点建设,为将来的逐步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廊坊市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全面应用推广工作,借鉴兄弟地市平台推广的一些先进经验。探讨全市基础教育决策管理体系信息化;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实现全市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门户网站的功能,向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丰富便捷的服务。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智能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要求和标准对学校目前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重新进行调整和规划,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指导。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廊坊市全市信息化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