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胜泉:教育技术事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2017-09-30宋佳宸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资源课程研究

宋佳宸

余胜泉教授治学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勇挑重担。余胜泉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余胜泉教授主持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不仅为科研提供了空间和支撑,科研成果也可以快速转化服务于教育一线。余胜泉教授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联合政府、高校、中小学、企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北京市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闲暇之余,余胜泉教授爱好读书,并且提倡读书、实践、反思要紧密结合。有人曾在网上这样评价他:“思维敏捷、才思泉涌,诗意地工作与生活着,虽忙碌却不乏诗意。”

1991年余胜泉自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教育技术学学士,1995年继续在电子系攻读计算机教育应用硕士,1997年转为直接攻读博士,跟随何克抗教授攻读教育技术学。余胜泉教授跟随恩师学习研究,深受先生赏识与喜爱。有记者采访何克抗教授,众多弟子中最满意的是哪一位?老先生毫不掩饰,脱口而出:余胜泉。

作为教育技术事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余胜泉教授发表了大量高质量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关键技术、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等领域,至今已发表中文论文190余篇,英文论文10余篇,编写著作10余本。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等重大课题70余项,成功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4个。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Learning Cell Knowledge Community获美国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2014年Learning Impart Awards铜奖,《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立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奖等。除此之外,余胜泉教授还经常行走在全国各地,深入中小学校,作报告、指导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带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喜欢。

近几年来,余胜泉教授的主要研究工作聚焦在四个方面(1)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2)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3)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推进方面的研究;(4)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破解教育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经过全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建模,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以直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传统的集体教育方式向个性化学习转变提供了工具手段,使得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从服务受众来讲,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校长、行政管理人员等。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为各种教育参与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研究团队从实践出发,设计了集学生个性服务、教师精准教学、家长育人协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改进服务模型,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推进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在通州区应用于实践,其载体为“智慧学伴”平台。2016年至今,其应用实效有: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教师精准教学教研,班主任精细化管理与帮扶,区域教育有效治理。

通过对本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双师服务”实施路径探究》《作业社会化批阅工具的设计、开发与评估》《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等文章,申请了一批专利:《一种融合电子备课系统及方法》《一种社会化的作业批阅和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记录系统及方法》《一种面向开放知识社区的内容编辑智能审核方法》等。

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当前学习技术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成性、智能性、共享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支持不足的问题,在学习对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能更好地支持非正式学习形态、满足泛在学習需求、更好地支持学习资源的群建共享的新型学习资源描述和封装的机制——“学习元”(Learning Cell)。这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满足可进化发展、可支持随需学习、可协同编辑、具备对环境和用户的适应性等要求。本研究突破了基于SCORM的学习对象技术,弥补了当前学习技术规范在过程性信息与学习的社会认知网络共享缺失、资源智能型不足、内容难以进化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共享提供了很好的理念支撑和技术保证,将对传统的资源出版模式、资源共享方式、学与教方式等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开发的学习元知识社区系统(Learning Cell Knowledge Community)获得了全球学习联盟(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2014 年学习影响力(Learning Impact Awards)铜奖,这是中国大陆的团队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研究成果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媒体学习超市(果实网)、高等教育出版社4A网络教学平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教育平台、NEC公司“睿课堂”平板教学系统所采用。正是因为在移动学习领域的深入研究,2013年,教育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决定依托本研究团队,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开展移动学习平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

通过对本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等。endprint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推进方面的研究

由何克抗教授和余胜泉教授主持的“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英语、信息技术三个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迄今为止,该项目进行了17年的长期研究,已发展30多个试验区,400多所实验学校,在新加坡还发展了24所实验学校。该项目探索出了一套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推广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在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升语文、英语教学效率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前提下,大幅提升了农村中小学语文学科能力、英语听说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或接近当地城市学校(即优秀学校)的水平,实现教育结果相对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11年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自2005年起,承担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项目,该项目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力图将廉价手持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的探索性研究。项目在13个区域,100多所学校实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成果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研究成果奖。

通过上述两个项目持续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它是国内最早深入、系统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著作,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外在教育技术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论教学结构》《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等。

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研究

何克抗教授、余胜泉博士于1999年承担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现代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研究开发了“4A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是我国最早研究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由余胜泉博士实际主持研发。4A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初版本作为国家项目成果,向全国各高校开源使用,在全国各地有180多所高校都得到了良好的运用,部分高校在此系统源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了定制开发,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网络教学系统,其研究成果直接促进了国内网络教学平台市场的启动和成熟。

2005年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资助下,以转变网络教学理念与范式、应用Web2.0技术为两条主线,在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产管理、课程内容的协同编辑、移动学习、适应性学习、基于语义的课程导航与智能答疑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引领了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该系统符合SCORM等国际和国家标准,功能全面,既支持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作业、测试、答疑、讨论、网络探究、协作学习等,又支持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实现资源中心与课程教学的互动;支持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展示,及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

该系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立体化教材网中得到良好运用,注册学习卡超过了1.2亿,目前高教社将该系统形成一个商业运行软件产品,并演化成现在的爱课程网,是国内主流网络教学平台之一。

通过在本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文章:《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网络课程评价》《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寄 语

以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方式。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构建“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能够变革陈旧的学校教育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模式等要素,進而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培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的发展从单纯地建设技术环境、推动教育应用转向解决教育问题、优化教育发展,对于社会的供给从开放优质资源到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技术融合于教育中,形成技术与人、信息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良性生态系统。 “互联网+”兼顾大规模和个性化,为学校和教育系统的重组、汇聚优质资源服务、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