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学习方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原因及提升策略

2017-09-30陶双双王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意识资源教师

陶双双+王戈

混合式学习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推广。这种学习方式是否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神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经过两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混合式学习方式下的关键问题是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出了提升策略和方法。

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因其方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而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涵盖内容多,模块之间有明显的技术鸿沟,技术本身更新速度快,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采用统一的学习进度显然不合适。尤其是课程目标已不仅限于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而是能对新技术敏感,并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

鉴于此,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了混合式学习方式。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式确实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学生也逐渐适应并喜欢这种方式。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不会管理学习时间、缺乏解决问题的耐心等。反思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因为没有问题意识,就缺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力不足,遇到问题时容易退缩和放弃。因此,在混合式学习方式下,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关键。

问题意识的意义和内涵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2]。

有关问题意识的研究范围很广,其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最早见于1999年歐阳文先生的《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该文指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综合能力和创造力”[3]。随着时代对创新能力的要求,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问题意识概念的界定,目前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对于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对立的自觉意识,体现着主体排除未知状况的主观愿望。在这种主观愿望推动下,主体发挥能动性,使未知向已知转化[4]。该界定强调“主观愿望、能动性”,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便会有主观探究的愿望,也能发挥能动性去付出努力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驶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5]。该界定强调困惑、矛盾和探究。如果学习中能让学生经历这种心理状态,就等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期待,正所谓“不悱不发,不愤不启”。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表现

机房的计算机为混合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用Moodle软件搭建的学习网站则提供了平台支持。课前,教师确定好学习主题后会做系统的教学设计,分解知识点和技术点,并录制成小视频,按照难易和任务间的逻辑关系组织和呈现,形成系列的学习资源;课上,学生登录学习网站,按照教师引导了解资源及学习方法后,开始自主学习。如图1、图2所示。

理论上讲,这种教学方式有学习任务、有资源支持,似乎很完美,但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不带着问题去思考、计划和学习,再细致、详尽的设计和资源都无济于事。综合课上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不能清晰地确定学习目标

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不一样,上课时需要明确自己已经学习了哪些,遇到了哪些困难,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有约1/3的学生能很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快速确定学习目标后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另有1/3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和督促下去查找问题确定目标;其他1/3的学生则明显地缺乏问题意识,不愿意思考,不知道自己遇到什么问题,学习被动且没有目标。

2. 不能有目的地使用学习资源

混合式学习方式下,教师预先建立了很多学习小视频,并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和呈现。理论上讲,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能满足学生学习。但实际上,面对这么多的资源,很多学生因为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学习中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不知道使用什么资源,容易出现“资源迷航”现象。

3. 不能有效地与同伴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琐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提倡同伴学习,每人找一个学习伙伴,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但由于有些学生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或者问题表述不明确,或者问题太多不知道如何细化,影响了同伴之间的顺畅交流。时间长了,同伴学习效果会打折扣。

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缺乏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跟进指导不到位。

1. 教师引导方法欠缺

我们常常习惯于假设: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学习,必然会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但事实上,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学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他有情绪,有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不知道如何找到问题进而确定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这种差异去寻找相应的指导方法。指导如果及时且到位了,学生学习自然就会有目标有收获;指导如果不到位,学生就会迷茫无助甚至放弃。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建立充分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这些只是必要条件,还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策略,对学生及时地引导和督促。endprint

2. 学生主观能动性欠缺

尽管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学校教育中,由于升学压力存在,学科教学还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常被忽视。无论是否承认,我们的很多学生还属于消极接受说教的、没有自主和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已经逐渐习惯了去学习规则、范式和规律,即使有质疑,很多也会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甚至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也就习惯了听任老师布置任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

问题意识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说到混合式学习,我们通常会习惯于这么说:“多数时间让学生自学,对于共性的、难点教师给予集中讲解,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进度会出现明显差异,即使有共性的问题,也会存在或早或晚的时间差。如果提前或拖后讲解了,势必会干扰一部分人的学习;但如果缺乏及时的督促和引导,学生遇到困惑时得不到及时帮助就会降低学习效率。于是,为解决类似矛盾,我们采取的总策略是:对话。与每位学生一对一对话,能让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他需要预先做好哪些思考等。因此,对话的过程是了解、引导和指导,也是督促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 学习开始:思考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上课初期,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思考,并向老师一对一的陈述。三个问题分别是:你现在已经完成了哪些功能?接下来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找到对应的学习资源吗?思考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了解、明确新的问题和任务并知道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支持。

接下来,教师会一对一地和学生对话,听取学生陈述,在交流中捕捉到信息。比如:学生的表达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明确自己的问题?如果发现不清晰,可以及时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去确定自己的问题。自从提出这个要求后,学生会反复地运行自己的程序或作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熟悉学习资源,以便能清晰表达。这也提示我,要想真正地了解学生,单纯通过观察很难做到,只有听他们说自己的问题或困难,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也才能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2. 学习过程中:表述问题,获得学习支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程序编写和运行经常会出错。以前我会去定位问题帮助学生快速解决,但现在,我会刻意降低问题解决的速度,并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

比如,当学生向我求助时,我会先要求学生把想问的问题明确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督促学生去进一步分析问题,而只有充分地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才能迫切地希望得到帮助。经过这样多次的训练,学生在提问前都会先对问题再思考,经过这样静心思考后,往往就能把很多问题想明白了。相反,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思考直接坐等老师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和不耐烦,这种自主学习便有名无实。

3. 学习结束:总结反思,产生新问题

有目标、有过程、有总结,这是做任何事情的三个重要阶段。我要求学生在总结时围绕这些方面进行:(1)你要解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你请求了谁的帮助?使用了哪些学习资源?(3)遇到了哪些困难?问题是否解决了?你遇到的新问题是什么?

为提高效率,我们预先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了“学习总结”模块,学生可以在线编辑并提交。因此,总结环节在5分钟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这种在线的方式除了效率高,也能方便教师收集学习反馈,方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经过总结反思,能更好地聚焦问题,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图3所示。

总之,混合式学习虽然有其时代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但并非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可以让学生自定步调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学协作学习,但关键是师生之间需要及时有效地交互和对话,以确保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还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 1-6.

[3]欧阳文.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 湘潭大学学报,1999(1): 128-131.

陈新汉. 问题的哲学意蕴[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6),5-11.

姚本先.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教育研究,1995(10): 40-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资源教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最美教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资源回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