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须归?不愿归!

2017-09-30赵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填词诗词古诗词

赵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在附录中列举了推荐篇目,这传递给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个信息,那就是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愈发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古诗词字字珠玑的言辞特点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令它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都是语言文字的精华。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着力于对词意的理解,却忽略了对诗词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意象的把握、意味的品悟、意境的探寻,致使诗词教学徘徊不前,失去了峰回路转的精彩,更缺少了柳暗花明的诗意。如何让一群生理和心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孩子,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浸入古诗词的文化,不仅能知其意、感其情、解其境,更能悟其法,接近古诗词的“内核”,便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所在。带着以上思考,我开始了对《渔歌子》一词教学的探索。

《渔歌子》在风格上清新明丽,妙造自然为其特色。全词以景物描写起,以景物描写收,实现了“词画合一”,成为唐代文人词的翘楚。同样写烟雨,“烟波钓徒”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宠辱不惊相比,更是一幅物我两忘的绝妙画卷。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首词的表面意思浅显易懂,而诗词背后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被忽略了。因此,我引领学生在揣摩品悟中由景物描写直抵词人的精神内核,把诗词教学引向立体,指向纵深,重构对《渔歌子》的教学,以“意思—意象—意境—寄意”为线索,设计微课程教学法的三大模块,即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微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单,每个模块的运动过程都能体现导学一体的性质,帮助学生获取有力的支撑,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问题导向:让“自主学习任务单”成为有效驱动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學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我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即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让学生能明白在自主学习中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而其中,达成目标是决定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和课堂形式的出发点,因此,对达成目标的发掘成为重中之重。

通过深入研析教材,我将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设定为,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词,完成自主学习单任务,达到如下目标:①会读会写“箬笠”“蓑衣”“鳜鱼”,把词读通顺。②掌握词牌名、词作者等知识,理解词中的“形”“声”“色”。③通过想象,实现意境与词句意义之间的转化。④通过诵读与积累,感受古诗词中四季的盎然。

这样的分析,首先能与新课标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字字必较”深入分析,“句句翻译”满堂“灌情”,关注诗人要表达的意与情,却忽视了应由学生自主品读出的意与情。这里采用加停顿、标平仄、想画面等语言运用活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自己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能有效弥补语文能力培养的缺失。最后能破解写作难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的就是写作,微视频中的“感官想象法”能给学生一个把内容写丰富的支架,让学生明白能写什么,并在写的同时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达成目标,相匹配的学习任务便顺利产生:写词语,读通词;解词意,感韵律;善想象,写画面;赏美景,蓄诗词。不难发现,这些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为了目标的达成,为了对词的概念性知识和词意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学在先、学而会的知识;同时,任务单上自主激励的机制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任务,为第二天的翻转课堂奠定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单给出了学习方法建议——“音形义”识字法、节奏读词法、平仄读词法、感官想象法。其中,前三个都是以往诗词教学中常用的,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完成任务;而第四个“感官想象法”是学生新接触的,它既是学习这首词的妙计,又能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掌握了这一方法,学生就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效地进行迁移运用。

最后的课堂形式预告会以“课始检测”来有效衔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让他们清晰地知道第二天课堂上要做什么;以“协作填词”这一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形式来激发其好奇心,看到这一新形式,他们必然会进行自觉或非自觉的提前构思;以流程图呈现来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力。

● 神形兼备:让“配套教学微视频”提供有力支撑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单一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不足以驱动他们的兴趣与学习动机,这里就需要“神形兼备”的微视频出场。在自主学习中,它的引路必不可少,通过整合乐、图、画、声等元素,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搭建有力的“脚手架”。

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任务单上的二维码,在平板电脑或手机上观看微视频。本课微视频有四个组成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讲解词的概念性知识,关注生字词及易错字,把词读正确。在对前一课的词的概念性知识的了解上,有效巩固,形成对词的一般性知识积累。同时,关注易错字词,通过动画等生动的具象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读通整首词便不再是难事。

第二部分:关注这首词与七言绝句的区别,复习平仄法,帮助学生读出词的平仄。之所以让学生关注词与诗的区别,一是因为概念性知识的拓展延伸,二是为第二天翻转课堂上填词创作做好铺垫。只有对词的形式有了充分的把握,第二天的创作才不会出现格式上的错误。而平仄法在前一课《如梦令》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运用,学生已掌握了平仄读词的规律,在此,便可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

第三部分:找出词中的形、色、声,用“感官想象法”帮助学生形成对词的画面性感知。“标平仄”只是读出韵律的手段,要想真正读好词,入情入境的体悟不可少,学生可以通过对词意的解读获得这首词的“境”。微视频中教给学生通过“感官想象法”找到词中的形、色、声,能帮助学生实现意境与词句意义之间的转化,更好地读出词中流动的画面,感悟也逐渐加深。endprint

第四部分:积累经典,为第二天翻转课堂上的改诗成词、协作填词做准备。《渔歌子》是“词画合一”的,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也不乏“诗画合一”“曲画合一”的作品。这一部分出示学生六年来积累的代表性诗词,帮助学生回忆,品位其中的意象,让他们填词时更水到渠成。

在微视频的结尾,提前预告第二天课堂讨论话题——志和为何言“斜风细雨不须归”,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学习就会更有深度。

不难看出,微视频四个部分的呈现都是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四个任务相匹配的,能给学生完成任务以有力支撑。同时,每个部分都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是“最近发展区”,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剖析,突破文本重难点,以帮助学生达到“精熟练习”。

● 项目学习:让“课堂学习任务单”助力有为管理

有了扎实的前置性学习,我将第二天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设定为:①掌握词牌名、生字,能用平仄法朗读词。②联系词句内容和词人生活经历,体会“不须归”的原因。③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形色声情”兼顾,创作自己的《渔歌子》。④能个性表达自己的作品,并根据教师、同学的建议合理修改。而这四个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翻转课堂的四步教学法,即课始检测、进阶作业、协作填词和展示评价。基于此,学生凭借微项目学习在课堂上合作学、拓展学,让翻转课堂成就有效的课堂管理。而在课堂上所用到的“形色声情”结合法,是基于微视频的“感官想象法”,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堂上采用的“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契合新课标的要求。

1.课始检测——默写朗读样样追

课堂伊始就进入快节奏的检测环节,以便教师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纸质任务單或者STARC平台服务系统,快速有效地检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平台的点赞功能予以鼓励。这是对词概念性知识的检测,也是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词的手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2.进阶作业——多元品读“不须归”

在课前自主学习中,学生都对词意进行了丰富的解读。因此,在进阶作业中,第一项任务“说词意”就能顺利完成,而这恰恰是第二项任务“悟词情”的重要支架。因为文本是一个整体,纯粹割裂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作者情感。要体会那人、那事、那情,非得投入到整个文本中不可。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品,针对志和的“不须归”,品悟出了属于他们的思考——或是因为美景、美食,或是因为未雨绸缪,更或是为了那一份远离纷繁的悠然垂钓之心。品读入境之后,学生就能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体验作者的心境,并在吟诵中有所体现。学生通过如此层层递进式的想象和感悟,在连续的追问下,不断地向词要答案,向词人要答案,向自己要答案,并通过《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最直接的方式——吟诵来表达。

3.协作填词——有声色,顾情形

进阶作业后,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实则已经突破。那接下来能做什么?我们都知道,知识的掌握是初级阶段,知识的理解分析是中级阶段,而创造运用则是高级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宋词只是启蒙阶段的文学作品,如果仅仅停留在诵读理解层面,未免乏味,可以让其初步了解格律,尝试创作,当学生绘声绘色吟诵自己的作品时,虽显稚嫩,却依然让人欣喜不已。此时,追求的不是格律的一板一眼,亦不是内容的高深莫测,而是那自儿时便播撒在孩童心中的国学经典的种子,只为传承华夏经典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这里的填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这样设计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将一些耳熟能详的七言绝句,如《题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枫桥夜泊》等改成渔歌子的格式,即第三行的七字改为六字,并做到两个短句对仗,以巩固他们对这首词格式的把握;然后出示春游时的照片,让学生就此畅所欲言,用微视频中的“感官想象法”回忆那日的“形、色、声”,并及时给出填词的小贴士,结合“情”的体悟进行填词,做到一点打一个钩;最后,呈现任务单上的填词,以方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支撑,让他们以此为背景和脚手架进行创作。

在翻转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20分钟内完成填词,并且在组内的交流中协作评改,还有一些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填了两首词或两首“藏头词”。而在平行班的传统诗词教学后,我也给出了“填词”这一任务作为回家作业,但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见下页图)。可见,若是没有“微项目学习”这一合作学、拓展学的支撑,学生是难以仅凭对词意的理解而进行诗词的填写创作的。

4.展示评价——渔歌作品乐相随

如果说协作填词是知识的探究与内化,那展示评价环节则可以看作是能力的形成与外化。在展示时,学生用入情入境的吟诵方式展现自己的作品,调动起整个课堂的认知与情感之旅。同时,有效的反馈、点评与质疑,也有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上,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喜爱是由心而生发的,他们吟诵着,回味着,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地想要展示,甚至有学生在课后,又根据个人的其他经历填出了不一样的《渔歌子》,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不愿归去。

或许在格律上依然欠缺,在遣词上仍然稚嫩,但是看着学生因“微课程教学法”而被激发出来的潜能,却让人欣喜不已。古往今来,多少诗词大家,亦是如他们这般,自儿时便吟诵创作,在心中种下了国学经典的种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能构建学生的诗意思维,使其育得一颗沉醉其间不愿归的“诗心”,便是善莫大焉。

● 源头活水:让“微课程教学法”成就“不愿归去”

我从2014年接触翻转课堂至今已三年有余。在这三年中,我从最初的了解浅尝到如今常态化的实验,都离不开“微课程教学法”的逐步发展。如今,有了三大模块、导学一体,我的语文课堂逐渐走上了翻转课堂本土创新之路,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1.微课程教学法坚持“创客思维”endprint

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三大模块即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每个模块的运动过程都体现导学一体的性质。

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任务单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协作探究的主题来自真实情境,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语言文字感悟与运用能力,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微课程教学法中,过去的“教参”“教案”被颠覆,“两单一频”则需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程前,深入研析教材,挖掘达成目标,寻求合适的方法,发散思维,搜集学习素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在此,教师不再是一个“演员”,而成为穿针引线的“导演”,他们用创造性思维点化学生于无形之中,成为拥有“创客思维”的课堂主体。

2.微课程教学法体现“儿童为本”

一位课程学家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必须站在课堂中央,而在这一点上,微课程教学法做到了。学生们都说,每一节语文翻转课都是一次愉快的探究之旅。在《渔歌子》中,他们寻找“不须归”的理由,尝试填词创作;在《如梦令》中,他们通过对比学习走向深入,学会迁移运用;在翻转课堂上,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评价学习效果,最终达到“自己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有幸福的味道。”学生们如是说。情感体验由肤浅走向深刻,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表达、理解等感受古诗词的美好,感受语文的美,通过一首词、一个人、一幅画、一种情怀,呈现思维的全过程。

3.微课程教学法实现“三不代替”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必须做到“退隐”,做到“三不代替”,即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不代替学生成长。课堂上,通过“百变”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最终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微课程教学法能让教师有效关注到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呵护每一颗属于语文的“童心”。在设计时,教师要用语文的眼光发现教学内容,完成语文的重要使命——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

4.微课程教学法成就“不愿归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使学生形成“自致其知”的意识。翻转课堂恰恰给了语文学习这样的机会,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与文本深度对话,让课堂发生变化。同时,通过“协作探究/填词/创作”这一环节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常言道,语文的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培养下,学生在40分钟后仍然意猶未尽,会“自奋其力”找到更多相关系列文本进行拓展学习,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延伸。

由此可见,在深远、厚实的古诗词内涵的烘托下,微课程教学法正用“翻转”的理念关照古诗词教学,带着学生们沉浸其中,感受诗词意境,寻味诗词人生。教师合理让渡,让学生成为主人;创造性使用教材,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让其学习拥有广度与深度。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诗词妙言,积累内化语言,经历不断更新的生命存在,品得诗意,不愿归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张连元.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唐梦花.中学诗歌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4(5).

[6]陈红.让学习变成有“意”的探究之旅[J].江苏教育,2016(7).

[7]王珣.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填词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Section B
Step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