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5·20”时期台湾舆情与大陆对台广播策略研究

2017-09-30杨陆海

中国广播 2017年9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两岸关系

杨陆海

【摘要】本文从研究台湾自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海峡两岸政治关系与民间交流现状着手,通过数据采样、统计、比对,分析台湾代表性媒体的传播行为与台湾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台湾广播听众需求调查,从舆论导向、议程设置、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渠道等向度,提出大陆对台广播在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和台湾社会新舆情下,加强对台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四种策略、方法:1.加强舆论引导,“反独促统”;2.重点锁定“三中一青”目标受众;3.节目突出“新闻资讯+中华文化”双核心;4.深化两岸广播交流合作。

【关键词】两岸关系 舆情发展 舆论引导 媒体政治生态 对台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①舆情是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社情民意集合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表达包括社会舆论、社会动员、群体性行为等在内社会情绪的叙述。舆情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产生、维系与发展变化,往往具象地表现为单一或多件新闻事物在公众传播过程中所衍生出的态度、观点、评论、信念、思潮等,它可以影响乃至控制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舆情可由新闻媒体向特定区域受众传播形成,或由普通民众通过自有介质在人际间传播形成。公众传媒因其覆盖面广、速度快、受众多、专业性等特点,对社会舆情的走向具有决定性引导力。本文将从舆论控制者、传播者与受众三个方向对台湾社会舆情展开研究。

一、两岸政治关系趋冷,“台独”言论呈抬头之势

2016年5月20日至今,两岸关系出现重大变化:长期抱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重新获得台湾执政权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官方沟通联系机制停摆。一年多来,民进党当局与具有“台独”倾向的“绿媒”一唱一和,通过“政党+媒体”手段,加强对公共传播领域的舆论导向控制与意识形态渗透,在台湾社会鼓吹“去中国化”,煽动台湾“民主自决”思潮,致使“台独”分裂主义言论与活动进一步加剧,台湾舆论场充斥着不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噪音”。

民进党当局“行政控制舆论”的常用手段,就是利用台湾当局下属各层级新闻发布平台、官方网站及其他对外信息发布渠道,操纵民意,否认“九二共识”,鼓吹“去中国化”,推销其“新南向”政策等。执政者试图通过侵占台湾舆论宣传阵地,控制舆论导向,强化对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控制,阻挡两岸和平发展与两岸人民交流融合的历史潮流。

重新上台执政以来,民进党执政当局频频使用行政干预手段,加强对台湾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公众传媒的渗透与控制。号称“多元、民主”的台湾新闻媒体受到政治干扰,所谓“新闻自由”及民主性、客观性、真实性遭到蚕食。

台湾政治评论人董智森曾说,“台湾90%以上媒体已经被绿营所操控”。②这种“政党+媒体”的扩张行为,将使台湾媒体沦为行政当局的传声筒。种种做法“将台湾带向衰落的同时,也令台湾社会陷入难以恢复的乱象之中。”③

以《自由时报》三立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台湾“绿媒”,在传播有关大陆的信息时,大肆散播“仇中”“恐共”言论,抹黑祖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进步,选择性“过滤”大陆经济、社会、科技、人文、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成就,贬损大陆人民文化素养,妖魔化大陆游客,鼓吹“台独”“去中国化”与“台湾意识”,煽动两岸民意对抗,企图阻滞两岸政治、经贸与民间交流。

在报道台湾社会内部新闻时,“绿媒”极力挑拨台湾内部政党恶斗、族群撕裂,打压中国国民党,为民进党执政“站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其新闻产品在意识形态上充斥着狭隘的本土“民粹主义”“自我主义”“岛民意识”与虚幻的“被害妄想”。

筆者跟踪阅读发现:2017年5月21日至22日两天,“自由新闻网”(《自由时报》电子报)共刊发“焦点新闻”35条。其中19条含有煽动两岸对抗、鼓吹“台独”与“去中国化”的内容,占比近55%;刊发台湾岛内“社会新闻”37条,其中24条含情色、性暗示、赌博、自杀、暴力、迷信等信息,占比近65%;该网站还别有用心地将中国新闻编入“国际”一栏,大肆炒作“朝核”“南海”等敏感争议话题,鼓动地区对抗斗争;其首页“搜索热词”排行榜上,赫然显示“性侵、狼师、空姐、潜规则、毒品、黑心、占卜、死劫”等字眼。(见图1)

二、两岸民间交流热络,和平发展仍是岛内主流民意与舆论强音

相较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冷淡”与岛内“台独”分离主义言行的蔓延,2016年5月20日至今,两岸民间交流与融合发展的步伐不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也是台湾社会舆论的强音。

(一)和平发展是两岸主流民意

两岸同胞是骨肉相连。纵观历史,1949年至今,两岸政治关系历经对抗、对峙、破冰、交流与融合。任凭两岸关系风云变幻,两岸同胞的血脉、文化与情感联结从未中断。尤其是2008年至2016年8年间,在中国国民党台湾执政当局执政期间,两岸在政治、经贸、文化、人员等领域展开了大交流、大合作。“三通”全面实现,两岸基层民众持续良性互动。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重新获得台湾的执政权后,两岸政治关系虽然出现波动,但两岸民间交流融合的大潮流并未受到阻挡,和平发展是两岸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正义媒体”强势发声,引导舆论

与台湾《自由时报》等“绿色”媒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国广播公司(中广)、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视)、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中天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等“蓝色”媒体,主张认同“九二共识”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反对国家分裂,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两岸民间交流往来持乐观支持态度。

从传播内容看,不少“蓝媒”专设“热点”“两岸”“旅游”等专栏,采编或转载刊发大量涉及大陆的消息、评论,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展现两岸人民交流往来情况。这些媒体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重视媒体社会责任,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公平正义,为“反独促统”,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民间交流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endprint

笔者统计结果:2017年5月20当天,台湾《中时电子报》下设“两岸”子栏目,共刊发新闻72条。其中,正面反映“九二共识”“一中原则”、两岸共同历史、两岸民间交流往来、经贸合作的内容23条;客观反映大陆科技、IT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以及文化艺术、民众社会生活新貌的有24条。前二者总和共47条,占比为65%以上。“热门新闻”一栏中,报道“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相关信息的新闻条目位列排行榜前10位。(见表1)

台湾新闻界泰斗余纪忠(祖籍江苏武进)于1968年创办的台湾《中国时报》,曾是过去几十年台湾最大的民营媒体集团,它见证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及台湾社会的发展,影响台湾社会近半个世纪。《中国时报》2008年由旺旺集团收购后,坚持“真道理性、真爱台湾”的办报思路,发挥媒体影响力,建立两岸沟通桥梁。总裁蔡衍明希望“旺台湾,让两岸团结起来,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④

三、大陆对台广播的受众需求与收听特点

两岸同胞在血缘、历史、文化、经贸、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联结,客观上决定了台湾受众在生活与情感上,对祖国大陆的信息传播有着内在需求。即便民进党当局与“绿媒”对大陆资讯向岛内民众传播设置重重障碍,广大台湾阅听人群仍冲破藩篱与阻隔,通过收听对台广播及其他渠道,打开了解大陆的窗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东南广播公司等大陆服务台湾乡亲的广播频率,在台湾本岛、离岛及大陆台胞台商聚集区,有着广泛的受众,其节目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力与公信力。

1.台湾受众对大陆广播的现实需求

当前台湾产业成长乏力、旅游经济一蹶不振、民生与就业艰困,台湾社会基层民众尤其是“三中一青”人群,对实用性、服务性强的新闻信息比较关注:一是如融入祖国大陆“一带一路”、自贸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方略,共享国家、民族的发展机遇和成果;二是祖国大陆新近出台哪些惠台、便民措施;三是两岸民间经贸、文化、人员交流往来方面有什么最新资讯;四是大陆有哪些热门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好看、好吃的。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华文化是台湾同胞的“根”与“魂”,台湾民众对祖国的风土民情、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音乐、艺术等有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面对台湾教育、文化领域的“文化台独”与公众传播领域“去中国化”行径,台湾受众亟需从对台广播等大陆媒体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2.台湾广播听众收听行为与大陆对台广播听众调查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仍以其方便、快捷、直达的传播特点,深受台湾民众喜爱。根据“尼尔森媒体大调查”,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昨天有听广播”的台湾人口比例从19.4%增长到23.3%。⑤跟踪调查显示,台湾广播听众人数维持在590万的量级。(见图2)

台湾广播媒体接触率、收听率的稳定成长,主要得益于互联网与全媒体时代广播收听载体与手段的多样化。众多电台自主开发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手机App),不少网络科技企业推出第三方聚合播出平台与音频网站。这些传播渠道突破了电波覆盖的地域限制,延伸了广播收听的空间。

东南广播公司近年来多次对台湾广播听众进行全岛问卷和电话调查,调查涵盖收听途径、工具、喜好,听众年龄层、购买力、文化素质、政治立场等内容。2015至2016年间对500位听众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收听大陆电台习惯的台湾受众,每月开机收听大陆广播节目的频率为10次以上,收听时长为1.5到两小时;节目形式上,台湾受眾对大陆的新闻、旅游、养生、综艺、音乐、戏曲、闽南话节目有较大的关注度。其中,选择前三项(新闻、旅游、养生)的受众占比超过73%;在新闻信息内容选择上,“中华文化”“旅游景点”“大陆创业机会”三项居前三(见图3);收听工具使用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车载广播、手机、办公室电脑、家用收音机;在广播风格上,超过80%的受众希望大陆对台广播风格是“亲情呼唤、亲切互动”。

四、“后5·20”时期大陆对台广播传播策略

后“5·20”时期,面对两岸关系新形势及台湾舆情新态势,大陆对台广播应加强研究,优化传播方案,在传播对象、内容、手段、策略上做适时调整,做好两岸人民交流融合的桥梁。

1.加强舆论引导,“反独促统”

大陆对台广播要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与使命,坚定政治立场,筑牢党媒对台舆论宣传阵地,紧紧围绕“九二共识”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宣示祖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与能力;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增强舆论引导力,传播两岸关系发展的正能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两岸“好声音”;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重点面向台湾受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结两岸血脉亲情,增进两岸人民心灵契合,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真诚服务台湾乡亲;加强台情研究、舆情研究,加强新闻选题策划,在新闻专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新闻访谈等节目中提高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对可能影响两岸政治关系与民间交流的热点事件、人物,应主动介入、强势发声,及时回应受众关切,端正视听,引导舆论。

2.重点锁定“三中一青”目标受众

“三中一青”泛指台湾中南部基层民众、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台湾青年。这部分人群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力量。大陆对台广播要深入台湾基层,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俯身”观察,“贴地”倾听,了解民众的心声、诉求。传播过程中应多以“同理心”“交朋友”“陪伴”的方式,用温情和乡音服务受众;在传播内容上多从“三中一青”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祖国大陆惠台政策,讲述“一带一路”等国家经济发展大方向给台湾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多向台湾青年“创客”解读“登陆”求职的利好与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台湾青年朋友到祖国大陆一展身手,发现大陆之美,拓展青年朋友圈,广结善缘;多向台湾农渔业者宣传祖国大陆惠及台胞的各项政策与便利措施,传递祖国大陆的善意、温暖和关怀。endprint

3.节目突出“新闻资讯+中华文化”双核心

加强节目策划,推动传播内容、形式与手法创新,提升对台广播节目质量,增强台湾受众的“黏合度”。节目架构上,应坚持以“新闻资讯+中华文化”为双核心,力求导向正确、旗帜鲜明、文化味十足,乡音浓厚,亲切动听,努力使台湾民众愿意听、喜欢听。

新闻资讯的编排与播报应突出“快速传播,贯穿全天,密集播报,权威发声”的特点,以“滚动式”整点资讯为主线、重点新闻栏目为延伸,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努力创新新闻采编模式和表现方式,以台湾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信息,解读热点,树立对台传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中华文化传播板块,应注重向台湾同胞展现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呈现祖国大陆的故土、风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旅游、音乐、戏曲、曲艺、养生等精彩内容,诉说两岸人民一脉同源的华夏亲情,增强台胞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文化吸引力。

身处对台交流前沿的福建东南广播公司,还应突出闽南话广播的独特优势,依托闽台“五缘”特色,用乡音乡情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应注重提升节目的服务性与互动性,使“老家广播”节目既“接地气”又“冒热气”,有“温度”也有“人情味儿”。

4.深化两岸广播交流合作

当前两岸政治关系波动对两岸新闻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大陆对台广播应继续巩固已有的对台交流平台与合作成果,从活动组织、选题策划、传播渠道等层面,强化两岸广播联合采访、联合制播等内容,拓展同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身处福建对台交流前沿的东南广播公司,可以依托其对台宣传60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底蕴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两岸广播春节联播》《亲亲闽台缘听友见面会》《两岸广播媒体“清新福建行”》等对台交流品牌活动,扩大频率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开发“两岸广播协作网”合作潜力,履行《两岸广播媒体共同倡议》,拓展两岸电台合作的规模与层级,推动两岸广播业界建立更紧密、稳固、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包含2300多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5·20”以来,尽管两岸政治关系出现波动,民进党当局加强对台湾社会舆论与意识形态管控,“绿媒”附和鼓吹“台独”“去中国化”与两岸民意对抗,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潮流、两岸民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和平统一是两岸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也是台湾社会舆论的强势声音。面对两岸关系新形势与台湾社会舆论新态势,大陆对台广播应牢记党的对台宣传工作的职责与使命,坚定“九二共识”政治立场,坚决反对“台独”,促进统一。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提升节目质量,真诚服务台湾听众,努力建设两岸同胞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青玲:《让“舆论工作”挺起中国自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2月23日。

②蕭师言、李俊峰:《“台独”势力 渗透控制岛内多家电视台》,环球网,2017年3月27日。

③林海、司马岩:《台湾媒体的蓝绿情结:媒体背后都有政治主人》,《环球时报》,2007年5月15日。

④陈晓星:《拳头+枕头、尸体+裸体:台媒如何跨越膻色腥?》,《人民日报》 (海外版),2012年9月21日。

⑤凯络(Carat):《数字时代的广播变形记》,《媒体周报》,2016年9月30日。

【本论文为2017年“福建省新闻理论研究课题”,

立项编号:2017第09号】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

(本文编辑:饶雷)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两岸关系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