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听众离不了“村村响”

2017-09-30许伟傅雪琴

中国广播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新媒体

许伟++傅雪琴

【摘要】农村广播村村响简称“村村响”,是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一部分。目前,“村村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文化载体工程。本文具体分析“村村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以此探讨新媒体时代“村村响”存在及推广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媒体 村村响 应急广播 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自媒体大师杰可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 )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这一观点显然是带有激进色彩的媒体进化论。电视出来的时候,曾经有人预测广播的“黄昏”来临了;而网络新媒体出来的时候,又有人恐慌广播、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都将被取代。

广播真的衰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世界变化太快。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我国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在微博、微信的冲击下,部分纸媒关门,电视开机率急剧下降,可百年广播却仍能岿然不动,“伴随性”的特点使得广播能与自媒体、网络新媒体相互兼容。此外,汽车在城乡居民家庭持续普及,车载广播一直保持很高的开机率。这两年,农村广播“村村响”(简称“村村响”)工程的实施,农村收听人群回归,让广播覆盖又多了一驾马车。怎样用好“村村响”,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村村响”可以说是对传统农村大喇叭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一部分。如今已有湖南、内蒙古、福建、山东、宁夏等省区整体推进“村村响”工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级广播电视部门采用调频技术恢复农村广播,力争实现广播“村村响”,使农村广播的发展水平满足于农村基层的需要,满足广播电视协调发展的需要。“村村响”成为构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文化载体工程。当下各地“村村响”落地的形式有:大喇叭、可寻址调频音箱、入户可开关小喇叭等。广播“村村响”设备使用相对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村村响”工程在基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间证明,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依然有着广大的受众群体,这些传统媒体正通过自身变革来适应新时代受众的需求。预测传统媒体将被取代的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受众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例如:在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受教育程度总体而言比较低,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不强。网络新媒体尽管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农村,“村村响”起到的独特作用却是网络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一、中央精神的“擴音器”

“村村响”承担着传达中央政策的功能并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我11》里面,上世纪70年代,男主角坐着父亲的自行车去上学,刚出门时院子里的大喇叭传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这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之一。作为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即便是现在手机新闻可以随走随看,它也取代不了“村村响”在农村舆论宣传的重要地位。

坚持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在网络时代也同样不能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农村的新闻传播具有特殊性,受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辨别能力较弱,而网络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时充斥着以偏概全、政策解读不清等情况,这样会严重误导农村受众的认识。因此,仍然需要通过“村村响”准确地传达中央精神,牢牢把握新闻的正确导向。2012年初,笔者到重庆市大足区调研,大足区文广局的同志告诉我们,重庆多山,在山村征兵,有广播的地方就容易完成任务,没有广播的地方,征兵任务都很难完成。无独有偶,新疆南疆地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广播的地方就有共产党,没有广播的地方就没有共产党。”广播像一面镜子,村里的喇叭没声了,当地的基层政权也就涣散得差不多了。

如今,网络已经四通八达,但是仍有很多偏远地区无法连上网络,看不上电视。笔者在四川南江县调研时发现,在南江许多偏远山村,不仅网络难以覆盖,就连电视、广播信号也到处都是盲区。这时候,“村村响”就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解决了这些偏远山区传达中央精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牢牢占据了舆论阵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对受众进行收听内容调查分析发现,以传达中央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三农信息》位于最受农民欢迎的广播节目的第三名,这说明农民对了解中央政策有着强烈的需求。湖南韶山的“村村响”平台通过转播中国乡村之声的《三农中国》《三农信息》等节目,满足了当地农民对政策、信息的需求,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二、农民的“信息港”和“欢乐园”

在农村,“村村响”是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村村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2016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组织多路记者,历时两个月,深入到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12个省区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等问题,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15份,其中一项调查是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有哪些,以下是调查情况的图表分析:

根据调查,农村文化室没有实现全覆盖。有37%的受访村民表示,村里没有文体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只有17%的受访村民表示,村里每个月都有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受访村民表示,只在节假日、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文艺演出。农民对身边文化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满意,近3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满意。从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依然匮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仍然是农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生活。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弱妇孺,这些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跟外界接触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他们能够接受的传播媒介。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民收听广播途径多样,有手机、收音机、可寻址音柱等多种方式,其中,“村村响”体系中的可寻址音柱覆盖范围最广也最稳定。在山东汶上、辽宁东港等地区,可寻址音柱直接安装在农田和大棚里,农民可以边劳作边收听节目,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而且还不影响劳动,这是网络新媒体、电视等传播媒介无法实现的。在农村,农民很难做到按时收看电视新闻、定时阅读报纸、及时上网浏览信息,而“村村响”则相对灵活,更有利于帮助农民接收信息。正如山东汶上县农民李玉民所说:“咱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了,还安个广播有什么用呢?可一听,确确实实是讲了农业技术、防治病虫害的一些知识,真能体会到小时候听广播的感觉了。”在湖北仙桃,一些农村在农户家门口的电线杆上装上了大喇叭,每天定时定点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这样既不会打扰到农民休息,又能给农民提供精神需求。很多农民就搬着椅子,坐在家门口边听大喇叭里的节目边收拾棉花,“村村响”切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endprint

三、应急指挥作用

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村村响”在灾害天气来临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生活中,天气灾害或地质灾害发生时,比如泥石流、洪水、地震,网络信号中断,网络新媒体无法发挥作用,这个时候直接用挂在村头的大喇叭反而更及时有效。

如今“村村响”已经在国家应急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特别说明的是,以“村村响”为表现形式的农村智能广播网不是对传统农村高音喇叭、纸喇叭广播的简单恢复,而是技术先进的新型智能广播。它的控制终端在县市广播电视机构,并随时可以播出重要通知。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其应急处理的优势能立刻得以实现。以湖南为例,湖南省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是湖南省投资近6亿元建设的民心工程,计划到2017年6月,工程建设全部完成,覆盖湖南全省101个县市区。2016年七八月间,湖南郴州市和古丈县、华容县、桃江县、常宁市等县市区在山洪暴发时,得益于农村广播及时预警,有序转移,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故。

由此可见,“村村响”参与着防灾救灾体系的方方面面,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四、媒体融合下的“村村响”

“媒体融合”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Pool)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现在各媒体机构都把“媒体融合”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力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全媒体矩阵。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从国家层面上引导媒体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农村不应该是新闻传播的“盲区”,农民对政策信息、文化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这都需要各方投入更大的精力,如果要打造全媒体矩阵还得有一块留给“村村响”。

前面我们也提到,农村受众具有其特殊性,我国农村相对分散,农民数量庞大,因此如果要打造全媒体矩阵,少了“村村响”是不完整的。我们姑且可以把“村村响”当作农民的新媒体,利用新技术对传统的农村大喇叭进行重塑,使之符合时代需求。媒体融合环境下,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村村响”的作用,一些地方早就开始探索,他们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实现了“村村响”的智能化。以湖北和山东两省为例,早在2014年,湖北省就开始试点“村村响”工程,他们的“村村响”是技术先进的新型农村智能广播网络,省、市、县、乡、村五级播控中心上下对接联通。利用新技术,实现信息在农村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山东省临沂市利用数字网络搭建的“村村响”平台融合了当地的优质广播、电视资源,由当地广电部门把关,起到了“信息筛选”的作用。不仅如此,临沂市的“村村响”平台增加了手机电话拨打和短信接入等远程控制功能,确保使用者在千里之外也能轻松启动本村或本镇广播系统进行应急广播。融合媒体资源优势,“村村响”成为解決农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钥匙。

有人认为,网络新媒体作为工具,它有可能破坏乡村文化的原始形态,完全失去文化本身的内涵,或起了消极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融媒体环境下,我们不能再单论某一媒体的优劣,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村村响”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很好地弥补了网络新媒体在农村传播力量的不足,而网络新媒体则给“村村响”提供了更多、更丰富、更先进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注释

指具有寻址功能、利用调频方式传输音频信号的音箱。

参考文献

1.郭长江: 《论传统媒体的正能量传递》,《中国广播》,2016年第5期。

2.易重华:《网络时代也要坚守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学习月刊》 ,2013年第15期。

3.立风:《新媒体为乡村带来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4月7日,第8 版。

(本文编辑:聂巧)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
气象报道在城市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