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广播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09-30于秀娟林思雨

中国广播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精准扶贫新媒体

于秀娟++林思雨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略,对农广播因其特殊的定位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对农广播通过节目内容设置、公益广告制播以及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工作,但因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着扶贫不够精准、扶贫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扶贫常态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对农广播 精准扶贫 新媒体 公益广告 线下扶贫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的突出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①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③等政策文件,为各行业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根本指针和基本遵循。扶贫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教育、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都承担了相应的扶贫任务,广电行业也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其中,专业化的对农广播频率更是发挥了独有的节目定位优势,利用网络新媒体即时性、伴随性、服务范围广的特点,结合传统媒体权威性、专业性等长项,努力做到精确对接、精准扶贫,已有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全国对农广播专业频率建设基本情况

(一)对农广播专业频率设置情况

自1955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对农村广播》节目开始,面向农村、农村受众的对农广播节目数不胜数,直到2003年3月陕西农村广播开播,我国才有了第一家对农广播专业频率,2012年9月开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则是第一家面向全国的对农广播专业频率。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上的对农广播频率共有42套,分布在19个省(区、市)。按行政级别划分,中央级1套、省级15套、地市级26套。按地区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对农广播频率数量相对较多,东部地区19套、中部地区12套、西部地区10套。按省份划分,河北省最多,为6套,其次是四川、浙江、江苏省,分别有4套,广东省有3套。全国仍有15个省(区、市)没有设置省级以上专业对农广播频率,12个省(区、市)没有地市级以上的专业对农广播频率。(见表1)

(二)对农广播节目设置情况

目前,对农广播所设置的主要节目类型为新闻资讯类、专题服务类、综艺类等。专题服务类节目包括科技致富、法律咨询、家庭教育、医疗健康等内容,综艺类节目包括地方戏、评书、二人转、音乐节目、相声等娱乐内容。从2016年全国对农广播节目播出的总体情况来看,播出量最大的是综艺类节目,占总播出量的26.66%,其次是专题服务类节目(22.37%),再次是新闻资讯类节目(20.14%)。这三类节目占据对农广播节目总播出量的近70%。

总的来看,对农广播节目针对农村受众特点,内容注重实用,语言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能够做到“寓教于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播出。如:盐城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王老五脱贫记》《攻坚全胜看我的》《土地流转我变工薪族》等小节目,在说唱中传播了致富经验。此外,对农广播节目还注重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海南民生廣播的《脱贫致富广播夜校》节目,邀请专家进直播间座谈或连线答疑,有效解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两微一端”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标配,不少对农广播建有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方便与农村受众在线交流。

二、对农广播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节目内容解读政策、提供资讯、传授技术,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对农广播也不例外,节目质量是能否吸引受众的最关键因素。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受众来讲,能不能通过广播节目开阔眼界、获取知识、脱贫致富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对农广播从业者实施精准扶贫的关注重点。

一是解读国家对农政策,传播中央声音。新闻节目是对农广播贯彻执行新闻立台宗旨的根本,是农民了解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的重要渠道,也是各频率重点建设的内容。中国乡村之声的《三农早报》《三农中国》、安徽农村广播的《新鲜早七点》等众多新闻节目,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对于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尤其是涉及到农业、农民的政策,及时邀请专家解读,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政策性话语,也有助于基层干部将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深受农村受众欢迎。

二是传播致富信息。服务“三农”是广电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对农广播宣传的重中之重,其成立宗旨就是要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持。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职业农民”,他们年轻、有理想,文化水平较高,在很多人离开乡土的时候,他们却返回农村开辟一片新天地。针对这样的人群,中国乡村之声设立了《三农信息》《致富青年帮》等栏目,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及农民工身上,通过分享成功者的致富故事,总结推广致富经验,帮助目标受众立身创业。由于节目受众定位于年轻人,因此,节目在内容设置上还增加了一些基础性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节目语态也力求轻松活泼。河北农民广播的《供求双通道》、甘肃农村广播《致富指南》等节目致力于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还会根据季节、农时、地域的不同,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销售。

三是运用新媒体传授农业知识,解决技术难题。传统的对农广播节目以“我说你听”的方式单向输出,农民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者地位,具体需求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当前,各级各地对农广播积极利用“两微一端”,力求做到实时对接农民的难点和需求,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安徽农民通过用手机拍照向安徽农村广播反映自家田里小麦发生病虫害的问题,安徽农村广播《农民服务台》节目就邀请农业专家通过该节目微信公众平台在线实时诊断,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大大减少了农民损失。

(二)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推广,鼓舞士气,提振脱贫信心endprint

公益广告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当代主流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2014年就开始设立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专项扶持资金,三年来共有313件作品和125家机构获得36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全国还有10余家省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设立了相应的扶持项目,2016年扶持总金额近2000万元。很多广播电视台将公益广告制播纳入社会责任建设报告,还有的设立了公益广告的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全国优秀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库”,供各地电台免费下载使用。全国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的制播进展迅速,2016年制作数量达到15万条,播出总时长超过3000万分钟,分别是2013年的5倍。⑤

因为公益广告特有的去功利性和公益性,所以在扶贫工作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的作用。以央广的公益广告作品库为例,扶贫公益广告《景爱琴剪纸》和环保公益广告《沙漠的女儿》被列入作品库重点推荐的内容。《景爱琴剪纸》将西北的黄沙漫天、北风呼啸与对景爱琴创业之路的描述相结合,凸显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艰难,突出了主人公坚定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尤其是广告中的最后一句“敢行动就有未来”,更是鼓舞人心。《沙漠的女儿》通过讲述父女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态度以及当地群众在治沙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从侧面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通过线下扶贫活动,多方合作,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对象

对于很多贫困群众来说,对其进行引导、教育的同时,面对面地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和需求更有效、更实际。对农广播开展线下扶贫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方式是与国家或所在省市相关部门开展战略合作,通过科技下乡、医护下乡、文艺下乡等活动扶贫。中国乡村之声成立以来,相继与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以及全国各县级党委政府开展广播惠农战略合作,邀请国内权威“三农”专家担任顾问,共同开展惠农扶贫活动。这些活动集“公益性、服务性、实用性”于一体,媒体记者与农业专家、医疗专家、专业演员等共同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送去农业科技、医疗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乡村之声“广播惠农·爱在乡村”系列公益活动已经举办了60多场,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另一种扶贫方式运用得更为广泛,即对农广播与贫困村庄或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媒体深入扶贫联系村摸底调查,掌握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信息,成立扶贫小组,帮助困难群众制定脱贫计划,找准脱贫致富路子。在帮扶活动中,各家对农广播充分结合广播媒体自身优势,有的发动听众和企业募捐,筹集资金,有的利用频率已有的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三、对农广播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囿于各种条件限制,对农广播在精准扶贫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扶贫精准度有待提高。精准扶贫最重要的一点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要搞清楚哪些人是最急需扶助的,也要明白扶贫不一定仅仅指的是经济上的帮助。然而在實际帮扶工作中,普通市县及以下地区几乎没有专门的对农广播频率,而地市级以上对农广播大部分在节目内容和活动设置上要尽量顾及普遍性,很难考虑到各地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性, 加之对农广播和帮扶对象之间的互动性还不够,扶贫内容、扶贫方式的供需对接还存在错位现象,因此,导致部分对农广播扶贫难以精准化。

二是精准扶贫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对农广播的盈利模式不够多元,广告收入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普遍经济落后、商业不发达,因此,对农广播的广告收入相对低迷,势必影响到节目的制作和扶贫活动的开展。有的频率为了维持运营,拿出近40%的时间来播出广告,但是过多的广告又会拉低频率整体的收听率和公信力,与对农广播的公益性定位不符。

三是精准扶贫的常态化机制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线下活动上,一些线下扶贫活动属于为完成任务的一次性“输血”行为,而非“造血”行为。参与者对扶贫事业思想认识不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组织者的电台也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扶贫机制,往往使得“扶贫”变成了例行公事的“慰问”。

四、结语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具有补短板的意义,而对农广播扶贫工作是文化扶贫的有效途径,以往的经验需要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调整、克服。总体而言,对农广播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从业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央精准扶贫精神指示,传播党的声音,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切实给贫困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举措。

注释

①王子晖:《脱贫之战,习近平发出总攻令》,新华网,2016年7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5/c_1119267767.htm.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4年1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1/25/c_119127842_3.htm.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华网,2016年12月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7/c_1120074634.htm.

④ 李秋红:《广电公益广告精彩纷呈》,“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2017年2月4日。

⑤ 袁同楠:《新形势下广电公益广告发展要坚持“四个创新”》,“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2017年4月27日。

(本文编辑:黄一樑)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精准扶贫新媒体
公益广告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