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贡山县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机制研究

2017-09-29刘毅君林媛肖宏耀黄雪萍赵梓葵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独龙族独龙江民族

刘毅君 林媛 肖宏耀 黄雪萍 赵梓葵

贡山县独龙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看似与经济发展关系不突出的传统文化因素,诸如语言文字、礼仪习俗、民族服饰、天文历法、传统民居、歌舞艺术、宗教信仰以及生态保护文化等,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失加速的危机。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贡山县独龙族已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形成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淡化的危机。本文将对独龙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独龙族文化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根,人性之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昭示着无穷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贡山县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独龙江河谷地区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建构了汇聚、迁移和演化交替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古老珍稀动植物集萃区,也逐步形成了交杂的人地复合关系。以刀耕火种为主要方式的粗放型农业、渔猎和采集活动,为独龙族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聚居地的封闭性,已然成为独龙族文化保护的一个天然屏障。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道屏障不攻自破,在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独龙族的文化已岌岌可危,传承、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

一、独龙族文化的源流及构成

(一)独龙族文化的源流

独龙族是我国23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曾被称作“俅人”、“曲人”、“洛”、“曲洛”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江两岸,也有少数散布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沿岸。语言为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既往多以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等。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发展迟缓,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从而也使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方面表现出了极具特色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顺势而生的特征,其文化的发展延续离不开独特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民族服饰、宗教祭祀、历法等都能看到环境给文化带来的推动和深刻的烙印。

(二)独龙族文化的构成

独龙族文化是以“天、地、灵”宇宙三界论为核心构成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包括了语言文字、礼仪习俗、民族服饰、天文历法、传统民居、饮食文化、歌舞艺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以及生态保护文化。独龙族作为我国23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经历了各个时代洪流的剧烈冲刷,能够坚持至今,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确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族群内部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1.独龙族的物质文化

独龙族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的实物形态,直接反映了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由于地理位置闭塞,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原始社会父系家庭的解体,致使其物质文化带有浓厚的原始文化特色。

2.独龙族的精神文化

独龙族的精神文化是独龙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包括以“天、地、灵”及这一思想得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作为外部表现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禁忌以及解释起源的神话传说等。作为独龙族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受天地宇宙观念和灵魂观念、鬼魂观念的影响,使祭祀活动构成了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独龙族文化的特点

(一)独龙江孕育了独龙族文化

独龙江孕育了独龙族文化,是独龙族的家园,独龙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独龙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载体。独龙族文化因独龙江而源远流长,独龙江因居住独龙族而生气勃勃。独龙江流域二山并耸,一江纵贯,山高陡坡,河多谷深,形成群山怀抱的地形地貌特征。千百年来,独龙族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采集、狩猎、捕鱼为生,进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条江水,一种文化”的独龙族文化特色。由于既往生存环境的封闭性,独龙族文化一直在不被外界知晓的状态下自然传承和延续。

(二)独龙族文化中保留了原生态特色

独龙族文化的原生态特色是由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其衍生出的认知、思想、信仰、艺术、习俗、道德以及生活方式都普遍带有原始社会文化特色。

从历史角度看来,独龙族是古代氐羌系统的民族,且独龙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唐朝开始,在此之前,从历史文献中无法考证。在语言上,独龙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保留其早期面貌较多的一种语言。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受外界影响较少,语言发展缓慢,保留了藏缅语“活化石”和“博物馆”的面貌特征。在饮食习俗上,保留了原始的“主妇管仓”、“主妇分食”、“火塘分居”、“轮流煮饭”等原始习俗。在生产上,直接依赖大自然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物質生活资料,“刀耕火种”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社会习俗上,保留并共同遵循“路不拾遗”、“物各有主”、“夜不闭户”等反映原始社会习俗的社会道德风貌。在婚俗上,保留了独特的“妻姊妹婚”等婚俗及文面习俗。社会形态上,保持着以共同的父系祖先后代以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父系氏族组织和家族组织。在原始信仰和观念上,历史传说、故事、歌谣,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独龙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认为世界万物有灵魂、鬼魂,各种祭祀仪式也都普遍带有原始宗教的特色。

(三)独龙族文化以“口耳”作为传承方式

独龙族文化以“口耳”为媒介或者以“火塘”的形式,在独龙族内部代代相传和沿袭。“口耳相传”的文化传递方式是民族文化极容易消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由于传承者自身素质的因素必然使文化产生一些变异。同时,因为没有本族文字做载体,延袭过程中无法记录极易导致文化缺失。尽管独龙族文化的传承历经变异或变迁,但其文化主题思想和精神实质没有发生变化,这也是其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不失掉其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所在。endprint

三、独龙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由于独龙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独龙族的生存生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世隔绝,几乎不受外界干扰,其传统文化一直保存完好。随着独龙江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一些专家、学者、旅游者的造访,使不同的现代文化元素渐渐渗透和蔓延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独龙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改变,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逐渐放弃传统文化和原始生存方式。因此,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现代文明科技的引进打破了传统平衡

独龙族以“木刻”传递信息,以“结绳”记事,火塘、祭祀场所、田地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夜晚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时机,“围火塘,讲故事”曾是家族文化交流及沿袭的有效方式。而今,随着独龙族聚居地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播速度,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的“夜晚坐在火塘旁聆听父母的传授”等传统方式,也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场所和交流的理由,传承体系的构建与重塑面临巨大的困境。

(二)经济贫困造成文化自信心的回落

长期以来,独龙族在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生活极度贫困。随着独龙江地区交通的改善,山门被打开,从未出过家门的独龙人,纷纷开始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在外界发达的生产生活状况影响下,开始对外界产生“崇拜”心理,总认为本民族发展滞后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文化自信回落,对其传统文化产生深深的失落感,这样的心理大大制约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逐渐淡化

年轻一代的独龙族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更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下,开始动摇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信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迷失了。一方面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其迫切的想要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当代社会;另一方面缺乏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正确了解,只明其所以,不明其所以然。这种普遍存在于年轻一代独龙族人身上的显著问题已严重影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因此逐渐淡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对象,仅仅极少数的老人还在固守传统。

(四)国家政策带来对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

独龙族以山地农业为主,以采集、捕鱼、狩猎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依赖大自然并从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态知识。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政策,独龙族的“刀耕火种”“狩猎”等生产方式被淡化,与之相关的传统生产方式的生态知识也逐渐失传。

四、独龙族文化传承、保护对策及发展模式探索

(一)协调好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搭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共赢平台

当地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开发对经济的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充分利用独龙族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搭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共赢平台,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创新发展,也有利于当地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独龙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传承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独龙族经济意识,充分考虑“绿水青山”变现策略,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独龙江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升具有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的特色资源项目,打造极具特色的文化龙头项目,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开办、市场运作的方式,提升旅游市场核心吸引力,将独龙文化变成财富,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对于当地原住民来说,使其最大程度地参与旅游发展,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培训力度,为其注入新的生活气息,真正融入当代社会。对于旅游者来说,由单一型“观赏旅游”转变为复合式“体验旅游”,观赏独龙江景观,体验独龙族文化,爱上独龙江,融入独龙族。对于旅游投资商来说,独龙江地区全域范围的旅游形象提升,使得独龙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不再是一叶孤舟,而带来的是更低的成本投入,更高的效益回报。对于当地政府部门而言,独龙江地区全域范围的社会气象发生实质性变化,释放文化经济活力,区域发展可步入良性循环。

(二)设立“独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1.采取“就地”不离本土的保护策略

独龙江流域是我国境内独龙族的唯一聚集地,也是独龙族文化孕育、聚集、传承的唯一区域,将整个独龙江流域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实质上是对独龙族本身的保护,也就是对独龙族文化的保护,有利于独龙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2.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深入开发反映独龙族民俗民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产品,并积极利用现代的新媒体如互联网、影视传媒等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云南地区特有的独龙族少数民俗文化,唤起大众对独龙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三)尽快制定独龙族文化保护条例

国家民委印发的《“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中已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已部署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民族特色优势产业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等37个工程和项目。由此可见,国家已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及遗产的保护。

立法,是保护与传承独龙族口头语非物质文化的根本性措施。贡山县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自治县,贡山县有自治县条例,但其中涉及独龙族文化保护的内容几乎空白。建议应尽快制定针对独龙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使独龙族文化保护有法可依。

(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独龙族聚居地的各级学校要继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使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坚持双语教育等制度,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后继者。

五、结语

独龙族文化多姿多彩并且独树一帜,是独龙族人经过长久传承和保护发展而来的,相信在多项策略、多种途径、多方努力下,独龙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会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风貌。当今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应得以弘扬,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我们有责任使之传承、保护与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龙族独龙江民族
整族脱贫后独龙族研究综述
我们的民族
最后的蝴蝶部落
——独龙族纹面女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多元民族
《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研究
今日独龙江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独龙江调研时盛赞独龙江
——人间天堂独龙江
我的独龙江记忆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