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族脱贫后独龙族研究综述

2022-12-03薛攀龙

山西农经 2022年1期
关键词:独龙族民族研究

□薛攀龙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多集中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区[1]。2018 年底,独龙江乡6 个行政村整体脱贫,使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2019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独龙族人民的回信中,对独龙族脱贫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对独龙族脱贫成果表示了热烈祝贺。随着独龙族与外界联系不断加深,近年来学界对独龙族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2]。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独龙族”为主题词搜索,检索时间为1815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共有1 879 篇相关研究成果。自独龙族整族脱贫以来,即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共有360 篇独龙族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数占到独龙族总研究成果数的19.16%。

由此可见,在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之后,各领域学者都在积极关注独龙族的发展现状与问题[3]。文章主要对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以来的学术文献进行梳理,整理归纳学界关于独龙族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视角,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借鉴,助力和推动独龙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1.1 对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独龙族脱贫之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脱贫之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政府和学者特别关心的问题。

首先,学者关注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利与弊,提倡在未来发展中应趋利避害。杨艳等指出,独龙江乡在发展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土地的地形、高度等条件,不能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前提选择种植类别。孙军等认为,独龙江乡草果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已对生态产生了影响,未来发展应向区域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转变,减少当地对以林下草果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的过度依赖。

其次,学者提出应将独龙族传统文化融入各类产业发展。杨艳通过讲述独龙族生产与生活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除了关注产业发展,还应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传统乡村与现代产业的有效衔接。陈强认为,独龙族乡村振兴要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实现。杨艳提出将独龙族“剽牛祭天”“祭山神”“纹面”、舞蹈等发展为旅游业经典元素。刘艾吉建议将独龙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

再次,学者关注独龙族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未来发展中要关注独龙族心理需求,激发其发展欲望。张劲夫以独龙族创世神话为切入点,分析独龙族与周边民族“一家人”的文化记忆、历史渊源及经济往来,指出独龙族创世神话中“一家人”的话语实践对当下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刘诗谣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切入点,讲述贡山县不同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凝聚在一起。武沐和张敏对独龙族传统文化中“纹面”“祭山神”“剽牛仪式”的变迁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结合共时和历时的视角综合看待独龙族的文化变迁,关注独龙族心理层面的需求,激发其发展欲望,才能使独龙族走得更远。孙信茹和钱浩关注到全民K 歌、电视、电影、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为独龙族人民生活带来的新式变化,认为新媒体促进了独龙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独龙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曾路认为,独龙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可利用文化产品商品化和新媒体生态提升文化生产力。

1.2 对社会治理的研究

黄建生通过对独龙族B 村的调查,认为B 村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党的政策扶持,B 村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较高,依赖度也较高,因此在社会治理中本土化的自主性治理水平较低。凌珠以独龙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习惯法和道德观念为切入点,指出独龙族传统的习惯法与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革新,同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江也川对怒江地区民族改革实践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认为当地民主改革实践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交通运输环境,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陈建华概括了独龙族以姑舅婚姻关系为最理想的婚姻结合演变为现代多元婚姻关系的过程,认为独龙族姑舅婚姻关系具有指导婚配、组织生产、整合社会等功能。

1.3 对传统生计方式的研究

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主要包括采集、渔猎、刀耕火种3 种。尽管传统生计方式在当代独龙族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式微,但传统生计方式蕴含的生存智慧依然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杜星梅对独龙族的捕鱼生计、山地狩猎生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捕鱼、采集或渔猎等传统生计方式在独龙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独龙族人民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又是与外界进行交换的物质基础。杜星梅和吴小花指出独龙族采集、渔猎、刀耕火种三位一体的经济类型,蕴含着“低度生产”“不过度攫取”“接受自然馈赠”等不同于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观念。

独龙族是云南省率先实现整族脱贫的民族。很多学者对独龙族的脱贫经验及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成果较多。目前学者在关注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不论是发展旅游业还是发展种植业,都倡导要与自然生态和独龙族民族文化相适应,首先考虑生态问题,强调在发展过程中独龙族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此外,学者也注意到独龙族传统渔猎采集生计方式中的生态智慧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2 独龙族传统文化研究

2.1 对灾害文化的研究

高志英等学者从宗教视角出发,论述了独龙族社会中人、灾难与神灵三者的关系。独龙族人民认为,瘟疫或灾祸是对人类错误行为的惩罚。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人们会将注意力转到超自然力量上,希望可以通过这一力量驱祸祈福,体现了独龙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王济云等通过对独龙族民居空间的演变及对每个时期建筑理念与建筑用材的梳理,呈现独龙族人民在应对地震、风灾、雪灾、火灾等灾害时的杰出智慧。梁轲从神话故事、宗教、历法等方面,阐述了独龙族人民的灾害观,展现了独龙族在灾害面前“因地制宜”的应对策略;从占卜、预兆、禁忌、宗教仪式活动4 个方面表现独龙族的禳灾方式,体现出“从天地万物、人类祖先到日常生活习惯都与防灾减灾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的本质就是防灾减灾,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独龙族宗教观。

2.2 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研究

独龙族的音乐经常是歌舞一体的。男女老少集体环圈,踏歌而行,一般无乐器伴奏,曲调较为固定。歌词多触景生情、现编现唱,或倾诉爱情,或反映劳作生活,或歌唱新社会。对于独龙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学者注重对其内容与形式的解读以及传承保护。葛岩和庞迪蓉对独龙族民间音乐的内涵及传承进行了探究。张茜茜以《独龙门租》《提亲调》两首歌曲为案例,详细介绍了歌曲的背景、曲调、唱法等,继而说明民歌的价值、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闫美聿对贡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高中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认为将独龙族民间音乐进入课堂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与教学的内容或工具,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促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3 对独龙语的研究

独龙族主要居住在单一的民族聚居区,高山耸立,路途艰险,对外交往不便。历史上,独龙族居住的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独龙语受外来影响较小,语言发展缓慢,语音、语法、词汇具有较大稳定性。研究独龙语最早的一本书是罗常培1942 年著的《贡山俅语初探》,对独龙语的语法、声调、词汇、系属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近几年,随着进入独龙族包括地区的学者越来越多,对独龙族语言的研究集中在对以往研究的归纳总结及独龙语当下实际使用情况等方面。张劲夫等从语言系属、语法范畴、词汇、语音、母语使用现状、语言变异6 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独龙语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视角。尹蔚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独龙语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纵向展现了独龙语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研究情况。王晋军等人以豪根模式生态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独龙族人语言能力进行调查,发现近8 成独龙族人是“双语人”,近1/2 是“多语人”,认为独龙族语言能力与当地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2.4 对服饰和独龙妇女纹面的研究

独龙族服饰和装束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集中在对服饰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探讨。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后,独龙服饰仍然是研究者热衷的研究对象。卢萍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独龙毯中条纹装饰的美学特点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朱韬等人对怒江民族服饰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展示了民族服饰与其他文化融合以及利用合作社生产模式取得的成绩,提出怒江民族服饰未来发展中要在加大宣传与销售力度、将服饰生产过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技艺、注重创新等方面发力。

除服饰之外,独龙妇女的纹面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文化事项。霍涛通过对独龙族现存24 位纹面老人的访谈以及对当地村落的调查,整理分析了独龙族纹面的起源、目的、图案和方法。段雪敬从美学视角对独龙族纹面进行研究,对独龙族纹面的过程、材料进行详细记述,认为独龙族纹面最初是以丑化自身以求自保为目的,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入了独龙族的审美观念与文化,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以来,学者对独龙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进,也发现了以往学者没有关注到的一些研究领域,例如独龙族传统社会及文化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与应对等,这对于生态保护有积极意义。

3 独龙族健康问题及教育研究

社会变迁及交通的改善既给独龙族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张缙韬和侯蕊对独龙江乡自杀个案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导致自杀行为的各类原因,认为独龙江乡自杀事件的增加与独龙族发生的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独龙族生活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面临着抗疫的现实问题,一些学者及时关注了该区域对于瘟疫的认知及应对。高志英等以包括独龙族在内的中缅跨境民族为研究对象,以“瘟疫人类学”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对中缅北界跨境民族历史上及现实中对瘟疫的认知及应对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全球化时代应打破区域、民族、国界的壁垒,建立国际性防疫抗疫新路径。崔阳等以基督教信仰传入中缅北各跨境民族为时间点,探讨在这之前及之后人们对瘟疫的区域性认知以及应对方式的变化,认为“瘟疫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更应被视为人类社会在面对重大灾疾时的文化实践”。尹子丽等对独龙族民间医药的起源、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

独龙族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外界的关注,从幼儿教育到青少年教育都有相关研究。段藿娴通过对独龙江乡幼儿园及幼儿发展状况、幼儿教育和相关教育机构的调查,认为推动独龙族幼儿教育与教育机构发展需要外部介入与内部源生动力相结合,特别是社区力量和幼儿园自身力量的互动。尹可丽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对独龙族、傈僳族、怒族青少年的生命态度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有针对具体学科学习态度及教学方法的探究。龚旬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独龙江乡民族初级中学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英语学习态度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便于对独龙族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张健通过量化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与汉族、傈僳族、怒族学生身体情况指标的比较,提出独龙族小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整体低于汉族学生,且不同民族学生间身体机能差异较大,应通过教学改变这一状况。

除关注学校教育之外,学者关注到了独龙族妇女的职业教育问题。卢耀辉认为妇女在哺育和教育子女中充当主力军,可以通过对独龙族妇女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减少妇女在喂养、教育子女过程中的错误行为与错误信息传递,同时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就业率,改善家庭贫困状况,从而有效阻止贫困在代际之间传递。

与以往研究热点领域相比较,独龙族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一方面,学者已经关注到社会变迁给独龙族人带来的挑战与问题,比如社会变迁对自杀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者关注了独龙族传统文化对于瘟疫的认知,这对于国际抗疫防疫有积极的意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引起学者的关注。

4 小结

综观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以来丰硕的研究成果,呈现了独龙族社会脱贫攻坚经验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独龙族的语言、服饰、艺术等传统文化依然吸引着研究者。在独龙族社会急剧变迁背景下,独龙族健康问题是新的研究视角。在所有这些成果中,关于独龙族经济相关的研究占比很大,这也说明了脱贫之后独龙族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梳理独龙族整族脱贫之后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深化对独龙族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促进各民族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实现独龙族可持续发展、整族脱贫之后巩固脱贫成果以及与乡村振兴衔接等都是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发展可行性措施;这一代独龙族青少年是独龙族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经历了独龙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应持续关注独龙族青少年,帮助他们快速适应这种变迁。

猜你喜欢

独龙族民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习近平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独龙族的服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