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2017-09-29王金鹏

关键词:弥漫性肝素产妇

王金鹏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王金鹏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目的 探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43例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具体临床表现,分析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43例产妇均治疗痊愈,其中新生儿存活42例存活,1例宫内死亡,1例死产。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凝血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结论 对于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应当首先切除致病因素,同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避免形成微血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基础疾病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诱发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中外伤、产科灾难或感染其他恶性疾病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发病原因。以产科灾难为例,像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都会有较高的概率诱发该病,患者死亡率在30%~80%之间。考虑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致病原因不同,因此治疗时也需要准确去除病因,进而对症下药。本文选取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3例患病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病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临床实验的4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患者年龄区间为23~35岁,平均年龄为(27.1±2.5)岁;孕期25~40周,平均孕周为(36.7±3.2)周;经产妇25例,初产妇18例;产前发病11例,产后发病32例。

1.2 治疗方法

在确诊孕妇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后,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孕妇已经出现分娩征兆,需要采取相应的分娩方式使产妇尽快分娩,并在清除子宫内容物后,采取血样进行化验。

(1)进行肝素治疗。选取20 mg肝素,与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混合,然后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肝素注射后需要做好患者凝血时间,如果凝血时间不超过12 min,则下次注射可以适当增加肝素用量,但是肝素单次最大用量不得超过25 mg。增加肝素用量后再观察凝血时间,当凝血时间延长至25~30 min后,停止肝素注射。等患者出血情况消失,并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不再反复出血后,安排患者进行相关的指标检查,直至恢复正常后停药。

(2)进行辅助治疗。在进行肝素治疗的同时,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和保证患者尽快恢复,还需要采取一定的辅助治疗措施。首先,要适当补充体液,以维持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可以给予新鲜全血、血小板悬液等,帮助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另外,产妇分娩和治疗期间,为了避免出现恶性感染,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抗感染和防休克措施。例如可以使用地塞米松进行强心利尿。在辅助治疗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包括静脉压、血氧含量等。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还应及时分析和采取措施。

1.3 评价标准

以实验室五项检测结果作为患者治疗情况的评价标准,五项检测分别是:(1)血小板(计数高于90×109个/L)、(2)血纤维蛋白原(1.5~4.0 g/L)、(3)3P试验阴性、D-二聚体阴性、FDP低于20 mg/L;(4)PT:不低于也不超过正常3s;(5)纤溶酶原正常正常范围:180~250 mg/L(ELISA法)。五项检测中有三项及以上达标极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临床治疗后,产妇凝血功能有了显著提升,4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抢救成功。新生儿41例存活,1例宫内死亡,1例死产。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s)

项目 血小板计数(个/L) 纤维蛋白原定量 凝血酶原时间(s)治疗前 76×109 1.32 17.8±3.1治疗后 95×109 2.61 4.7±2.5

3 讨 论

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该病属于急性病,因此在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往往会给孕妇和胎儿造成伤害,致死率在30%-80%。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应当坚持“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及早治疗”的原则,以确保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避免产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量出血、休克或是器官功能性障碍等病症。在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应当采取重点关注和动态监测措施,根据患者各种体征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产妇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主要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或产后感染等几种主要原因。在出现这几类问题后,患者机体免疫力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体内的凝血酶活性因子透过血管壁进入到血液中。这样一来,患者机体的整个凝血处于活跃状态,容易出现出血情况,且止血效果不明显,最终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通过病因分析可见,在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应当逆向增加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通过提高血小板数量的方式,达到止血目的。肝素是临床上具有较强止血能力的一种药物,加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属于急性病症,因此在病情确诊后,需要及时将肝素与生理盐水按比例混合后注射。同时,为了避免患者体液酸碱失衡出现中毒现象,还应当采取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本次临床试验所选取的43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新生胎儿41例存活,1例宫内死亡,1例死产,死亡率为4.6%。2例新生儿死亡均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致。因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应当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综上所述,产妇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有多种,患者在住院后,应当首先通过全面检测和细致分析,切除致病因素,随后通过肝素注射、辅助治疗等一系列手段,配合完成临床治疗。除此之外,医务人员还需要做好检查和监测工作,随时观看和定期记录患者的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对于异常状况要加以重视并及时分析,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1] 林 进,刘楚芹.肝素与成分输血联合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9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3):2455-2457.

[2] 刘青云,吴紫玉,徐成康.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22-1224.

本文编辑:李 豆

R554

B

ISSN.2095-6681.2017.21.62.02

猜你喜欢

弥漫性肝素产妇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低分子肝素药理学机制及适应证研究进展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