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武器

2017-09-28赵恺

现代兵器 2017年9期
关键词:步枪射击研制

赵恺

国产63式自动步枪从列装到最终退出现役,在很多史料中均被描绘成是一场灾难。“设计即过时”“特殊时代的跃进产物”“政治任务下的粗制滥造”是对其最常见的批评。但63式自动步枪真的如此不堪吗?本文将结合63式自动步枪的列装背景和实际使用情况,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答案。

63式自动步枪诞生之际的国际形势和军事需要

在大多数有关63式自动步枪研制过程的文章中,都会提到这样一个时代背景: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全国群众“鼓干劲”“争上游”,放卫星、创奇迹,国防科技界也跟随热潮行动起来,以“一天等于20年”的干劲开展工作,63式自动步枪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研制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层领导对在研的这支自动步枪也给予很大的关怀和指导,几次深入现场审查方案、具体指导,并提出尽早实现天安门阅兵式检阅的要求。

其中,还会言之凿凿的列举“高层领导”对63式自动步枪所提出的几点指示:1、国家急需这支自动步枪,要尽快拿出来;2、研制的自动步枪必须是突出半自动步枪的全部特点,实现单、连发射击,而着眼连发精度的提高;3、研制方法要“三结合”,走群众路线。所谓“三结合”,指的是高等院校、部队、工厂的技术人员相结合,组建研制队伍。这一点显然与传统的科研单位为主、结合实战需求的武器研制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新中国刚刚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和科研基础尚十分薄弱的前提之前,便展开一款新型国产自动步枪的研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可谓是操之过急。而这一行作也很难说是源于部队列装的需要,因为此时仿自苏联的56式枪族刚刚实现了国产化,很多二线部队甚至刚刚完成了从国产53式枪族替代以缴获为主的“万国牌”武器的换装。

而如果说研制这款新型自动步枪是为了扩军备战,那么又似乎与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不断精兵简政的大环境相悖。就在63式自动步枪立项前不久,1957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三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医院和30余所院校,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这一时期恰恰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那么,“高层领导”如此重视63式自动步枪的研制,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想在1959年10月1日国产十周年阅兵大典之上,展现新中国的军事科研水平吗?答案显然并不那么简单。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虽然凭借着“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和稳定的国际环境,但由于受到西方世界的封锁和围堵,国际地位并不稳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国际民族解放运动逐渐进入了高潮,新中国领导人珍惜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传统友谊,更将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视为反对欧美霸权的重要战略,甚至将支持全世界人民的“反帝、反殖民”事业称之为埋葬资本主义的“绞索战略”。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以苏联为主开始逐渐奉行与美国缓和关系的外交策略,对亚非拉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报以冷淡的态度。当然,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莫斯科此举并不完全是“修正主义”作祟,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国家战略的现实考量。但在“只争朝夕”的新中国领导看来,却是白白错失了的战略机遇期。于是,如何迅速扛起“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大旗,便成为了当时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工作重心。除了政治呼应、经济援助之外,深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个道理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渴望将更多适合亚非拉民众需求的新型轻武器送到国外。基于实用性和打响“中国制造”这一品牌的双重考量,一款结构简单、步冲合一、又能用于白刃拼刺的自動步枪,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当然,除了对外援助的需求之外,1958年新中国基于“全民皆兵”的国防理念,开始了“大办民兵师”。尽管“民兵师”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国情之下这一战略方针,不仅解决了“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矛盾,更以最为低廉的成本构筑了覆盖全国的防御网络,在有效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同时,还吓阻了欧美乃至苏联对新中国的战争企图。

要大力发展“民兵师”,自然需要武器。对此,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会上,便再三提出要多生产一些轻武器,武装广大民兵:“将来有了特种武器,也还是有小米加步枪,刺刀、手榴弹也还是有的。洋的土的要结合。不要否认常规武器的作用,否认是不对的”。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着重指出:“我们现在搞民兵。人民公社里头都搞民兵,全民皆兵,要发枪,开头发几百万支,将来要发几千万支。由各省造轻武器,造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小迫击炮、轻迫击炮”。

面对中央军委下达的组建600个基干民兵师、武装上亿青壮的要求,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历次战争中所缴获的武器库存,还是一线解放军所换装下来的“万国牌”武器和53式枪族,显然都不敷使用。民兵师需要一款既便于生产和维护、又具备强大单兵作战能力的枪械。可以说,63式自动步枪正是基于这样国内外军事需要而诞生的。

63式自动步枪设计中的独到之处

正是因为63式自动步枪在设计之初,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外军事援助和国内民兵建设。因此,新中国领导人才特意强调了要采取“三结合”的模式开展研制工作。而这一模式在当时也的确能够发挥各个阶层的工作热情,来自科研单位、解放军和兵工厂的研制人员尽管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但却怀揣着满腔的热情,鼓足干劲,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边干边学。endprint

在认真分析56式枪族的特点、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从零开始组建研究所,随后再筹划配置研制、试制、试验、测试手段的试验室、靶场等设施。尽管作为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自动步枪,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再加上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直到1963年才最终设计定型。

63式自动步枪大量吸收了56式枪族的成熟经验,供弹具结构形式与56式冲锋枪弹匣一样,只是改为装弹20发,并增加空仓挂机导向槽,调整了供弹路线,使其更可靠。枪托与56式半自动步枪一样,全形长木托,下设小握把,手握枪托颈部,食指扣扳机击发,主要是为方便握持拼刺,必要时还可以立即扣扳机发射。刺刀仍采取56式半自动步枪那种固定式可折叠刺刀,只是刀形断面为三棱刮刀式,刃长310毫米,刀尖尖锐,以增强杀伤威力,也就是日后被传得颇为神秘的“三棱军刺”。

63式自动步枪的整体结构是以56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的,其弹道性能、不可拆卸刺刀、木质全型长枪托、表尺准星瞄准装置等均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类似。但是,为了实现单、连发射击,并提高点射精度,保证在各种环境、气候条件下的动作可靠性和射击寿命,仍需要对其主要结构进行重新研制。

63式自动步枪的自动机借鉴56式冲锋枪结构,但也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把活塞与机框分开,二是降低了自动机质量中心距枪管轴线的距离。两者都是从减少动力偶、提高点射精度出发的,同时也令63式自动步枪能够在不卸下弹匣的情况下,通过机框前部导槽向弹匣内压装枪弹。

63式自动步枪的导气系统和发射机均为完全重新设计。在导气系统中,63式首次采用了气体调节器结构,借助这一装置的帮助,既可以减少撞击保证射击精度的提高,同也令全枪寿命得到保证。而发射机的工艺制造比56式冲锋枪更为简单,不仅坚实可靠,更保证了其良好的勤务性。

63式自动步枪设计定型之后,很快得到使用部门和有关领导的肯定:认为这款武器不仅从总体上综合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优点,突出步枪的战术性能和要求,实现了连发射击,加强了火力,提高了战斗性能;更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单发精度相当于56式半自动步枪,100米距离上偏差仅在5厘米左右,点射精度大大优于56式冲锋枪,操枪平稳,射击时枪口不上跳。该枪还能够在风沙、严寒、泅渡江河等特殊条件下可靠射击,在国家靶场试验时通过了严酷的考验,这在新中国步枪研制历史上尚属首次。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56式半自动步枪只有6000发寿命的情况下,63式自动步枪既未增大重量,也未采用特殊材料,寿命却提高1倍多,满足了15000发的使用寿命要求。而在战斗勤务性能方面,63式自动步枪保持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一切特点,如突出刺刀的作用,加强刺刀的刚度、长度,改善拼刺时持枪方便有力;枪管较长,保证有效射程上的威力,有空仓挂机,上方压弹机构为及时和随时带来很大方便,全枪结构简单,分解结合迅速方便。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性投产之后,1969年,63式自动步枪开始大量投产。但此时国际国内的环境均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同时面临着南方“抗美援越”和北方与陈兵百万的强邻对峙的凶险局面。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导下,63式自动步枪被广泛用于换装一线部队、武装精锐民兵和对外军事援助领域,也开始进入超产能负荷的生产状态。

据说,一个万人规模的兵工厂,接到的任务却是年产数十万支63式自动步枪,生产准备、工艺,工装准备都是昼夜进行。为了保证战备任务按时完成,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加班苦战。然而,军品生产中的“军工生产质量第一”这条原则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有效控制质量的规章制度有的被取消了。有的即使没有取消,也由于没有人管理、执行而未得到遵循,例如科研产品定型程度、检验制度、技改鉴定制度等等。因此,63式自动步枪没有履行生产定型程序,没有经过一切改进都要通过试验鉴定的手续,没有严格经过驻厂军代表审批产品资料修改工艺变化等程序。

当然,大多数职工、驻厂军代表都想全心全意把63式自动步枪搞好,自己研制几年的产品一旦被国家接受,生产装备部队,大家都有一种自豪感,想方設法完成战备生产任务,因此掀起了群众性的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工时为目的技改高潮。当时提的口号是:“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大搞技术革命”,结果把已设计定型的63式自动步枪进行了大幅修改。

某些修改是好的,或节约了工时,或提高了性能,但也有几项改变造成了不良后果。比如,枪管与机匣联接,由M25×1.5毫米的螺纹改成为直径18毫米的冲压件配合联接,只打一颗直径4毫米的销子固定,严重影响了射击精度,甚至有枪管前移、闭销变松的现象。又比如,全枪外表面处理由黑色氧化改为电泳涂漆,由于这项表面处理技术尚未过关,以致表面涂漆的色泽不一、厚薄不匀,附着力很差,部队使用不久就一块一块脱落,严重影响防锈能力和外观。

这些简化流程生产出来的63式自动步枪装备到部队后,官兵们反映强烈,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太差,校枪以后常发生变化,不得不经常校枪。1978年,上级根据部队意见,做出了撤装63式自动步枪的决定。部队不得不重新换上56式半自动步枪,兵工厂也恢复了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

当然,导致63式撤装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战术思想的变化——63式自动步枪全部保持老式步枪的特性,突出其远距离射程和刺刀作用,忽视了短小轻便的要求,火力也明显不足,全枪长而笨重,大大降低了自动步枪的突击作战效能;仅有固定木托一种形式,步兵乘车以及在丛林、山地、壕沟地带作战极不方便。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款自动步枪或许从一开始便不是为野战部队所准备的。

在大量换装63式自动步枪的过程,解放军一线部队更出现了“走回头路”的现象。步兵班不止撤装了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还撤装了56式班用机枪。原有56式班用机枪被统一上调到步兵连,构成了一个机枪排。于是,在1971—1975年,装备63式自动步枪的解放军南方步兵连是5排制:3个步兵排,每个排设排长一名,下编3个9人班,全部装备63式自动步枪。1个机枪排,下设3个机枪班,每个班编3挺56式班用机枪。1个炮排,下设3个炮班,每个班编3具69式火箭筒,战时可以选装60毫米迫击炮。如此一来,原有的步兵班火力组合被明显削弱,增加了战时指挥调度的难度。endprint

63式自动步枪的实战表现

虽然63式自动步枪曾大规模列装解放军现役部队和民兵武装,但其主要的实战经历却都是共和国境外战场所取得的。而第一个与63式自动步枪交锋的对手,则是越南战场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特种部队。在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63式自动步枪在特殊战场环境下的出色表现。

当时,西方特种部队已经对越南人民军及南方游击队所广泛装备的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准射击深有体会,但同时也掌握了这款武器的弱点:不能点射、容弹量小、火力密度和持续性都不足。有经验的美军在遇上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的对手时,通常一听到对方的射击声后卧倒在地,然后横向运动,再使用M14步枪进行覆盖式射击。或是一人使用M14步枪覆盖射击,一人使用M14进行短点射,以密集的射弹压制对方。

但是,这种战术在面对63式自动步枪时却几乎完全无效。最著名的一起战例,发生在协同美军作战的澳大利亚特种部队身上。当事人所在的小分队当时正在沿河岸巡逻,突然河岸对面坡地树丛中响起了熟悉的SKS(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的枪声。澳大利亚特种兵分队随即就地卧倒散开,一边用电台呼叫救援,一边使用手中的M14及M60机枪交替射击并逐步有序后退。但就在其移动中,又突然遭遇到了自动步枪式的点射,两名成员小腿中弹,在救护伤员过程中,又有一人腰部被击中、当场瘫倒。

事后,在相关交火报告中,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始终认为是遭遇高精度的AK47或数支SKS短间隔的交替攻击。直到两个月后,他们才在一次行动缴获这种“可以连发的配有带‘五星标志的20发弹匣高精度SKS步枪”,并想当然的将其称为“68式自动步枪”。

1979年,南疆自卫反击战打响。由于参战部队普遍反映56式半自动步枪火力持续性弱,56式冲锋枪数量不足。这时,一些库存的63式自动步枪和完整的63式自动步枪生产线被新启用。中国军工科研人员还在标准型63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是通过改进弹匣接口尺、卡笋,使63式自动步枪能够使用“五星”20发弹匣及56/56-1冲锋枪的弹匣。

紧急换装参战部队后,部队反映这种改进后的63式精度可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比,火力持续性增强。在一个搜索扫荡敌人的战例中,曾有两支改进的63式步枪使用56式冲锋枪弹匣在300米距离上采用短点射交替射击,20分钟内击毙击伤敌军6个机枪手,封锁住敌军隐蔽洞口火力点,使敌无法开火,掩护其他战友冲锋并俘获洞内残敌。但由于63式全枪过长,在丛林地带作战容易勾挂树枝等物,而且在使用56式冲锋枪弹匣时,弹匣容易松动脱落。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短暂恢复生产并没有改变63式步枪的命运,很快再次停产。此时,81式自动步枪正在进行最后的靶场试验。1981年,81式枪族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63式步枪终于正式退出现役。而63式最后一次大规模出现在战场,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冲突之中。70年代大量援助阿尔巴尼亚的63式自动步枪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战场,再次在低烈度冲突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随着以铁托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陆续离世,昔日团结和谐的南斯拉夫联邦随即在内外各方面因素的交替作用下,陷入了分裂和内战的漩涡。而在这场战争中,拥有着前南斯拉夫人民军大量现役装备的塞族武装,更一度凭借着强大火力,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除了重型武器的优势之外,塞族武装手中以M70系列突击步枪、M72轻机枪、M76型狙击步枪(均为南斯拉夫的苏制AK-47型自动步枪的改进型)为主的单兵武器,也令其在短兵相接中往往可以占据上风。

但是,随着战斗进入围绕着萨拉热窝等重点城市的争夺阶段后,形势却出现了不利于塞族武装的急转直下。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此時欧美纷纷打着防止人道主义灾难的名义,对前南内战进行干涉。另一方面,据城而守的克族和穆族武装也从外界获得了更多的武器援助,其中便有来自阿尔巴尼亚的63式自动步枪。由于南斯拉夫此前也曾仿制过苏联的SKS半自动步枪(南斯拉夫称M59/66半自动步枪),因此以战前民兵为主的克族和穆族武装对63式自动步枪大多可以很快上手,并在城市巷战中给予对手以致命打击。甚至将其改成简易的狙击步枪,在著名的萨拉热窝围城狙击战中与塞族武装的狙击手对射。

当然,前南地区内战最终以塞族武装的败北而告终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63式自动步枪的出现并没有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但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充分印证了其设计之初的理念:一支适用于全民皆兵的“国民步枪”。

(编辑/弓鸣)endprint

猜你喜欢

步枪射击研制
画与理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打靶训练
IWI美国分公司ACE GAR1651步枪
AR—7救生步枪现代版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步枪成长相册等
测测你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