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点赞的背后

2017-09-26谭荣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交微信生活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作为时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以其便捷互动等特点,被人们喜爱和追捧。如今,在朋友圈里“点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赞”本为赞美之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对于这种微信“点赞”现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读完材料,可以确定文章要讨论的核心:对微信点赞的看法。

首先,我们会有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追问与回答”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进行追问与回答,丰富对话题的感性认知:

什么是微信点赞?

我点过“赞”吗?

我对哪些朋友圈内容点过“赞”?

当我们完成了感性认知之后,我们需要对感性认知进行提炼并进行理性思考,这个过程依然可以用“追问与回答”实现:

我为什么会对这些朋友圈内容点赞?

我点赞时都出自本心吗?

其次,我们要将我们的思考落于笔端,这需要合理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即对我们思考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至合理顺畅的结构。从材料中“‘赞本为赞美之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可看出,材料的重心是“更多的含义”。因此我们在行文的时候需要将重心放在“点赞”除了赞美之意,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上,如认同感、归属感、人情社交的需要、满足虚荣心,等等。

文章结构的安排可以如下:

总体而言,议论文的写作是理性思考后的理性表达,我们着力的方向应当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将“本质”以清晰、严谨的语言表达清楚。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素材一:点赞与碎片化

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一本正经地告诉Penny一个他打算带进棺材的秘密:“不久前,YouTube更改了用户界面,本来是用星级来评价视频,现在改成了点赞。我告诉人们我无所谓,但其实我很介意。”《生活大爆炸》第七季第一集的这个段子顺手把YouTube黑了一把。

对此,YouTube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在评星机制下,大多数人会点击1分或5分,2分、3分、4分遭受极大冷落。YouTube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Sheldon,他们只需要情绪化的态度,而非理性、客观、逻辑的分析。

运用示例

点赞已经逐渐跟理智无关。这个符号早已脱离设计者最初的想象,“喜欢”的本义早已枝杈蔓延,衍生出“朕已阅”“嗨,你好”“支持”“调侃悲伤”等各类暧昧意味。这样的方式看上去是方便了,但交流也变得更加碎片化。

素材二:点赞是“小啜一口”的网络社交方式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Sherry Turkle的研究证明,今天的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网络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实对话。她发现,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作用。点赞式的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因为它并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比如QQ上存在的“摸摸头”表情,会不会一直摸到别人的心窝子里去?而在某些时候,点赞比“摸摸头”更可恶,至少“摸摸头”表达了一种安慰的态度,而当别人谈起伤心事时,因为贪图一时方便而点赞的人,则让这种表达安慰的方式变得轻佻。

运用示例

希望自己获得关注虽然是人的天性,每一次“赞”都意味着有一个真实的人在后面关注,但“关注”仅仅是浅层次的情感交流。当你过生目的时候,你希望收获一堆赞,还是希望别人认真地写几句话,表达祝福?用轻佻的方式表达情感,只能让我们对感情愈加不认真吧。

素材三:点赞引发嫉妒

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证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恋者每天在Facebook上逗留1小时以上。“如果我们只是纯粹想追求个人的快乐,这个愿望很容易达成;但如果我们希望比别人快乐,就太难了,因为我们总认为别人比我们快乐。”显然,网络社交世界让孟德斯鸠描述的这个趋势更加严重。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在《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中,研究者指出,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运用示例

也不能怪朋友发的都是炫耀帖,因为真正的悲伤太难跟人分享。你在朋友圈看到过真正的黑暗心理吗?朋友圈里大多“悲伤”都离生老病死远着呢,既微小又自我调侃,诸如“我的手机第三次掉马桶了”“胖到被误会怀孕,阿姨给让座了”“编辑催稿了,一个字没动”……

就算是真正的“悲惨故事”,比如王菲的离婚宣言——“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多数粉丝支持的也是女神的淡定氣场。有评论者称,Facebook永远都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出“踩”的功能。墙内外都一样,在最大众的社交平台上,舆论导向一定积极向上。

标杆作文

慎重点赞

一考生

微信,作为一种便捷的即时交流工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朋友圈也成为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然而朋友圈附有的点赞功能却因日渐远离本意而颇受争议。点赞的含义当然可以被丰富,但我们不应滥用点赞,从而忽视了真正的朋友关系。

点赞被赋予更多含义很大程度上与微信好友的多样化有关。一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可能聚集着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公司同事、家人、昔日同学等。因为现实社会关系的不同,点赞也能够起到维护合作关系、维系同学情谊、关心家人的作用,而不只是对发表内容的赞美。若是这一含义“暧昧”的动作能够拉近两者的社会关系,维系情感,促进交流沟通,当然更好。快节奏的生活中,你我可能无暇也无共同话题来交流,点赞亦能成为持续友谊的方式,留有脉脉温情,让对方知晓自己依然关注着他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越来越大,但也越来越脆弱。意义模糊的点赞行为也可能让久不联系的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这本应是好事。endprint

但是,过度地点赞和求点赞也给我们的社交带来困扰,使人际关系迅速利益化、冷漠化。如今,要求他人点赞的行为在朋友圈屡见不鲜,有的出于心理上的安慰,有的则出于金钱的利益,如点赞满四十人便可获得礼盒一个。这类点赞是明显地希望用人际关系来牟利。当我们将亲人、挚友都视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和手段,那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而那些要求你去为他(她)的朋友圈点赞的人,无疑是对自己的发布内容和社会关系不自信。

所以,我们应当更加慎重地对待点赞。首先厘清点赞与求点赞这一行为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其次,点赞之外还有评论功能,当频繁的点赞让你的点赞只成为“我浏览过”的标志,何不亲自问候赞美几句呢?亲自夸一夸母亲晒的美食照,亲自祝福生日快乐。让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不要被点赞剥夺了你表达的权利。

慎重点赞吧!好好把握这一功能,它可以有助于我们感情的沟通,但前提是你认真对待了朋友圈中的每一段感情。让工具真正服务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把我们拉得越來越远。

名师点评

规范,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标题简洁,结构完整,层层递进,语言有分寸。首先,直接以论点做标题,观点明确,这已经得到了基本分;其次,条分缕析,层进式推进,有深度。作者认为,点赞的变味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朋友的多样化;其次,过度点赞和要求点赞使人际关系迅速利益化、冷漠化。这种讲原因、析危害的说理,直指现象的本质。最后,具体指出解决的方法,切实可行。末尾呼吁慎重点赞,显得自然恰切。

(谭荣生)

点赞,点的是一种价值认同

一考生

微信朋友圈已日渐融入了我的生活,对此,我深信不疑。每当我发同学们的搞怪照片时,收到的点赞往往来自同班同学;而我偶尔“假正经”转载一些心灵鸡汤时,长辈的“赞”也“不请自来”。

此为何故?原因各异。依我所见,点赞,点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认同感”。同学们都是青葱少年,平时交流得多,更为一些与日常集体生活相关的内容点赞。而长辈们有着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价值观自然与我们不同,可能我们从来都不会去看的“心灵鸡汤”,在他们眼里却成了“字字箴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点赞行为似乎变了味儿。在一些领导、机关高层的朋友圈中,不管是哪一条微信,均有百十来个赞,都是谁点的呢?毋庸置疑,都是他们的下属。我敢断言,在这些点赞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仔细看其内容。更有甚者,以争取第一个点赞为荣。呜呼哀哉!如此一来,价值观何存?

可悲的是,类似的点赞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一味迎合别人价值观的做法,真是一点儿也不高明。

正确价值观下的点赞行为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导向作用。只有那些你真正感兴趣、发自内心的点赞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点赞思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始终坚持自己的点赞价值观,可以使你在这纷杂的世界里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他人的观点或是精华或是糟粕,在点赞之前,先通过你的价值评判,才能择优汰劣。

因此,下次当我们在微信朋友圈点赞时,请先冷静地想一想,这条信息符合我的价值取向吗?符合,请点赞;不符合,请忽略。

毕竟,点赞出于我们对信息的价值认同,而不在于谁发了这条微信。

名师点评

一般的立意,大多就现象谈原因,列举一二。而本文从价值观来思考、追问,有深度,有力度,不同一般。全文紧扣点赞所体现的价值观来谈,切入点准确,道理阐述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在列举现象、阐释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告诉我们,“点赞出于我们对信息的价值认同,而不在于谁发了这条微信”,收束有力,结论水到渠成。

(谭荣生)

点赞现象之我见

一考生

近几年,微信已逐渐被社会广大人群所接受,成了主要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在朋友圈中互相点赞也蔚然成风。

点赞所代表的社交模式迎合了新环境下公众渴望交流的心理需要。在进入新世纪的全球化环境中,人们急切地渴盼打破身上尘封已久的枷锁。而通过微信点赞这一新潮“工具”,人们得以对彼此间的生活状态有最佳感知并进行彼此分享,传递着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同时也从中获取一份归属感与认同感。

但是如今的点赞似乎已偏离单纯的赞美之意,而是多了些许为世俗风气所束缚的无奈。曾几何时,点赞这一自发单纯的行为竞也如同中国的酒桌文化般荒谬、虚假。当点赞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每一个个体自然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获得完全意义上的掌控力而陷入“不点赞就会忽视我,不认同我”的社交心理怪圈,成为“点赞机器”,从而彻底磨灭了点赞行为最初所代表的美好意义。至此,点赞彻底沦为社会人情世俗的附庸而非交流生活、互相评价的窗口。

点赞所代表的是对人类新生活的美好愿景,犹如文学一般将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共同分享一种对待生命的热情与温暖,传递着无数渺小个体问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但在现实面前,为了人情的维护,这一份美好的愿景也不可避免地变得支离破碎,似乎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这般脆弱,易受到现实的吞噬与无限消磨。

人情世俗的固化套路俨然已体现在点赞的社交圈中,这让一位杰出女作家的担忧不免将成为现实:所有纯真的追求总是易在现实的暴风雪前夭折。

在世界走向多元化的过程中,人情世俗的力量似乎并未减弱。

但是,正如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所言:对于真实的表达,对于人类纯真感情的抒发,对于个体问的关怀将是我们永不会停歇的战斗。

所以,机械式的点赞行为终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你我心中真实的那个选择。

名师点评

作者在点赞现象的正确意义和变味儿意义的对比中论述,有力地强化了文章观点。首先,作者认为,点赞的正确意义是人们彼此间生活状态的分享,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传递;而变味儿的意义是人们被困在了社交心理的怪圈。其次,点赞所代表的是对人类新生活的美好愿景,但在现实面前成了人情世俗的固化套路。这种认识,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深刻,又有说服力。

(谭荣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交微信生活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微信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