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路

2017-09-26孟娜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引路人迷路人生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题目解析

这则材料作文的题干非常简洁,提供的信息点也非常明晰,关键有二:“迷路”与“迷路后”的“三种可能”。

先看“迷路”。一般而言,“迷”指迷失、迷惑,“路”指通往目的地的路径,那么“迷路”则指迷失道路或方向,不知该如何继续前行,当然也可以用来比喻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等。这样看,“迷路”仿佛是个很简单的词,但请注意它与“苦难”“坎坷”“逆境”等词的区别。二者都包含“失路之悲”,但前者侧重于“迷失”,后者则强调路途不顺,甚至无路可走,不一定是因为“方向”的问题。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将二者混淆,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遭遇灾难困顿,路走不通了,却说成“迷路”,不知该往哪里走了。

再看“迷路后”的“三种可能”。任谁都不想迷路,可一旦迷了路,人们会出于本能,为寻找出路而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中既可以看出个体的性格品质,也可以洞察群体的价值取向。

第一种可能,“寻找引路人”。所谓“引路人”,或是在智力上高出“迷路人”,或是经验更加丰富。不管是智者,还是“过来人”,都有能力带领“迷路人”走出迷途。向这样的人寻求帮助,几乎是出自本能的选择。另外,思路还可以放宽一些,“引路人”未必指现实世界的人,也可以是某本书籍或某个文学人物。若能想到这一点,平日的阅读积累就能派上用场了。

第二种可能,“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这也是近乎本能的选择。“同是天涯沦落人”,不仅可以相互借鉴、集思广益,更迅速有效地找到突围之路,还可以相互慰藉鼓励,给灰暗迷茫的心灵提供最温暖的关怀体贴,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深情真切的“相怜”往往源自经历上的某种相似性:“同病”。如果说“引路人”的作用在于贡献行之有效的办法的话,“同迷者”则提供了其他错误类型的范本,同样有助于“迷路人”走出迷途。二者同属“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第三种可能,“寻找自己”。从古希腊开始,无数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必须“认识你自己”,“自己”是最难攻克的敌人和永不离弃的盟友。事实上,前两种可能若想真正发挥作用,也须得经由“自己”这一关: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行动。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不会反省的“迷路人”也很难有豁然开朗的一天。寻找自己,即明辨是非,明确得失,叩问心灵。“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永恒的哲学三问无一例外地都指向“我”。古往今来,凡是动人的诗词篇章,几乎都是对自我心灵的剖析。只有经常思考与反省的个体,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类标本,才能凝结成活生生的人类智慧。

这样说,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第三种可能优于前两种可能,其实不然。从材料作文的要求来看,整体立意和任选其中一种“可能”的立意都被视为符合题意,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如从整体上立意,可以写“在借鉴别人意见和获得别人帮助的基础上反思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途”,也可以写“一味依赖外在的引导与帮助,缺乏内在的思考,往往会导致盲从”。从其中一种“可能”的角度立意,可以写“集思广益比刚愎自用更明智”,也可以写“迷途中寻找引路人,才是稳扎稳打的路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另外,若选择其他立意角度,如反思人们总是喜欢追问“路在何方”的现象,批判材料中的“三种可能”,并提出新的选择,只要不脱离“迷路后的可能”且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的,亦可视为符合题意。

最后,需要注意几种情况:

比如,“三种可能”平均用力,没有重点,观点不清,阐述模糊。

比如,以一个平庸的故事简单“演绎”迷路后的情况,缺乏思考。

比如,仅谈“选择(寻找)”,脱离“迷路后”这个大前提来写。

……

它们或审题不清,或立意太浅,均无法得到理想的分数。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素材一:文学人物——沙威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反派”沙威。作为一个警察,他在小说中堪称法律的化身。“尊敬权力,仇视反叛”,这种人生“圭臬”让他一方面对官员充满盲目的信任,一方面认为偷盗、谋杀和一切罪行都是反叛的不同形式。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法官不会犯错,犯过罪的人不可救药。在这一点上,他不承认存在例外。因此,他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用尽一切手段想把他逮捕归案,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对一个改恶从善之人的迫害,最终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运用示例

迷路将漫无目的行尸走肉般的我们敲醒,再次回归那个终极问题:我往哪里去?而这样一个直指个人命运的问题不能也不该任他人僭越……于是,我们收回可怜兮兮的求助目光,用绝望和清醒武装心灵,停下因迷茫而畏惧的步伐,盘腿而坐,回归内心。

回归内心,首先要有推翻过去的勇气……回归自己,首先应当认清真相。如《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他一生都坚定地维护那个时代的所谓法律,直到冉·阿让多次不符合其“罪犯”身份的宽容与善意动摇了他的信仰,他意识到自己的信仰所存在的巨大“漏洞”,毅然决然地跳河自尽。认清真相,并承担后果,即使曾经犯过错误,也是美丽的回归。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吴轶凡)

素材二:历史人物——鲁迅

鲁迅作为素材,早已不新鲜。但学生若能紧扣立意,对鲁迅其人其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便不失为一个好的“素材人选”。在“迷路”这篇作文中,适用的素材点不止一个。比如说鲁迅的人生经历:家庭从小康跌入困顿,一个人到南京求学,在日本弃医从文,回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等,每一次选择几乎都体现出“迷路”后积极“寻路”的轨迹。比如说鲁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痛快淋漓的杂文,小说中愚昧麻木苦苦挣扎的“祥林嫂”“孔乙己”们,无不反映出他对那个时代及芸芸众生“迷路”现象的思考与剖析。endprint

运用示例

鲁迅的不少小说都对迷路者施以同情,比如孔乙己,比如闰土,但他又提出以国民性来治这物以类聚的奴隶性。迷路的人层层围拢,碍人眼目,更甚者,故步于陈旧的祖法和闭塞的生活,还以迷路为高超,自得且自娱。“国粹”提供了太多麻木精神,连流氓亦可援引三纲五常“替天行道”。他还说,这一代的父亲,要肩住黑暗的闸门,阻绝吃人的传统。

毕竟,沉沦之时鲁迅也要为举旗者呐喊几声,可见引路者是有的。引路者,并非提出一主义、一道路之人,也并非掌握着绝对真理之人,而是自觉迷路所以有不甘之人。只是当时,民主、农民自治、布尔什维主义,道路多矣,谁敢说自己不迷?且人人指点江山,党同伐异,遂是真迷。救亡压倒启蒙,激情贬抑理性,这引路者与追随者,真如其所言之清醒吗?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 林鸿燊)

标杆作文

你尽有江海

林天天[南京师大附中高三]

赫尔曼·黑塞在小说《德米安》中塑造了一个迷失在善恶中的小男孩的形象——辛克莱。当他饱受外界欺凌,又无法将种种痛苦向家人倾诉时,他的引路人——德米安出现了。

德米安帮他驱除梦魇,并以成熟果敢教他思考与抗争——多么坚定有力的一盏灯啊——然而,半个身子陷落于黑暗的辛克莱却逃离了。因为他害怕那种强光。转过身彻底投入黑暗的辛克莱很快便堕落了。他纵情享乐,遇见了许多和他一样彷徨的迷路人,而迷茫一直压迫着这颗青涩的心。

所幸在引路人与同迷者之外,辛克萊还遇见了爱情。他以神祗的名字称呼那女孩,日夜不停地描画那动人的面容——可是看啊,爱情的颜色也褪去了,那幅肖像在辛克莱内心的指引下被画成了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像那个女孩,也像德米安,还像神的样子……像任何一个却又不是任何一个——而是“我”的样子。

这最终化归而来的辛克莱的面孔,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面孔吗?

人生路途遥远,纷乱迷离,一步踏错便可能迷失在阴翳的森林里难寻出路。这时,人们大多如辛克莱一般彷徨无助,有人在黑暗中看见一点儿光亮便想靠近,却在亦步亦趋间丧失了发光的能力;有人听见同样急促的呼吸便暗自庆幸,却在更严重的跌撞中越发沉沦。而这时,我们才发现,迷途提示的答案是去寻找自己。

正如黑塞所写:“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我们也应坚定地向内心与本我回溯,这是极幽微又极广远的一条道路。曾有人言“寸心如水”,可成江海,也可聚于一杯。我们要做的便是拿出十足的勇气与耐心,靠向那端放的“一杯”,从而倾听海上不息的涛声——

那正是人性最隐秘而广大的怀抱,能为你拂去迷途里荆棘的戳刺,让你看见自己发出的温和光芒,参悟人生的哲理。

寸心所伏之处,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待找到那个地方时,你便不会再迷失。因为你已尽有江海,是万千人之共鸣所汇聚的最终归宿。

名师点评

套用一句阅读题的回答:题目能够使人产生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你尽有江海”,所以才有寻找自己的底气和能力;“你尽有江海”,所以不会因盲从而迷失自我。文章并未试图“讲理”,从文学人物说起的“言情”眉目清晰、循循善诱,同样有说服读者的力量。

林天天有她的“辛克莱”,你有谁呢?去寻找自己吧!

(孟娜)

寻找自己

裴桐

如果斯特里马特迷路了,这个说着“然而我的目标是独一无二的,除我之外,任何人也难以到达”的人一定会寻找自己。

这并不是说完全不借助外力,一味地莽撞前行;也不是说在街角迷了路,不能查看地图或者询问当地人。恰恰相反,这些看似对外物的寻找,其实都是寻找自己的途径。

也就是说,寻找自己并非一个人寻找,而是在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期望后,能够通过自我判断找到出路。换言之,了解自己才能走出迷途。因此,斯特里马特说:“我感到我的任务是取得有关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本质,我在这里逗留和存在的目的。”然而,为什么说找到自己就能找到出路呢?

事实上,寻找自己代表了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态度。只有在积极思考态度的指引下,纷繁嘈杂的外界环境、膨胀爆炸的信息空间才能统一成富有规律的系统,使金克木所说的“世界的九连环”得以解开。

但是,上述的迷路不过是狭义的迷路,是有别于所谓正道的歧路。如何区别正道与歧路呢?一位大师曾说,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是以人间本无先验的目的和方向,而自身就是更大的迷雾,人行于此,很难不迷路。

于是,寻找自己在人生的迷途上有了更深的内涵。进一步说,既然人生的本质是一场迷途,那寻找自己便是它的全部意义。因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本质。布鲁诺这个徘徊在各教甚久的“异教徒”,试图寻求心灵所依靠的真理而扑向太阳。他在迷惘与争执中反复思量,最终与其说是相信日心说的“真理”,不如说是相信自己。由是,“自己”这个目标通过投射梦想的光明指引了人们,使无序的生命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和爱。反之,我们追寻的梦想亦是自己本身。

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不仅作为我们生命的引导,从而构成我们存在的维度,其亦形成了通向这个目标的途径。面对狭义的迷路,寻找自己既代表了思考之于人生之旅的意义,而这样的思考又反过来提供了寻找自己的方式。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学习摩西的犹太教哲学后又吸收了笛卡儿的二元论,他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而寻找的方式便是不断地思考。

若有一日你迷路了,记得寻找自己,在迷途中到达远方。

名师点评

“寻找自己在人生的迷途上有了更深的内涵。”第六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至关重要:上承“寻找自己代表了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态度”,下启六七两段对“更深的内涵”的探讨。上承是就事论事,在一般意义上说明“寻找自己”的意义;下启则推而广之,在哲学空间中阐述人通过“寻找自己”确立起来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后者是个大命题,作者对它的认识或许只触及了皮毛,但已足够赋予这篇文章结结实实的分量。

(孟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路人迷路人生
感恩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笨笨熊迷路了
骇图
人生中的某一天
责任有度:做学生的引路人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迷路别哭
第六章迷路的小小老师
独一无二的你
我来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