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管理研究

2017-09-26徐婧�オ�

山东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动态管理网络舆情新媒体

徐婧�オ�

摘要:

本文把握新媒体发展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管理的社会环境及信息技术特点,梳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的新情况。将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相交叉融合,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媒体发展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方向:动态管理,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出若干富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动态管理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围绕着在网络上传播的社会上或高校发生的事情,高校师生所持有的态度、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基于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和演变规律,研究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管理工作,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着力点,强化舆情危机快速反应能力,对加强新媒体理论探索,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体制机制,对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把握新媒体发展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关联性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复杂,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特殊历史阶段,使高校网络舆情趋于复杂,传播的便捷,和信息源的模糊带来了管控的阻力。根据教育部“高校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课题组调研所收集的100余所高校所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类,其诱发因素大致分为:社会发展相关的政治因素与高校自身发展的缺陷因素;大众传媒的诱发和误导;高校学生个人心理因素等。

从主体而言,高校舆情具有群体性,主体多为在同一环境下,生活社会经历相近、易产生共鸣、相近的价值取向,会营造“从众”的舆论氛围。[1]由于高校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情绪表达模式,热点事件在学生群体中触发后,往往其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第一时间被传至网络,并借助各种渠道迅速传播。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生态结构,一旦突發热点实践发生,就有可能会掀起网络舆情骤变和舆论的风潮。校园舆情的产生与传播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更有可能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因此,形成切合实际、合理科学的网络舆情动态管理引导机制提上日程。

二、新媒体发展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新情况

当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新媒体的运营矩阵,在传达高校舆情和讯息传达的及时性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如何利用新媒体大数据背景,化解校园舆情危机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首先对现状进行分析:

(一)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迅速。新闻不再需要经过繁琐复杂的流程后才能出现在传统媒体平台上。学生能随时随地发布和传播所见所闻,评论事件,新媒体呈几何指数增长。新媒体的平台方式多样:包括微信微博、QQ、贴吧、论坛、BBS等,多样的平台必定会导致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同学们获取舆情的信息在增多,途径也在拓宽。目前,新媒体互动便捷,让同学们感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他们可以及时表达看法,抒发己解,和受众的互动可谓是快捷方便。由于新媒体下信息海量,某一舆情只是在一时间成为关注焦点,新舆情的迅速传播会覆盖前一关注点,因此舆情事件的关注周期缩短,热点话题更迭迅速。在新媒体下的社交平台发表评论时,可以选择匿名,造成传播主体具有隐匿性的特征。这也导致谣言等不负责任言论的传播。

(二)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演化具有衍生性和动态性。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发散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不确定并经常转换。在实际的网络舆情演化中,不同事件有其各自发展特点,但是仍可以从众多实例中归纳出以下舆情演化的常见演变阶段:

前期蛰伏阶段:随着该时期各方面的外界刺激,舆情发酵,网民常通过发帖、跟帖表达观点和立场,由量变一步步演化为质变,使舆情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大大增加。

传播高潮阶段:此时前期各种刺激逐步积累下来的情绪被大量表达。越来越多事件相关信息被释放挖掘,舆情的关注度与参与量大幅度上

升。[2]这一阶段的舆情具有较多不可控因素。当到顶峰时,会形成占主导性的立场阵营。

淡化消减阶段:网络舆情经高峰期后,关注度逐渐下降,新的热点走进公众视野。若事件得到解决,那么舆情将平稳淡出网络平台;反之,则可能出现反复,甚至成为引发新舆情的导火索。但即使舆情未能圆满解决,一般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寂消退。

(三)高校网络舆情类别

按来源分,可分为原发性高校网络舆情和继发性高校网络舆情。前者在高校内部或在高校间传播,其产生主体是高校学生和老师,一般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时会迅速在各高校间产生共鸣。后者是指社会热点新闻在高校内的延伸,其产生主体来自社会外部,内容可涉及时事和对社会某事件的评论,这类舆情可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认知,增强公民意识,却也隐藏着巨大的公共危害。[3]

按内容分,可分为社会型高校网络舆情和校园型高校网络舆情。前者在内容上涉及社会上的新闻,包括政治、社会生活等,高校网络舆情在其中多扮演传播和评论的角色。后者在内容上多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和校园学习生活中引起共鸣的热点,关乎师生切身利益,网络舆情不仅扮演着传播的角色,有时可能会引发聚众请愿等公共危机。

三、新媒体发展下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管理的着力点

在传统媒体的弱化和自媒体兴起下,舆情的产生和扩散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校重视不足,观念陈旧,没有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在突发舆情的的应对处理上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在新媒体发展浪潮的冲击下,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需要第一时间占据主动定义权,把握好速度、尺度、温度,网络舆情动态管理机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帕累托改进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现在经常应用于社会科学中,是指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基于这一理论视角下,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新媒体发展下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管理模式,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实际,结合演化过程,绘制系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总体模型,直观地看到动态管理的着力点。依据模型,将从实度、效度、深度、精度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endprint

(一)实度: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平台

媒介与交往实践是青年学生感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方式,在青年学生认知世界、形成自我价值观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监测高校舆情有助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教育部门科学决策和维护校园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汇聚技术人才通过专门程序搭建监测平台,进行舆情话题的发现与追踪以及网络舆情的采集与提取,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对校园突发事件做好提早防范,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其次要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系统,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实行一人一号上网,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实名注册制度。还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总之,在大数据时代,要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计算,将监测的目标时间点提前到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尽可能把握传播全局,使舆情对高校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效度:建立舆情快速反应干预的队伍

新媒体最关键的是把控舆论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一支能快速捕捉舆论信息并针对舆情作出有效干预的队伍。一所高校,主体是学生,舆情是学生的关于热点事件的情感动向和语言表达,所以这支队伍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通过建立一支可靠的舆情干预队伍,关注新媒体运营的规范性和学生的舆论动态。一旦发现学生有超出预期的言论,并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可成为一种不可控的舆论态势,这支队伍在获取这一信息的第一时间就作出决策,采取可行的方式尽力扭转舆论或使舆论发酵的火焰逐渐熄灭。在舆论短时的可控期内,干预舆情的队伍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舆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每当有负面的舆论出现,学生在跟风发表言论的同时,也等待着舆情干预队伍的回应,相信学校能通过这支队伍的舆论引导处理好新媒体事件。在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的现今,建立一支可靠的舆情干预队伍势在必行。

(三)深度:提高高校舆情引导沟通的能力

校内新媒体在关注内外最新消息并且将相对客观的事实传达给师生的同时,应引导大家形成理智的判断,杜絕谣言。当本校面临不利于学校良好学风形成,良好学校形象树立的言论时,校内各媒体应第一时间发布客观事实,转移言论的锋头,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学校的不利影响。舆论引导和舆论沟通是相辅相成的,信息的最终传达和接受都不是第一手资料,都不同程度上打上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烙印,作为新媒体不应该以博取眼球为主要目的而哗众取宠,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信息的可视感来还原客观事实。校内的舆论平台活动信息,负责人的商榷,师生的参与度以及工作人员的反馈效率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校的各大平台的合理有效运用的重要因素。

(四)精度:优化高校舆情危机的公关机制

首先,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具体原因过程进行调查,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问题的主要源头,通过对舆情监测的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及时组织通稿,对外界发布声明表达态度。其次,及时做出整改措施,制定能让受众接受的处理方案不仅要对已发生事件进行严肃处理,还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正面回应,以诚恳来获取受众的原谅。最重要的是 重视意见领袖的讨论方向,借助他们来引导舆情的走向。吸纳培养高校新媒体实践人才,在重大舆情事件发生时能通过校园意见领袖发声,联动新媒体矩阵达到控制引导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为高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应基于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和演变规律,研究做好网络舆情动态管理工作,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着力点,强化舆情危机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引导方式,构建高校舆情传播的预警机制,化解舆情危机,构建更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旷晓霞,基于校园新媒体平台下舆情工作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2]马晓东、刘亮,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及管理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

[3]张桢,新媒体视阈下网路舆情的新特点与变化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

[4]徐婧,新媒体发展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9.

[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635035)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态管理网络舆情新媒体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工程监理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探讨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