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积极性的探究

2017-09-26陈羡

山东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参与提高积极性

陈羡

摘要: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新医改背景下,迫切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开展大学生课余人文素质活动,提高大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从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间相互借鉴学习;利用互联网加强宣传力度,增强黏性互动;利用互联网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契合大学生需求,提出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参与率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提高;大学生;参与;素质活动;积极性

“新医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新医改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总体思想,体现了对医学人文属性的高度认同。倡导医务工作者坚持公平公正、崇尚基层服务、具有前瞻意识和奉献精神、展现悲悯的人文情怀(胡广来,2011)。新医改对新时期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改背景下,迫切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课余人文素质活动重要性

课余人文素质活动,是给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一个舞台。大学生参与课外人文素质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到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增进身心健康。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作为拓展训练,潜移默化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行,从而影响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岳鹏霞,2009)。

因此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各类课余人文素质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充实校园文化同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参与现状主要原因调查研究

介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积极性并不高。据本研究调查的数据表明,28.89 %大学生除了班级强制安排的活动,基本不参加其余课余人文素质活动,58.52%大学生每个月参加1-2次课余活动;仅有12.59%大学生每个月参加课余活动达到三次及以上。从调查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大学生平均每个人每个月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参与次数较少,近九成大学生平均每月参与活动少于2次。

我们对影响其参加活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时间冲突和活动无趣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没有人一起参加及活动宣传不够的因素也有较多大学生选择。而大学生认为主观上的惰性、活动奖励的学分多少并不是影响自身参与活动的主要原因。60%的大学生由于医学生自身课业压力较大,课程安排较密集,经常课余活动或比赛与课程冲突,导致无法参加课余活动。59.2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学院举办的课余活动无趣单一,内容陈旧,形式大于内容,因而不愿意参加课余活动。49.63%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参加而选择放弃,在进一步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同学希望有同学陪伴参与活动,而选择无所谓和喜欢独自参加课余活动的同学只占不到20%。31.85%大学生将没有参加课余活动的原因归结为宣传不到位,很多活动都是过后才知晓。11.85%大学生由于缺少赛前培训,因而对陌生的活动产生恐惧,不敢尝试。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医学应当以专业技能为主,参加人文素质活动对自己成长帮助不大,因而参加课余活动热情降低。

随后,我们调查了活动的宣传效果对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影响,调查显示五分之四的同学希望在参加比赛或活动前了解一下活动详情,调查的学生中无人选择不想了解。83.33%同学是通过班级通知知晓活动、比赛的,分别有65.63%和51.04%是朋友圈或空间消息、公众号推送或者通过朋友告诉的,只有少数同学是通过活动展板知道。由此可见,班级通知这种点对点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信息,而空间、朋友圈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也有利于宣传信息传播与接收;但是会因为网络信息太多,或者上网频率不同导致错过活动信息;而活动展板及学校网站可能摆放位置等因素,使得宣传效果受限。调查如果比赛或者活动的照片中有拍到同学的照片,表明四分之三以上同学愿意上网页查看自己的照片,换句话说,及时上传活动照片,有利于增强课余活动的宣传效果和活动网站的用户黏性。

他们参加活动最关注的点分别是课余人文素质活动能否学到技能、能否交到朋友、物质奖品(获得学分)、是否有趣。大多数同学对目前学校办的课余活动表示比较满意,同时希望能有更多更加有趣,种类更多,形式更加多样的活动或比赛。大部分同学对目前自身课余时间运用情况表示一般满意。99.99%的同学表示如果活动有趣、内容充实,能对自身成长有意义,愿意重复参加相同类型的活动。部分同学还表示,若能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活动结合,会更加愿意参加。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同学愿意前往校外参加比赛,只要活动足够吸引他。

综上,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积极性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医学生课业繁重,课程与活动时间冲突,二是学校方面宣传不够到位,宣传效果亟待优化;三是举办活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赛前培训。因此,举办高质量活动,形成品牌,做好宣传工作,能有大大有利于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人文素质活动。

三、利用互联网提高参与积极性

目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有获取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很多潜在信息资源。现下,互联网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媒体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提高宣传效果(戴时昌,2015);互联网+和服务业、医疗业、交通业相结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淘宝等网络电商也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关注的同类产品进行点对点个性化投放,提高商品成交量,并使用定点投放技术形成客户黏性。

学者已经开始使用各种信息平台收集大数据进行研究,以获得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的预测,并逐漸显现效果(喻丰,2015)。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深入,据赵国栋等(2011)研究表明,国内80%以上的高校在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校的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学校还尝试将互联网和大数据运用于教学、思政教育、图书馆阅读推广、心理普查以及就业创业等方面,并获得良好收效。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借鉴前人的经验,尝试利用互联网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积极性。endprint

(一)利用互联网相互借鉴学习。高校组织要规范发展,要通过各自的精神、文化、规章制度为学生指引方向。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精益求精,将学生的利益最大化是学生组织的宗旨,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服务学生。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更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互联网上资源丰富,各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其他学校,尤其是国外知名高校举办的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学习其经验,激发灵感,借鉴内容形式,加以创新优化,推陈出新,有利于开拓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同时可以将本校优秀的活动,分享于网络上,既有利于校际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还有利于学校知名度提升。

(二)利用互联网加强宣传力度。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拥有自己的手机、电脑,刷微博、朋友圈也成了大学生日常不可缺少的活动。互联网以它独有的传播优势,逐渐成为宣传的主要阵地。开展活动前,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活动进行宣传造势,如进行有奖转发集赞等活动进行推广,可有效扩大活动宣传面,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参加活动;在活动现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赛况的网络直播,集聚人气,扩大活动影响面;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赛后学校应及时进行新闻报道,并将活动现场照片上传互联网,以增强课余活动的宣传效果和活动网站的用户黏性互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参与率。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站后台点击量和点击轨迹、参与情况,得出学生活动需求和兴趣点所在,一是有利于学校开展大学生活动;二是借助互联网构建平台,系统自动向推荐志同道合的同学形成圈子;三是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利用点对点个性化投放技术,将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活动推送给他,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参与率。

结语

在高校探究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积极性,对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高校应从认知上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互联网提高大学生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参与积极性。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间相互借鉴学习,提高活动质量办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手段;利用互联网加强宣传力度,增强黏性互动是补充;利用互联网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契合大学生需求,构建朋友圈,个性化投放,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参与率是高校促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尝试。

[参考文献]

[1]岳鹏霞.丰富课余文化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教育,2009,5:29-30

[2]胡广来.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12(6):460-462.

[3]戴时昌.浅淡传统媒体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宣传[J].媒介经营,2015,8:55-56.

[4]喻丰,彭凯平,郑先隽.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重构及特征[J].科学通报,2015,60(5-6):520—533.

[5]赵国栋,王婷婷,阎妍,等.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1—38.

該课题经费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人文素质活动积极性的探究》(编号:X2015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与提高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