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本科教材建设的坚守与创新

2017-09-25蔡颖蔚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本科教学双一流

蔡颖蔚

摘 要:教材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应当始终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面向新常态,坚持内涵提升,推动教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建立新机制,立体化建设优质教材。

关键词:教材建设;本科教学;“双一流”

当前,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这些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和层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作为高校实施教学的基本工具,既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教学方向、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为本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应将教材作为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抓紧抓实抓好。

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做支撑,“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率先、深入地开展教材建设,是其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而如何结合“双一流”建设任务,系统性地探索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的教材建设与改革,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坚守有创新。本文结合南京大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价值坚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

教材建设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国家意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类教材建设之中。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领衔编写,并经资深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审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但是,为更好地支撑课程教学主渠道的建设,发挥所有课堂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与“全课程育人”,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将“活的现实、活的理论”融入各类教材的建设中。

南京大学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过程中,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专门建设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立德树人专题,并推进配套教材建设。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配套编写了《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教材由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和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担任主编,饶宗颐和叶嘉莹两位大师担任顾问,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陆及香港地区知名高校的近三十位教授、学者共同编撰。同时,还开发了“原典导读系统”“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微课程”等学习平台。通识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偏好,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可以更加有效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此外,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中,也要注重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专业学习,推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在实践教学中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内涵坚守——推动教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教材建设水平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反映。面对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世界科技的新进展和人类文明的新成果,高校应当把教材的革新融到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中,与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創新创业教育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1]。

南京大学在深入推进“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配套推进教材的立项建设,明确了“选优”与“选新”的两条建设原则。具体来说,“选优”就是重点支持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学科、实验示范中心、教改项目单位开展教材建设;重点支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教学使用效果好的教材建设;重点支持使用面广、影响大的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创新实践类教材以及成套教材、系列教材的建设。“选新”就是重点建设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与现有教材相比有明显特色的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各类新型课程配套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材;数字化、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教材。

紧密围绕“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和 “三层次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正着力推进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前沿课以及平台课、行业课、嵌入式专业课的配套教材建设。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立项著名经济学家、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创新经济学》等教材。教材建设强调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内容上注重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注重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形式上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材的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三、机制创新——立体化建设优质教材

高质量的教材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

南京大学将教材建设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关键元素,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总体进程中推进教材建设与发展。

(1)依托优质课程建设带动优秀教材建设。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进程中,学校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优课课程建设行动计划”,通过“扬优”(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支重”(支持重点基础课程)、“扶新”(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去莠”(淘汰连续差评课程),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课程。包括:十门量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性精品课程,百门量级具有国内重要影响的精品教改新型课程和精品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千门量级体现南大先进教学水平的课程。计划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其中一个任务目标就是要完成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同时,鼓励优质课程主讲教师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及配套教材的探索,将纸本教材、电子辅助教材、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共同纳入学校重点教材建设体系。

(2)依托教学团队建设孵化教材编写团队。南京大学启动实施教学“传、帮、带”计划,让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传承育人精神与教学传统。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展教学研究,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并融入教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青年教师在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的带领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

(3)依托学业评价改革转变教材评价导向。通过推进教学方法与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和成果导向的理念,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突出学习成果的多样性与创造性。由此在教材内容的选择、知识体系的编排上更注重其“创新导向”和“探索导向”,引导教师突破传统“知识传授”导向的教材建设框架,大力建设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研究性学习兴趣的优秀教材。

优秀教材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内涵提升、拓展机制创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适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与前沿领域相协调的优质教材,是“双一流”高校开展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更是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 邵进.关于“十二五”期间精品教材培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84.

[2]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2.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本科教学双一流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