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实践

2017-09-25孙桓五张琤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科培养目标教学质量

孙桓五 张琤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覆盖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符合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要求。自2011年起,太原理工大学以专业认证理念来引领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方高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中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的工作,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等重要内容。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发展的地方重点建设大学,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与行业特色,工科专业群与行业和区域发展联系紧密、服务直接,学校2/3以上的专业和在校生属于工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学校本科生规模增大,造成优势资源相对不足;同时,一些专业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标准,工程教育理科化倾向较严重,对新兴工程教育的探索不够;而且,部分教师工程實践经验欠缺,专业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因此,探索和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建设模式,对于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保证专业特色以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建设

1.引入专业认证理念,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用来衡量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达到该专业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一种合格性评价体系,是保障工科毕业生达到专业基本培养要求的质量保障制度。我国自2006年开始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到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已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了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了16个工科专业类别,共计45个专业,目前正在向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专业扩展,因此,专业认证具有很高的专业覆盖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结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其通用标准中对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要求,覆盖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具有较明确的标准,可操作性强。因此,太原理工大学从2011年开始,确定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为基础,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按照“试点先行、树立标杆、全面推动”的原则稳步推进的专业建设模式。旨在以专业认证理念引领学校工科专业建设,推进学校工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提升全校师生对专业建设模式的认可度,以持续提高工科专业教育质量,体现专业优势与特色。

2.立足辐射带动,鼓励优势专业参加认证

为探索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效果,积累建设经验,我校从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中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工科专业作为认证试点。为了调动我校各工科专业参加专业认证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专业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对申报并获受理专业予以建设经费、认证经费支持,并在学院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专业认证指标项,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院予以激励。2012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首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通过认证。随着这些专业通过认证,全校师生对认证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相关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及学校领导,对认证的标准、模式及流程高度认可,均认为认证是专业持续改进,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推手,是保证毕业生基本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专业标准、课程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具有积极意义,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构建制度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几个试点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学校2015年起草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原则意见》,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拓展到全校46个工科专业中。要求各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科支撑和专业特色,参照《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对相应专业的基本要求、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标准等,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保证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能够达到认证标准的规定,并要求要强化实践和创新创业内容,使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全覆盖。同时,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科教协同育人计划”等培养模式对应的培养方案也提出了对应认证体系修订的要求,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接轨国际实质等效认证体系。

2016年出台的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对优势工科专业,逐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鼓励并支持50%以上的工程专业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学校制订专业优化调整方案,成立领导组,按照“战略优先、顶层设计、注重质量、依靠数据”的工作方针,制订专业认证、专业评估方案及标准,明确规定,将依据认证和评估结果,逐步调整和淘汰部分社会需求少、特色不突出、建设成效不明显、没有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

二、以成果为导向修订和优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等内容。

1.聚焦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的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确定的该专业建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工程专业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明确要求在太原理工大学2016版培养计划中要高度关注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学院和专业特色,作为地方高校,特别要根据区域和行业特色来校准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目标是否合理,是否达成,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毕业生自我感受是较为有效的反馈信息,因此,培养目标的制订要反映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要引入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

2.分解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

确定培养目标后,各个专业即可对培养目标的指标点进行合理分解,形成毕业要求。毕业要求须涵盖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发布的12条毕业要求,要按照认证要求进一步分解毕业要求的各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还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子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子指标点均需有对应的支撑课程,每门课程均要对毕业要求有贡献,要根据每一门课程对本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要求和课程支撑相关性矩阵。毕业要求和课程关联矩阵是评价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体系制订的依据。在进行达成评价时,课程的达成度要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更准确评价达成度,鼓励采用多种形式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如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评分表分析法等,明确要求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每届学生都可以在一个周期内得到评价的基本要求制订评价计划、样本抽样规则及持续评价的方法等。

3.建立成果导向,梳理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每个专业课程的排列组合,是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校要求各个专业在规划课程体系时要强调基于产出的目标导向,要根据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和梳理课程体系、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形成毕业要求和课程支撑矩阵,每个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涵盖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要求,以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每个课程环节必须针对学习成果要求,制订出明确的教学标准和大纲。各专业还应该根据课程体系明确提出对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的要求,教务处将根据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对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协调,整个过程都要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目标制订和课程设置上强调避免工科理科化、回归工程实践的理念,强调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国工程学科大学生一般在校学习四年,课程容量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时间,我校2016版培养计划大幅压缩课内学时学分,要求各专业制订培养计划时优化课程体系,凝练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强化通识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通识课程有助于帮助工科学生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导向,并着眼于批判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知识与信息整合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不确定性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选修8个学分的人文素质通识课程,通识课程由学校层面统一建设,学校通过开设校本课程、MOOC、在线视频等类型的素质类课程500余门,保证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均可以方便地完成相关学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和基本方法,为了在有限的课程容量内对毕业要求提供支撑,要求各专业凝练5~8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并为此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核心课程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三、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基于目标达成,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保证培养目标的达成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任务。一个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可分解、可操作、可控制的闭环管理流程。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院两级均建立了相应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质量监控队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的沟通及信息反馈渠道等,形成了由“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执行—质量监控检查—反馈与持续改进”四个部分构成的完整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学校修订完善了本科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太原理工大学专业质量标准》《太原理工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及评价指标,涉及理论课教学环节、实验课教学环节、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求,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依据。

2.基于问题发现,强化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发现正确反映教学状态和质量问题的有效信息,并及时反馈是实现持续改进的基础。在组织形式上,学校建立了由教务处、校院两级督导组、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处、学生信息员为主的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组织,形成了校外信息反馈、校内信息反馈和课内信息反馈机制。校外反馈主要根据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进行修订;校内反馈主要通过教务处、学院教科办、校院两级督导组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对各教学环节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进行修订;课内反馈主要由任课教师、学生信息员收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教学质量信息,动态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我校制订了周、月、学期、年度、不定期五个时间维度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每周召开教务系统例会,反馈分析一周的教学运行情况。每月定期由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动态反馈教学质量信息;每月定期召开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教学相关辅助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学校教学例会,对教学质量问题进行通报分析,将相关信息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各教学单位、职能处室及相关教师;每月定期召开督导信息反馈会,听取督导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问题,商定需要进一步跟进确认的问题;每月教务处定期发布学校《教学工作通报》《督导简报》,将发现的问题、反馈情况、处理情况等通报各学院、相关职能处室和全体校领导。每学期末教务处汇总本学期有关教学情况形成学期总结报告,召开由学校教学督导、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师代表等参加的教学工作会,总结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每年学校、学院要总结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并汇总形成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每年委托第三方,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并形成《太原理工大学本科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研报告》,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获取较为客观的相关数据和分析,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学校还会不定期进行教学资料专项检查、课堂教学检查、學校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等工作,并将发现的问题随时反馈给教务处及相关学院。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客观有效地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学校形成了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信息员动态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评价、学生期中期末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反馈信息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授课教师和教学监督部门可以动态了解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基于问题解决,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各单位、教师针对发现问题的改进工作,增强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措施。建立了基于问题改进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设立了年度本科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奖项,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改进情况纳入评比指标,促进教学单位、教学个人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了基于持续发展的奖励机制,对校内教学改革项目、慕课、教材、视频公开课建设等进行资助奖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改革与改进等予以资助,对应用后改进效果明显的予以奖励。建立了人才培养绩效导向的教学单位激励与约束机制,针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教学单位年度考核制度,将教学质量反馈及改进情况纳入评价指标项,并规定学科建设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专业建设,引导教学单位重视人才培养。针对教师也将教学奖励、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考核等纳入教师上岗和职称聘任条件,并明确规定有教学事故不能参评职称,没有参加教学研究不能参评职称,在岗位绩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建立了教师退出机制,对于教学质量不佳、改进不利的教师强制转岗。

参考文献:

[1] 陈平. 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

[2] 支希哲,罗向阳,张清江. 后《华盛顿协议》视域下的我国工科专业建设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5(5).

[3] 李志义. 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 中国大学教学,2016(11).

[4] 瞿振元. 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5] 潘懋元,陈春梅.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

[6] 王红军,樊晓雪.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思考和实践[J]. 高教学刊,2017(4).

[責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工科培养目标教学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