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毛泽东“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提出

2017-09-25曹峰

东方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

曹峰

摘要:“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根据当时形势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向北发展”就是全部控制热河及察哈两省,力争控制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打破长期以来解放区处于敌人四面包围的局面,保证解放战争立于不败之地。“向南防御”就是收缩南方阵地,集中兵力,一则避免可能被优势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二则阻止蒋军北迸,以保障我军向北发展。

关键词:延安时期;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

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提出的背景

1945年8月9日,根据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苏联红军150万人进入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迅速击败了横行一时的日本关东军。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22日,苏军占领东北全境。在苏军占领和撤出东北以后,国共两党都把控制东北作为战略决策的成败关键。

早在1945年5月中共七大作关于政治报告讨论的结论时,毛泽东就说明了争取东北的重大意义。他说:“东北四省极重要,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之下。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础。”他又向全党说明,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东北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的地位。首先,东北物产丰富,松辽平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地之一,大、小兴安嶺和长白山的森林面积广阔,覆盖面积超过内地的总和,各种矿藏储量丰富,很多都是全国之最。其次,如果夺取了东北,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就能够背靠苏联、朝鲜和蒙古,南面就可以和冀热辽、晋绥、晋察冀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变解放区长期被包围的状态,形成一个巩固的战略后方,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加速革命胜利的进程。再次,国民党的战略方针是“控制华北,抢占东北”,如果东北地区被国民党军队控制,华北解放区将处于南北夹击重重包围之中,于我十分不利。

而此时,对中共来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关东军迅速溃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蒋介石的精锐大军还滞留在大西南,美械装备的主力尚在缅甸,一时来不及去填补东北这块在苏军撤退后留下的真空地带。这就使人民军队挺进东北夺取东北这一战略要地成为可能。于是,就在庆祝战争胜利的欢呼声中,国共对东北的争夺就开始了。

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提出

苏联占领东北,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为中共军队抢先进入东北造成有利的契机。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中共决定利用这“千载一时之机”,派遣大批干部和军队先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和交通线。最先进入东北的,是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队。接着,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等,分别受命率部开赴东北。

1945年8月底,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文,电令林枫准备去东北,“去东北干部一千二百人一星期后由延安出发,交林枫率领北进。” 8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重庆谈判的问题时,毛泽东强调:“东北行政大员由国民党派,我们去干部,一定有文章可做。如果这些还不行,那末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

9月11日,已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来电,说:“胶东派一个排乘汽船到大连已返回,苏军在东北仅控制大城市及要道,乡村及小城市相当混乱。群众情绪极高,一个排在大连登陆,一经号召便有数百人参加工作。”据此情况,毛泽东电告山东抽调四个师共二万五千人至三万人,由肖华率领即日分散进入东北,并致电华北各地去东北干部即日集中启程。

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并且第二天就电告各大解放区。同时,毛泽东电令江南部队北上,指出:浙东、苏南、皖南三地部队须立即开始注意控制北上通路,保障北上安全,并准备将来适当时机渡江北上。

9月19日,刘少奇为中央起草了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明确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惜放弃南方根据地,将部队北移,以便集中10余万主力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同日,中共中央提出长江以南部队北撤计划,浙东、皖南部队及党政干部全部转移,以此作为多国民党的一个让步。决定由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六万部队、四千干部,迅速从海陆两路进军东北,限十一月底前到达。9月23日,中共中央命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三万五千人去东北。

9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争夺东北方针部署的指示》,指出:不应将主力部署在满洲门口抵住蒋介石,“我发展东北的部署,应将重点首先放在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有依托的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

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用了40多天。这首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数十日内,作为这一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刘少奇则适时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形势所出现的这一“千载一时之机”,能动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迅速争取东北的决策,高瞻远瞩,多谋善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并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制定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的部署与贯彻

正当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的同时,国民党军队欲强占东北的步伐也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8月31日,蒋介石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并公布划分东北三省为辽宁、辽北、安南、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九省和沈阳、长春两市,任命了九省主席和两市市长,同时要求苏联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把东北全境交给国民党政府,实行“行政接收”。endprint

9月3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万八千余人从日本冲绳岛开至塘沽登陆。10月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千四百余人,在冀东解放区的秦皇岛登陆,配合国民党军侵占了冀东解放区的北戴河、留守营、海阳镇、深河堡等港口和城镇,进驻天津、北平、唐山等地,为国民党进展华北、抢占东北建立战略基地。至9月,美军运送到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已达14万人。

与此同时,为了推迟国民党军进入华北、东北,争取全部占领热、察,中央军委部署各野战部队,自10月起,以控制平汉、平绥、津浦和同蒲4条铁路干线为中心,开始了坚决保卫解放区的自卫反击作战。在绥远战役中,晋察冀、晋绥解放区歼灭国民党军1.2万余人。在邯郸战役中,消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迫使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举行起义;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等放下武器。

10月19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东北发展方针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拒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23日,毛泽东又为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电,要求竭尽全力独占全东北,万一不成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

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11月2日,又决定组织北满分局,陈云为书记,林枫为副书记,任务为控制北满各地,组织军队,建立政权,发动民众,镇压反动,巩固东北之后方。

按照中苏条约,东北将交给国民党军队接收,自11月起,国民党军相继攻占山海关、营口、本溪,接收了长春、沈阳、哈尔滨3个大城市。十一月一日,美国军舰将国民党石觉部第十三军从上海全部运抵秦皇岛,后又从越南海运国民党赵公武部第五十二军至秦皇岛,两个军共七万人;十一月十六日,杜聿明在美军飞机的支援下,以优势兵力攻占山海关,随即沿北宁路蜂拥北进,从而正式打响了东北争夺战。

国民政府把“接收”东北当做战后最大的目标和最迫切的工作。针对国民党大量增兵东北,来势汹汹,中共独占东北已不可能,由此中共中央改变计划,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决定退出大城市,争取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创造巩固的根据地。

11月20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复林彪、彭真电:大城市让出后,应力求控制次要城市,站稳脚跟,准备和蒋军斗争。“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只要我们能争取广大乡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靠着人民,我们就能争取胜利”。24日,刘少奇电告东北局: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

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因此,建立鞏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并指出,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的内容,是发动人民进行清算汉奸的斗争,是减租和增加工资运动,是生产运动。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指示要求将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12月28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明确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基础。”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作长期艰苦的斗争,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 “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共把分散在江南的兵力转移北上并集中,保存了实力,避免了被国民党军队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在政治上配合了重庆谈判的斗争,击破了国民党散布的共产党“争地盘”、“不肯让步”的谣言,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贯彻这一战略方针,人民军队大军北移,争得了控制热河、察哈尔,进军东北的先机,从而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使解放区连成了一片,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的包围局面。解放区面积增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三千多万,解放区的城市,由抗战胜利后的89座发展到了509座。同时,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了迅速发展,至1946年初,中共在东北的部队已达30万人。这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毛泽东延安时期改造干部学风的思想及启示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延安时期社会保障工作述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
试论“自我虚化”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