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看塔

2017-09-23马宇龙

飞天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塔宝塔

马宇龙

塔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个神秘的建筑。少年时看《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扫塔辨奇冤》里金光寺有一黄金宝塔,唐僧沐浴后,执一新笤帚登上台阶扫塔,一直扫到十三层。那时不知,扫塔何故?后来长大,方才明白,见寺拜佛,见塔扫塔,是佛家的习俗,也是表达礼佛敬法的一种方式。《西游记》拍成电视剧,关于那一段用了很多的镜头来表现,还作了一首背景插曲,印象极为深刻:“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儿响声声。夜色昏暗灯儿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后来看《白蛇传》,白娘子为救许仙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被压在西湖雷峰塔下,让人心生无限爱怜。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人间林立的塔与佛教有关。塔来源于佛教盛行的印度,中国塔是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才出现在神州大地。难怪塔一直以神秘面目示人。塔是佛法的象征。

平凉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来西去的必经之地,除了石窟寺、造像、碑、寺庵外,最引人注目的佛教文化遗存就是古塔。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表,座座宝塔就像是一颗颗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在平凉山川大地,专家考证,全市共有古塔七十多座,有泾川县水泉寺回中府遗址上的两处北周塔塔基。有位于庄浪县陈家洞、华亭县西关皇甫村和泾川县水泉寺的三处唐塔遗存;还有分处静宁县古城乡和泾川县泾明乡的五处宋、元塔;此外,有明代塔两处,即平凉延恩寺塔和华亭西华乡盘龙寺塔。而其中,论观赏性和价值性而言,所谓平凉古塔建筑“双壁”最为夺目:一座在城东东湖畔,一座在城西的崆峒山。

早些年在县上工作生活,每次到市里一进城,都要经过平凉城区东大门三角城,在那里远远就能望见一座高高的宝塔。这座宝塔被当作平凉城的象征和进入平凉的显著标志,至于它建于什么时候,有什么背景和历史,则是在我迁居平凉、真正成为平凉市民之后。那年国庆节,我信步前往宝塔梁游玩。(之所以称之为宝塔梁,是因为它矗立在平凉城东马道门外之高梁上,故而高耸入云,数十里外尽可见。)整饬一新的宝塔梁空地上,一座仿木楼阁式宝塔拔地而起,甚是雄伟。看介绍,它建于明代,因有延恩寺故称延恩寺塔,追其来历,应该追溯到明代韩王领封于平凉时。当时历任韩王及王妃好事佛崇道,在平凉府城周围建寺造塔,延恩寺及其塔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十月,平凉市政府对其加固维修之后,立有《延恩寺塔碑记》,记录了明嘉靖年间从公元1535年动工,到1546年建成,整整建了十一年。这让我惊叹不已,难怪四百多年过去,它依然坚挺于世。用笃定的佛心来做事,事必成,业必久,文明必传世。走近宝塔,但见砖雕斗拱,云头花卉,琉璃瓦件,风铃作响。我能想象筹划设计者与建造者是怀着怎样一颗心来添石加砖,化腐朽为神奇。如今细看,很多的用心沉积了,很多的工夫沉潜了,那功力里的守护是可以穿透时间的。平凉的大文人、明代的赵时春写有《东塔寺记》和《塔记》,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修建延恩寺宝塔的情形。在《塔记》一文中我看到这样的字眼:“盖推广先昭王与今嗣王之令德,而欲播诸人人者也”“彼以杀为戒”“彼以贪为戒”“彼以嗔为戒”“则凡被夫教育者,必能恪守宝训,淡泊无为,静以养心,简以御事,怡神于虚明清淑之域,以享大雅乐善之休,兹塔将与有光,时存将阴受其惠焉。”原来建塔的深意旨在教化人们“戒杀”“戒贪”“戒嗔”并“淡泊无为,静以养心”。于是,我再望宝塔,警戒与内敛之心油然而生。

我去时木梯门封闭,不得上,不然可延木梯盘旋而上至顶层,望平凉城市风光。其实,修宝塔除了教化万物,却还有一段浪漫的故事深筑其中。这就是塔中的故事,故事中的塔,还是这位大文人赵时春,他在《平凉府志》中记载,现在所谓的“延恩寺宝塔”起初称为“东塔”,是当时笃信佛教的“韩国温太妃”即韩昭王朱旭櫏的夫人温氏,爱怀已故的韩昭王,为其祈福而建。我仿佛看见一位贵妇人在此抚琴,一张古色的琴横在案上,香炉里的檀香似有似无,袅袅娜娜地飘向天空,她眉峰微蹙,眼底眉尖笼着淡淡轻愁,使她的美丽看起来高贵而迷离,像一枝开于十丈红尘之外的孤绝百合。一曲终了,深深的落寞和茫然弥漫周身,她一定是在感叹人世飘零,美好易逝,一定是在怀念曾经耳鬓厮磨的枕边人韩昭王。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她要建一座塔为丈夫的亡灵祈福。十年时光在守望与怀念里过去,塔终于横空出世。原来这高高耸立的宝塔,还承载着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与思念。有人说,女人为爱而生,男人为江山而生。温氏与韩昭王,恰好印证了这一说法,我们无从知道他们两人的恩爱缠绵与雨露承欢,但是温夫人的爱情却凝固成一座爱之塔永存于天地间,比起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这让我们对于爱情有了更多的希望和坚守。尽管在后来的战乱、地震中,宝塔多有震裂,但其能在挺立四百多年后雄姿依然,必然是爱与信仰支撑的缘故吧。

怀揣着对温氏与韩昭王的无尽想象,离开东塔,西行崆峒去看平凉古塔“双璧”的另一“璧”:凌空塔。凌空塔位于西来第一山崆峒山的塔院中心,关于它的建造年代,说法不一,一说是明代万历十四年,一说很可能建于宋仁宗即帝位之初,也就是天圣七年之前。两者各据一词,互不相让。我不关心它姓赵还是属朱,知道它是座古佛塔就行了。走上塔院,一眼就可以看到,造型為七级八角空心楼阁式,有南向拱门,门上一边的层檐有浮雕三层斗拱,角吊垂于檐下,于风中作摆。塔角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及浮雕。更为奇异的是,在塔顶上有几株小松树,穿透百年历史风云,扎根于古老的岁月深处,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与东塔不同的是,塔内有八十八尊佛像,蔚为壮观。东城明宝塔已看不出佛祖的影子,而崆峒凌空塔依然佛光普照,护佑苍生。独立塔前,我仿佛头顶着一只灯盏,脑海里的俗尘纷纷化作青烟,从宋或者明走来的古塔,数百年一直都在向天空攀援和祈祷,多少日子的风尘与白雪,写就了对光明祥和的炽热诵词。恍惚间,我看见,凌空刺入天幕的古塔,带动整个天空在旋转,崆峒以及我心中的历史一时间都动了起来,向“无穷”与“大我”飞去……清代静宁进士王源翰曾作《平凉竹枝词》曰:“东关浮屠起七层,禅房罗列夜传灯。韩藩好佛人多化,处处经声处处僧。”可见平凉这丝绸必经之古道上佛教之繁荣由来已久。2015年八月,出土于泾川大云寺的十四颗佛祖舍利中有四颗回归故土。为此,平凉举行了盛大的迎归仪式,沿途善男信女夹道叩拜,虔诚膜拜,让我惊叹不已。为了这些舍利的回归,泾川人于隋代大云寺原址,修建起一座大云寺塔,像平凉的明宝塔一样,穿云透雾,成为泾川的象征。其后,去庄浪县下乡,又在通化乡陈堡村陈家洞看到了一残破砖塔,其六角体现出明显唐塔风格,清乾隆年所立的《重修龙眼山碑序》载文佐证:“吾郡有龙眼山……石佛出现,老幼惊奇,迨至唐时,蛟龙腾天……”看着那伸向苍穹的残破手臂,我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听到了岁月沧桑的一声叹息。

无论庄浪唐塔,还是崆峒宋塔,抑或平凉东城明塔和泾川现代仿造塔,都不过是岁月留在人间的一株大树而已,就算承担不了普渡佛法的大任,也不枉初心留下一幅美丽的姿态供世人观赏。看过平凉大大小小、新新旧旧、形形色色的宝塔,我必仰头而视,它们高且直,历久弥坚,森森然插入天空。揽一片霞,摘几颗星,明光点点,遥不可测。宝塔深潜于笃定里,有的是岁月看不见的力量与魔法,努力的向上,沉静的望远与坚持的深入,是自在的也是洒脱和超然的,如佛,有着非同寻常的尊严。走遍平凉,步步看塔,塔总是与故乡与文明有关,在记忆的刻度里,它总是据守在那里,是家乡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文明的印记。它只在时空深处拓展,只在我们心里负重、静候和守望,从不言语,只有禅意,只有向内的安宁。

一直以为,古老的神秘的,也便是美好的。看过那么多的塔,总能想起唐僧扫塔时唱的歌:“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儿响声声。夜色昏暗灯儿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换来晴空月儿明,无论时代发展成怎样,这人类最初的愿望一脉相承,从不改变,尽管我看塔不扫塔,进寺不拜佛,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只要向善、本真,就必算入禅。善意的执念,不可一世的专注,无论来与去,放下与拿起,记忆都守在那永恒里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塔宝塔
一颗星(民间童谣)
西湖
古塔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单宝塔诗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宝塔加高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他找到了第一个甲型流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