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家族饮食史

2017-09-21沈伟东

出版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张家钢丝乡土

沈伟东

《味觉记忆:张家川乡土美食笔记》是作家铁志光新出版的一本美食随笔。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甘肃张家川丰富的乡土美食,还能看到一个家族的身影。

在这个家族里,奶奶被晚辈孝敬有加。书里写到奶奶的地方不少,而在具体描写中作者用笔不多,却亦能传神写照,其中不乏诙谐的笔墨,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老祖母开明豁达,有“老顽童”的性格,她胃口甚好,期待美食,享受美食,也享受子孙的孝敬。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的时期,一大家子人先敬着祖母吃饱吃好,祖母的炕头藏着家里最好的粮食。

母亲是乡土美食家。她用原始简单的食材做出家庭美食。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她带领孩子探索出具有创造性的独特饮食,让略显清寒局促的家庭生活有了温暖而丰厚的滋味。在这一过程中,母亲勤劳节俭、豁达隐忍的性格在作者的文字里得到展现。而母亲带着孩子们为饮食劳作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家风和家教就在继承家族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在《麦索》《甜醅》等文章里,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母亲带领几个孩子做饭的场景。这样的家庭劳作,一起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过程,是乡间日常生活,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基本的民间乡土文化。

从《味觉记忆》里,读者可以感受到母爱和父爱,也可以看到这种家族親情之爱的延续。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作者“父亲”在土地上勤劳耕耘,为集体为家庭担当的形象却非常鲜明。书中还写了社群交往中的阿訇、同学、公社的回汉社员、换钢丝面的人……有的人物着墨多一些,有的乡间人物仅数笔勾勒,却也形象生动。

书里写到麻崖村、红堡、清水峡等地,记录了张家川地方的民俗风情。写到张家川乡土饮食习惯,写到回族节庆尔德节、古尔邦节的饮食特色。食物与民族习俗的关系,也从作者的描写中得到体现。比如油香,从准备到制作过程,都有禁忌。而张家川烩菜的制作,则更显出世俗生活的乐趣,作者的描写可谓活色生香,字里行间,弥漫着烩菜的蓬勃香味。

作者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相关物种的描写,写出了生动有趣的张家川地方风情。书中写麻子苗出齐到结籽的过程,为了防止鸡刨鸟雀啄,“男孩子拿一个弹弓时刻准备战斗,女孩子手握一根抡起来很响的鞭子,眼睛紧盯着鸡群可能出现的地方”。这乡村农家儿女保卫丰收果实的场景可以入民俗风情画。

《味觉记忆》里,作者还描写到与制作食物有关的炊具等器物,锅鲰、钢精锅、铁马勺、铜锅、饸饹床子……这些炊具经年累月的使用,被时光磨砺,有的闪出润泽的亮光,有的已经消磨掉,不知流落何方,留给我们记忆的这些器物留着岁月的痕迹,亦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的载体。读这些文字,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铁志光的文笔生动鲜活,继承了传统汉语的简约、精确,又有乡土式的机智诙谐。值得回味的是作者在写作中善于使用动词,他描写“钢丝面”:“开水里焯过的钢丝面,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硬是咽到肚子里,仍能感觉胸中剑拔弩张。”“前些日子回老家,在集市上见到了钢丝面,金黄金黄的,一下子就扑入了我的眼帘,仿佛相隔几十年突然见面的亲人,竟无语凝噎。” “剑拔弩张”、“扑”,几个动词,状物摹景,读来如在眼前。

不同于一般的饮食文化类图书,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每种食物的食材、制作方法之外,写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物质条件对人的饮食的影响,食物给人的感官感受,人对食物的认识和观念,人对家乡食物的特殊感情,食物中蕴涵的生活智慧。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饮食的活色生香里有丰富的家族人文记忆和民间生存智慧。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饮食笔记,更是一部文学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兼具的散文随笔集。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家钢丝乡土
说话算话的我
一种低压钢丝编织蒸汽橡胶软管
张家塬村村歌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一种十七股子午胎钢丝帘线
乡土中国
张家贵 藏石欣赏
芬芳乡土行
一种对废旧轮胎中钢丝与橡胶进行分离和回收的装置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