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悟道”

2017-09-19蒲仲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致橡树柳永领悟

蒲仲恒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就其传道而言,教师的“传”固然重要,但我觉得给学生晤道的充分机会比教师的传道更为重要。因此,教师所传之道最不可缺少的“道”应该是,教会学生悟道的“道”,即教给学生领悟思考的习惯。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听说读写的根还在“悟”。

一、以读促悟。在优美的韵律中感受文字之美

古时的私塾先生很看重诵读,在熟背文章后才调动学生质疑,这样学生的所想所感定然是大彻大悟的结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学生未必读过课文,老师便痛快地讲,学生只能模棱两可痛苦地听。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倒退。

一篇好作品必然是声韵和谐,韻味十足的,激发学生边读边想,美感自来。比如荀子的《劝学》,作者善用对偶、排句,有时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连用几个譬喻,字句整齐,自然成对,读来颇具美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如此这般美感,不深读、不细读、不用心读、不反复读,岂能感知!当我们看到学生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诵读情景时,这才是教学的深层境界吧。

为了悟道,禅师们往往历尽艰辛,他们甚至还要经过一番痛苦考验,才能在那“山穷水尽”之际,见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唯有在一遍遍深情的诵读中,学生才能对其情其理有所感悟的。读,永远是教学的根,根不固,何望枝繁叶茂。

二、以说促悟。在口头表达中提升感悟的深度

现在有太多的语文课堂,出现这样的局面:老师口若悬河,而学生哨无声息。老师是演讲者,唯恐讲得不够,语重心长,学生是忠实的听众,貌似神情专注,实则恹恹欲睡。语言学科,怎么能不让学生学会说话呢?

要启发学生说,教师首先要问得巧。教师要想办法激起学生说的欲望,找个巧妙的突破口,展开师生对话,深度解读文本。比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我让学生提前收集关于柳永的资料,梳理柳永的形象,其次,让学生做回导演设问: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把词作当中的情境拍摄出来?拍摄那些镜头?再次,你拍摄的哪个画面是最打动你自己的?最后,回想自己的一次离别体验,用优美的语言再现那个画面。这样的设计,是将传统的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拓展训练等内容,用了一种更为新巧的形式展现出来,而这样的设问,会更加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将学生的体验和作者的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词作的情感。再比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着力于一点,让学生揣摩之后任选一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风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把情景描绘出来,学生一番酝酿后,自然能自由地进行描述。

三、以写促悟,在深度思考或简约记叙中养成感悟的好习惯

目前高考作文六十分,没有哪门学科哪道题目再比作文有分量,而作文的能力,也别指望着一堂作文课,一学期八篇作文便有所突破;作文的根本,也在于思想感悟的积累提升。写的能力要培养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平时要将语言表达贯穿于课堂,以短小精悍的速写,练思维的能力、文句的凝练。比如学完《致橡树》,我让学生“重温《致橡树》牢树爱情观”说一句话,谈谈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目前各类配套的练习册,都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训练类题目,其余可以忍痛割爱,而这类题目切不可放过。相信坚持不断的小练笔,提升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的能力,更是思想认识的提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悟,就有所得;坚持悟,就有提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反复阅读,深入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相信学生在一回回动口、动手、动心的积极参与中,在思想交流的碰撞下,一定会加深领悟,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致橡树柳永领悟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多么痛的领悟
致橡树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柳永的词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