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本课堂插上信息化翅膀

2017-09-18张一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课堂

【摘 要】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课堂。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阐释了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信息化教学的环境、资源、策略、模式、评价、师生等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课堂;信息化教学;理念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9-0013-04

【作者简介】张一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媒体资源日新月异,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教师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冲击,急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开展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体系。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学内涵的更新,是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信息化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征。工具性指信息化教学是应用技术来促进教学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人文性是指信息化教学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重新思考教学的本源。2017年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合作举办的“杏坛杯”展评主题是“人在课中央”,正是以人文观点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理解教师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走出“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人灌变电灌”等误区,加强信息化教学的个性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人文性等。

信息化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種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了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二、活用信息化教学的理论

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会涉及传播学、心理学、多媒体理论等多种理论与理念。传播学中比较著名的有:指出了“五个传播要素”的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提出了线性的“5W传播模式”的拉斯韦尔模式,强调了“编码和译码”并“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的香农-韦弗模式,提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的双重行为”的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涉及“噪音和干扰”的德弗勒互动传播模式,综合各种学科知识来解释“传播过程中各个不同要素”的贝罗模式等。

心理学中经常用的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主动学习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情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身体以及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认知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学习和行动的基础的情境认知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指出智力是多种能力的共同表现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另外,还有提出了双通道假设、有限容量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过程的活动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双重编码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发现学习、分布式学习、先行组织者、角色扮演、虚拟教学、翻转课堂等等教学理念与策略。

用这些理论和理念来指导教学,并灵活和恰当地运用其法则与策略,则可使信息化教学准确高效。

三、营造信息化教学的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要素存在于其中,并能影响受教育者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广义主要指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等;狭义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施、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心理环境等。

信息化教学环境则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为教与学服务的教学场所。该场所可以是物理的学习空间,如多媒体网络教室、数字图书馆、录播教室、智慧教室、创客空间等;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如网络课程、虚拟课堂、移动APP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仿真、增强现实、可穿戴技术、全息投影等各种技术来创设和营造,使备课、授课、学习、活动、评价等与教学流程相关的各个环节全部信息化。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

信息化教学环境为现代化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与技术支撑,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开展教学,要求教师的技术与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技术与方法,广泛涉猎专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具有所授课程特点的创新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四、开发信息化教学的资源endprint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和学活动的学习材料、学习工具和交流工具等资源,是经过信息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创作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能够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教学材料。简言之,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一般包括:

(1)信息资源:是指以各种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服务于教与学的所有知识、资料、情报和消息等。例如网页、电子文档、图片、视音频以及动画等。

(2)工具资源:是指服务于教与学的各种数字化软件工具,包括教学软件、认知工具、效能工具以及交互工具等。

(3)环境资源:是指支持教与学活动的信息化物理空间,也就是各种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以及网络虚拟空间。

(4)人力资源: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联系到的、参与教与学活动的教师、教辅人员、教学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以及学习者等。

信息资源从形态上还可以细分为元素类资源、单元类资源、课程类资源、资源库四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要做到充分和恰当,不能为了用资源而用资源。要注意目的性、方向性、科学性、灵活性和预见性,要能围绕教学目标支持整个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选择较为可靠的、具有权威性的资源,要对资源进行适当的加工与处理,使之符合课程与课堂要求。

五、善用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从微观上解决“如何教”,它从引入教学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信息化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及促进学生学习,在信息技术的理念与技术支持下,针对特定教学环节中具体问题解决而采用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并能随着教学情境与学习需要的变化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改善教学策略在优化教学呈现、促进学生参与、提升学习效果、全面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的实践价值与功能定位。

教学策略主要有情境创设—激发动机,明确意图—呈现内容,提供指导—促进加工,交互设计—引导参与,复习总结—促进反思等。教学策略既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又受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限定。一般性教学策略有:教材呈现策略、课堂管理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等。特殊性教学策略有问题类型或事件类型的教学策略等。

根据方法的不同,常见策略有讲授演播法、探究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微型教学法、模拟训练法等;根据内容顺序的不同有直线式、分支式等;根据信息化教学情境中的教学任务或学习类型的不同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形成的有支架式、抛錨式、随机进入式等。

信息化教学中没有万能的教学策略,更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一定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六、凝练信息化教学的模式

模式是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方式。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模式才能突破传统定式,形成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流程的高效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合适的信息环境为支撑,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合理的教学结构为框架,以多元的教学评价为标准。随着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新资源的持续应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基于网络探究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MOOC教学模式等等。

在实际教学使用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师自身特点、教学条件、课程特点等来选择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对教学的需要越来越具体化和个别化。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革新,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形成独特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

七、创新信息化教学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评价是以信息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一系列的评价技术或手段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评量和价值判断的活动。信息化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它以学生为中心并服务于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向评价的主体与积极的参与者转变。信息化教学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信息化教学评价除了常规评价常用的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主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以外,还常用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工具量规、电子档案、学习契约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对教学活动加以评价,为信息化教学的优化提供决策;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所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解释与分析,以此来评估学生的成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利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可以多要素、多层面、多形式、多范围地对实验教学活动及其实验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还可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分析法、加权平均法、第三方评价等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评价。

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时,要先确定评价的主体与对象,再确定评价的方法,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再具体开展评价。评价时要提前制定教学评价的标准,尽量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立观察点和指标,做到真正过程性和多元化。endprint

八、关注信息化教学的师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课堂中的人——教师与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1)新师生发展观强调教师由教授者变为引导者、指导者及帮助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转变。(2)新教学观是将“一对多教学”变为通过计算机、微课等媒体资源实现“一对一”,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新资源观是要将教师教学的资源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新技术,更应该在信息化教学策略或方法上有所突破。教师要转变权威、转变功能、转变关系、转变使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能结构、完善人格品质、恪守终身学习、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专业水平。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与其他专家、同行、学习者之间开展合作交流,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分析、处理来掌握新知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要有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要有在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发现的学习能力,要有会利用学习软件和学习平台整理信息、架构新知的能力,要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和进行协作交流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极其痛苦的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更好地适应时代和教学的需要,开展精彩的教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6-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周文瑾.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5(20).

[3]张一春.Web2.0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理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1).

[4]李淑英,杨朝政.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8(09).

[5]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

[6]张一春.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餐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