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解乡愁 古镇有乾坤—关于上海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2017-09-18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镇文化

张 磊

何以解乡愁 古镇有乾坤—关于上海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张 磊

古镇的更新,是产业的更新;古镇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古镇的发展,是与居民共同发展。古镇要呈现给大众的应该是一份记得住的乡愁,而活着的古镇才能感受乡愁。上海需要找到更能激发古镇内生动力、为古镇发展带来活力的功能,要树立有机更新的理念,使政府、居民、企业和游客实现共赢。

看炊烟袅袅升起,闻顽童三两嬉戏……这带着浓浓乡愁的古镇风光,是人之向往的美景。 近年来,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成为旅游热点,人们似乎在这里找到了家园的概念。而古镇更新这个话题,这两年在上海各区县也非常火。上海古镇与江南及其他地区古镇一样,由于受自然灾害、战争破坏、风雨侵蚀和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保存完好的古镇已经相当有限。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古镇的保护与更新模式

上海古镇整体的发展并不早,长三角一系列水乡古镇成熟之后,上海的古镇才逐渐起步。目前,江南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已有多种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周庄模式、南浔模式、乌镇模式等。

周庄模式是依赖当地政府,采取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不大量迁徙当地居民,维护一部分古民风的生存模式。但是由于古镇沿街民居几乎全部变身为商铺,全民皆商,使古镇古朴的氛围受到影响,过度的商业气息使得很多游客将其抛弃。商铺林立,兜售着已经变了味的水乡特产——整条街挂着相同的招牌在卖万三蹄膀,彻底成为景点化、商业化、公园化的旅游项目。

南浔模式是当地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开发公司,对南浔精心整改,投入市场。开发公司对古镇风貌进行了相当力度的修复,修整沿河建筑及能反映古镇风貌的区域,来保护古镇历史空间形态,整治周边环境。但与其他的江南古镇相比,在景观上存在较强的替代性。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居民,使得整体的人文环境没有受到影响。

乌镇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公司为主体的模式,采取了先规划后发展的方式,采用“迁、拆、修、补、饰”的做法打造博物馆式的古镇。为了保护古镇整体风貌,乌镇采取全部清空、整体开发的方式,从开发伊始就禁止居民经商,收回了店铺产权。原先居住在古镇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往他处,也不允许居民在沿街的房屋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做法损害了居民利益,使得乌镇少了江南古镇的生活气息。

上海古镇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

上海至今保存仍较完整的古镇,除朱家角外,还有青浦的金泽镇、练塘镇、白鹤镇、重固镇,闵行的七宝镇,嘉定的南翔镇,浦东的新场镇,松江的泗泾镇,金山的枫泾镇等。这些古镇都有完整的古街形式,有寺庙、桥梁、民居、店铺、茶楼、酒肆、园林等历史文化遗存。

在古镇更新方面,枫泾镇早在几年前就喊出“特色镇”口号,科创小镇建设正如火如荼,逐渐让千年古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青浦古镇更新的着眼点是区域均衡发展,将把朱家角镇、金泽镇、练塘镇联动开发。新场镇则开始了“藤・叶・瓜”的形态打造,道路河流经过整治,恢复了原有风貌,各种业态散点分布,一条街上相邻的几户人家,有的开店,有的仍是原住民居住,同时为未来开发保留的一些较大空间。

不过,上海古镇更新任务还是十分急迫的。旅游资源同质化、空间承载超负荷、商业化发展失控、周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镇生活景观消逝等问题,让古镇发展步入十字街头的踯躅。

1.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规划缺少科学意识

上海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上存在着东西部失衡的问题,西强而东弱。西部除了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朱家角外,七宝镇、南翔镇、练塘镇等古镇基础较好,吸引不少游人。东部虽然也有较为繁荣的市镇,如新场镇、周浦镇等。但相比较而言,上海东部地区在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却显得沉寂,未能形成上海整体互动和联动效应。

大多数古镇坐落在公路两旁,宽阔的公路有的将古镇分成两半。比如练塘镇,老朱枫公路将练塘镇老街一分为二,与古镇老街形成十字形,原有古镇格局发生变化,有不协调感。又如金泽镇,外有沪青平公路与古街平行,内有商业街金溪路与古街成十字形,古镇由里向外扩大,给古镇风貌的保护带来很多困难。造桥修路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生态环境和古镇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形成尖锐矛盾。

在追求利益心理的驱动下,在古镇开发中出现许多对古镇大刀阔斧的改造和新建。一些古镇缺乏整体规划,开发商觉得一百米的老街不够抓住游客,硬是增长了老街,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竖了起来,眼见古建筑适应不了商业化的进驻,就又拆了依样画葫芦重建。这种把古镇推倒再建的开发方式是一种建设性的破坏,比起自然、历史下的风化和侵蚀来得更彻底,而且无法挽回。

2.保护与开发方法单一化,建筑保护有欠缺

古镇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古镇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古镇更新应该因地制宜,还其本来面貌,不可失去历史真实,更不可将古镇风格定格于某一个历史时期上,变成千镇一面。在上海古镇修复中,曾出现一种倾向,都以明清老街为样板,结果削弱或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七宝老街上的建筑基本上是民初时建造的,修复时本应力求保留其民初风格,但在老街修复的一期工程中,却一味追求明清风格,致使古镇历史岁月严重失实。可见,在对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陈旧的观念、落后的认识和错误的定位是古镇保护的大敌。严格说,上海的古镇都不古,并不是修旧如旧就有原来的特色,仿古的东西复制后反而更难看,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

传统民居是上海古镇景观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古镇价值的体现。然而由于大部分传统民居个体并非建筑精品,其保护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当地居民缺乏维护传统民居的经费,导致民居面临着建筑结构和材料上的老化和破损,建筑内部的许多特色构件已残缺不全,惨不忍睹。还有些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民宅虽然有幸留存下来,往往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干脆推倒重建为小洋楼,破坏了古镇的原始风貌。有的老宅主人以很廉价的价格租赁给外来人员,有的宅子卖了之后没人管理,成为附近居民的垃圾场甚至茅厕。还有一些原住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古民居中随便搭建厕所等附属用房,造成了对古镇空间环境的破坏,对老房子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3.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配套设施不完善

生态文化是古镇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不少古镇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建筑杂乱,河水浑浊,绿化覆盖率低,居民和管理者环境意识差,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古镇最富特色的水环境,本应水清鱼跃,碧波荡漾,可是实际上污染十分严重,河流有的变绿变臭,有的漂浮着许多垃圾。有的古镇保留有一座座优美的拱桥,但桥下面是黑绿色的河水,这种生态环境还有何美感可言?自然资源是商业化推进中的重要基础,保护好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好具有潜力的开发资源,没有了自然环境这一依托,再具魅力的建筑或是传统文化都会黯然失色。

污染严重的河道

随着古镇游客的日渐增多,对古镇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有的古镇基础设施薄弱,小路坑坑洼洼;有的旅游配套不完善,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小旅馆感觉很久没更换床单,公厕也非常难找;有的设施老旧,维护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措施,有很大的火灾隐患。有的古镇发生过火灾,不仅危及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古建筑造成损害。

4.同质化竞争损害整体利益,过度商业化成致命伤

江南古镇主打“小桥、流水、人家”,各个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居住、宗教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上海古镇旅游也几乎都是走一条或几条老街,看几所大宅、花园,坐片刻小船,吃一餐水乡饭,所买的特色纪念品也无非是松糕、蹄膀、酱菜、扎肉、臭豆腐、米酒等。

一些古镇随处可见店铺、广告、招揽生意的人,街道成了卖场,显得拥挤而浮躁。从街道、建筑、到街边的店铺商品,大同小异,样样有,样样没特色,游客很快便觉索然无味。商贩兜售着各地特产,有西藏绿松石、俄罗斯套娃、缅甸玉器等等,天南海北什么都有。如果一个古镇绝大多数空间都用来向游客卖东西,那就是过度商业化了;如果把古镇街道当成了大卖场,就属于过度开发了。店铺泛滥不仅破坏古镇风貌,恶性竞争也使旅游环境日益恶化。不少居民开店后又租给外地人经营,“小桥流水”依旧,而“人家”不在,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水乡意境渐失。

千人一面的古镇样貌,千篇一律的运作模式,让古镇旅游成为一次性消费。旅游主题重复,旅游内容雷同,古镇趋向同质化竞争,缺乏亮点与特色。相似的旅游产品,容易引起游客的体验怠倦,古镇同质化竞争导致整体利益受损。

5.原住民外迁使得人文环境变质,传统生活方式消失

古镇人口结构总的来说,呈现本地人口大量转入新区,外来暂居人口进驻古镇的状况。古镇传统民居难以灵活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古镇生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导致原住民流失和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突出。原住民对古镇更新所采取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古镇保护和开发的成效。如今,越来越多留在老屋中的房主乐得将沿街或底层房屋出租给外地人开店,赚取租金。大多数沿街住宅改造为店面,白天熙来攘往的街河,到了夜晚灯火寥寥。而外来人口的暂居虽然给古镇带来了人气,但是社会网络的脆弱和不稳定也给古镇的更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镇需要保护的内容,不仅有物质的、实体的,还有非物质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个古镇,如果没有老人家在晒太阳,石桥边没有人打水淘米洗衣,会觉得走进的不是古镇,而是一个仿真的博物馆、一个主题公园。物质的保护容易,传统生活的保护不易。现在尚有老人留恋传统生活方式,不愿意离开古镇,这本身就构成了古镇最鲜活的一景。这些老人过世之后,传统生活没有了,古镇的文化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上海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1.挖掘文化底蕴,要凸显本地特色

上海古镇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由于建镇年代不一,建筑风格和历史遗存各具特点。有的古镇年代比较久远,或具宋元遗风,或具明清范式,有的古镇兴起较晚,则具有晚清或近代风格。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使上海古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西部青浦、松江一带的古镇与浦东南汇、川沙一带的古镇在建筑风格上就存在不同。古镇人文环境也有所不同,有的宗教文化色彩较浓,有的商业文化味较重,有的人文底蕴较为深厚,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嘉定古镇,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青浦金泽镇,自古以来宗教文化根基较深;朱家角、七宝镇则商业文化较为突出。各镇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色,突出个性,扬长避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时,应尽可能保持原样,不可人为地整齐划一,使之失去自身的历史地域风貌和文化价值。在修复古镇风貌的时候,很多古建筑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损坏倾塌现象,要防止由于无知或急功近利造成对建筑、拱桥等的破坏。古镇更新面临着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两者关系如何平衡的难题,用传统工艺保持古镇原始风貌,虽然成本高、费工夫,但更具特色、更有价值。

2.规划形成区域联动, 产业定位准确

古镇不是一个孤立的地方,它连接着周边一些小镇,要寻求竞争优势,一方面要保存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要开拓区域的功能性从而实现差异化。将规划区域放大到周边地区,一方面可以为核心古镇设置一条天热的缓冲带,免遭外界开发的影响,而且可以拓展古镇的商业用途,增加其开发差异化的可能性。如今,乌镇、西塘等江南六镇结成联盟,上海古镇可以借鉴这六大古镇的经验,由一镇一家单打独斗、互相比拼,转为联手合作,做到区域联动,联合开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复合型旅游产业。

古镇更新离不开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古镇开发就是光投入、没产出。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引发古镇软实力的竞争。比如,借助影视大片的拍摄扩大知名度,通过承办各种文化发展论坛提升古镇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多种多样的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适时引入艺术家的入驻等。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

古镇文化既是古镇建筑、自然环境、历史氛围三者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又是古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生态文化三方面结合的有机体。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文化、人居环境和谐地成为一个整体,实现既能有效保护古镇文化资源,满足当前人们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又不损害未来的发展,并充分考虑到古镇更新中的整体性、差异性、竞争性等因素。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始终保持自身发展能力、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古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不顾自身能力,盲目冲动,一哄而上,乃至破坏资源的情况发生。

古镇开发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乱搞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同时,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古镇生态环境污染,及此造成的对整个环境的破坏。

4.杜绝商业泛滥,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中

古镇的商业应该具有古镇的文化特色,商业的内容与格局非常重要。应区分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不良影响。要探寻商业化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通过振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既要防止古镇本地人没有节制地开店经营行为,也不赞成过多的外地人到古镇经营生意,因为他们对古镇没有与生俱来的情感,很可能会破坏古镇的氛围,使古镇失去原有的韵味。

古镇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差异化,而寻求差异化的过程就是打造古镇品牌的过程。古镇真正要发展,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忌讳的是复制和同质化。古镇古街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出品牌与特色。古镇更新,应当从更完备的产业链进行设计。除了美食和小吃,应深度挖掘古镇古街的民俗文化底蕴,如竹编、剪纸、刺绣展示出浓郁的民俗风情,不断更新民俗类的消费项目,确定文化主题,寻找有亮点、有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并对基础设施环境进行改造,给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体验,带动古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维持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保障居民利益

古镇更新应当维持原住民的原生态形式,展现在人面前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态的古镇生活,留住生活流的古镇才真正有魅力和价值。太阳下喝茶聊天的老人、大门外做着针线活的女人、四处嬉戏奔跑的孩子、蜷在街角打盹的土狗……这些古镇传统的生活习俗、娱乐方式、乃至生活器皿都是古镇的重要组成细节,这些细节充分完整得体现了古镇淳朴闲适的气息。古镇更新中应当注重对原住民的保留,守护住古镇的生活细节,防止为了商业利益把主要街道的居民搬迁,改变或破坏那种原生态的生活味道和生活习惯。

要保持或强化古镇的古味细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原住民参与的积极性,突出考虑如何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把当地居民及其生活内容一并纳入到古镇规划之中。在古镇更新的过程中,要倾听原住民的意见,以促进对古镇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要保证居民在古镇旅游发展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居民才会积极参与古镇景点和项目的开发,对古镇更新的状态进行监督,使古镇资源永续利用。

古镇的整体性保护不只保护历史建筑和城镇空间,更重要的是保护住于其中的居民,使他们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秩序中来。古镇居民追求现代化的需求,要对老房子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原住民既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也可以在富于历史底蕴的环境中自在生活,不会因为功能落后而选择迁徙。古镇既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也能使游客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古镇文化,从而达到留住人、留住文化的目的,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的”古镇作卖点,吸引更多的人气。

古镇的更新,是产业的更新;古镇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古镇的发展,是与居民共同发展。古镇要呈现给大众的应该是一份记得住的乡愁,而活着的古镇才能感受乡愁。上海需要找到更能激发古镇内生动力、为古镇发展带来活力的功能,要树立有机更新的理念,使政府、居民、企业和游客实现共赢。古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更新,上海的经济繁荣度、国际影响力很高,承办组织活动的水平也很高,上海的古镇可以借力将更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引入古镇,让古镇活色生香。

古镇更新永远不会太晚,各镇应该根据本身不同的文化特色,扬长避短,展示其自己独特的魅力。古镇开发事关上海未来,需尽快摸索出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经验的道路。通过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调整优化区域定位和布局,提升产业能级,为上海的未来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作者 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