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古镇更新和保护的随想

2017-09-18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镇建筑生活

方 健

有关古镇更新和保护的随想

方 健

更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改造、整建、保留维护、拆除、重建或再开发。那么怎样做最恰当,这就必须从多方面去度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如何进行缓慢改造,这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运动随着经济发展而热情高涨,一波又一波。新建起高大的建筑将整个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成就大变化多;但城市形态越来越趋于一致,特别是各个省会或大城市都有新的开发区,假如你出差住酒店,一早醒来往窗户外面看,说你在哪儿都成,能辨别的就是建筑上标的字儿了。同时由于城市巨大的吸引力,农村及小城镇(包括古镇)大量人口(年轻力壮的人)涌入城市,留下老弱病幼,传统农业社会分崩离析,缺乏活力。

新时期对文化传承与历史文脉延续的诉求

随着新一轮城市化建设要求的提高,大家对快速建设带来的问题开始进行反思,认识到粗鲁的大干快上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眼睛里看到旧损的东西就想拆,没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没有对文化(注意,不光光是指建筑)的保护, 更谈不上对文化的传承与历史文脉的延续。很多中国人最看不得破旧,不懂得好好收拾,不惜拆除、重建或再开发,殊不知丢弃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整个中国在这几十年里大拆大建,不知毁掉了多少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建筑文脉随着文化断层也出现断层,很多地方失去了“记忆”。

从大城到小镇、从新到旧,人们对于生态保护(包括农村的和城市的、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的)、空间的衔接、历史的保护、精神记忆以及个性特色有了要求,乃至于觉得需要以“城市更新”的办法梳理一下,使过往的都市及大小市镇各类空间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政府颁布了“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有些地方成立了城市更新局,确定城市更新流程、更新项目……希望从城市到乡村有一个平衡。而最最契合这一想法,最能体现特色、差异性的就是古镇的利用和振兴,也就是大家感兴趣的“古镇更新”。古镇是区域性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中国很古老,的确有许许多多让人喜爱的各色古镇,风情万种盛产故事,而且随着历史变迁延续着她们的传说。在前一轮的“经济运动”中,很多古镇出现空巢、破败的现象,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波城镇化“建设运动”则是她们改变的必须,也是她们重现光彩的契机。

北京假古镇-古北水镇

古镇更新目的

要让古镇活起来、新起来,首先要明确古镇是谁的、为谁所用,是为政府的政绩、投资商的盈利、古镇居住者生活品质的提高,还是对游客来说是一个称心的休闲地,这几个是矛盾也是相辅相成的事情, 但最根本还是希望古镇能为现代社会所用,能够焕发生机;其次,怎样更新,更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改造、整建、保留维护、拆除、重建或再开发。那么怎样做最恰当,这就必须从多方面去度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无法进行缓慢改造,这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想办法提升政绩、提升经济效益已经有一些例子可供参考,比如丽江、乌镇,还有北京假古镇古北水镇……而生活在古镇里的人,尤其生活在上海这样大城市周边附近古镇的,眼界够宽,往往对自己所居住的建筑及其设备设施、周围的环境、购物娱乐、出行的便利性、及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不满和期待。有些可能对于自己居住地的特色熟视无睹或无感,对提升生活质量有迫切感;有些生活更便利了,感觉美好的记忆没有了,而同时希望更新的是别人的记忆,自己的记忆希望保留,希望有老家可回,希望外婆还在,希望谈起从前的时候能带上儿孙看看自己曾经的足迹;还有些上了点年纪的,习惯于以往的生活,希望在原有熟悉的环境里与相熟的邻居交往。

政府对上海及其周边发展进行布局,对老百姓而言是希望其成为假期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开发旅游是一个好办法,游客需要看新鲜、体验与自己平常不一样的生活。签于国内目前休假制度、消费方式尚欠成熟,旅游业的不健康经营,国民教育的欠缺,旅游景点要么清凉、要么挤煞,严重影响人们的休假质量。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地方,游客辛辛苦苦赶去,体验的是挤,体会的不是放松。比如丽江,整个镇子就是一个闹哄哄的地方,酒吧、餐饮互比声高。我们的假期旅游是赶集式的,被动“引导”式的:一路堵着到了目的地,人山人海排队购票,挤入景点到此一游,拍到的照片是集体照,或许看上几个表演或节目,然后找地方吃一顿并不称心的饭,再随便逛逛后一路堵着打道回府,身心俱疲。部分人出门是因为假日闲着也是闲着,呆在家里不甘心,还有一部分是铁定不出家门了。

古镇的静态更新

对于上海这样周边短途游资源还不够多的状况,利用古镇开发出一些新去处是件好事,但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结合去度量。人们出门看风景要看不同的,看古镇也要看不同。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实际上有很大差异,河北的、山西的、江浙的、四川的、安徽的……就因为它们的不同特色而魅力无限。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古镇的规划型制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区域,江南各个镇也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西塘、乌镇、同里、周庄,都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但建筑与水形成的空间关系是不同的,有的建筑紧挨河道、有的与水面间留有街道、有的则是过街楼。这些地方已经很用心挖掘打造其特色,处于过饱和状态,这也是其他古镇吸引游客的机会。 古镇的活、新,要挖掘特点,需要我们好好策划、规划和管理。古镇以民居组成。有人说欧洲古民居建筑结构中石材用得比较多,建筑材料坚固值得保护,我们砖木结构无法保护。其实欧洲很多留存的民居比我们被拆掉的建筑要破旧得多,关键是要用心维护,就像威尼斯,很多濒水建筑摇摇欲坠,但它们作为建筑群、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也予以立法保护。我们的建筑被收拾过的和没收拾过的也状态迥异。

古镇的静态特点应以保护为主,古镇是特殊类型的古董,是古董就得用对待古董的态度对待,我们丢失的古董太多了,可惜至极。首先是在规划,古镇型制得到保护,在功能更新的同时,有控制地作相应的改造。规划形态保护好了,再对建筑和细部进行度量, 区分哪些是真正无法使用,哪些是通过修缮可以利用, 并对建筑风格要确定,同时在经济上进行测算。有些镇子发展到现在感觉并不落寞而企求发展,因其动态因素感觉功能上不够用了,需要搞扩建,则对功能、形态尺度和细部处理要进行控制。 比如沙溪、查济,他们没有在原镇上动刀斧,老镇里点点滴滴,经历过风吹雨打,到哪里都感觉入画,这是新镇模仿不出来的味道。这两个村镇都对镇子进行延伸,其中沙溪镇试图在镇后新建一个小小的高潮,希望游客能多多逗留。但是新景观设计者(也可能是工匠)的功力太浅,做出来的东西无论从比例还是细部,给人以不协调和画蛇添足的感觉,破坏了原有镇子的整体性。而查济,干脆把为游客所用的新的服务功能区设在老镇外面。它也是在镇后作延伸,而且比例根据现在需要的功能有所放大,但它一是与老建筑的距离恰当、二是尺度的掌握、三是细部有所推敲,整个镇子还是给人舒服的感觉。

古镇的动态激活

古镇更新的格局受动态影响很大,从静态的建筑来讲,虽然上海周边古镇感觉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老镇可以作为招牌,它们的历史感是任何新建筑替代不了的。旅游的确是要有看点、体验点、招牌作为号召力的。谈保护不是说一点都不许动,而需要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要求,但不是说把居民迁出去把商家引进来就成功的。丽江经营者“抢到”钱了,很多其他地方赶潮学习,试图把村民赶走,依法炮制。丽江可以红火,跟风的未必红火。把镇里居民都迁走,以商代居,变成不同房子里同样的商店,这是抽取灵魂的做法,人们新鲜一阵就过了。每个地方人们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服装和语言,点点滴滴形成当地文化,地方趣味就出来了。把当地的文化生态破坏了,不管到什么地方,看到的东西一样,体验也一样,买到的东西都是全国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出来的,外壳不同内容一样,大家还有兴趣去旅游吗?就像现在各地一模一样的新区,你有胃口跑来跑去看你并不想看、并不愿去体验的生活吗?现在农家乐、民宿、假古镇很热火,也反映了人们的需求。

朱家角古镇

同样在上海,浦东和浦西语言就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差异,作为移民城市,上海还有些聚居因素,古镇里需要原来居民生动的生活,还要考虑经营的业态。新的生活对建筑有空间和功能的需求,不妨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特点,可以适当作拓展。比如,青浦朱家角引入谭盾的“水乐堂”就是一种新元素,新建筑相当尊重老建筑,尺度、色彩、细部和老建筑非常协调、相得益彰,在室内还用了很多时尚元素,给人的感觉很现代又很中国传统,大老远跑青浦一趟,即使是光看场演出也觉得值,更别说还有周围游历体验当地的文化,一个亮点形成一次活动。这是有名人效应成功激发活力。

还有像一些特色建筑,包括设计策划得好的室内设计,有时人们就是听说某样东西好看而去跑一趟,比如西班牙高迪设计的教堂、瑞士卒姆托设计的浴场,等等。其实各地能发掘出自己的特色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多少人在意沪东和沪西古镇的区别,古镇只是一个现成的舒适的有历史感的空间,人们向往在舒适的环境里进行一些惬意的休闲活动,需要让生活和旅游有互动和参与感。比如说良渚的活动中心,虽然它是新建筑(当然设计很好),他们展示良渚的剪纸,还能设置艺术节,开发一些旅游副产品。良渚的小集市,里面卖的不是全国各地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东西,而是挺有特色的商家自营产品, 有的还有自己的网店,这既是日常的生活,又是跟外界交往的平台。比如说沙溪,作为老年茶室活动,经常有评弹、说书,游客和当地居民一起欣赏,从游客的角度讲,这跟特意买票在城里剧院看演出不同, 觉得这就是当地的生活; 沙溪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开的面馆,每天中午供应80碗鳌鸭面,亲眼看得到故事发生的场景比挂着名牌的店家感觉生活实在;还比如金山农民画,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都是很有意思的特点。

现在市民一到长假、短假都很纠结,欧美远距离不说,为什么大家喜欢去日韩、新加坡和台湾?我们的风景不美丽吗?不是!我们出去都有点抱着去找“世外桃源”的感觉,城里找不到从前生活的记忆,跑点路避开城市的喧嚣,找点慢生活的感觉调节一下。我们很多硬环境不差,差的是软环境,有名的景点不光人多、环境脏乱,服务也差,旅途也非常劳累。很多市民周末喜欢在不长的车程内能找到舒适的地方去放松下,短假可以去,长假也可以呆几天,那么你得有让人呆得住几天的地方。开发得当,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交互考虑。上海周边的古镇是短途旅游最合适的地方,现在有些商场开设各种各样的班,古镇的空间可比大商场舒服,看惯了巨大拥挤的新建筑, 古镇尺度宜人的室内室外场地让城里人感觉接地气,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开设假期班,既是热闹、也是传授手艺、发扬文化,费用也经济。比如大家对外面食品安全不放心,可以教做传统点心,特色菜点;教做手工、手艺、茶道等等:假期就是要放松,过平时没有的日子,除了看风景,还可以过过雅士生活、农家生活。对古镇人来说,他们不用迁居也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古镇更新应走好创新之路

政府新政规划给出了一些指标,各路投资、开发、策划人士纷纷投入,科技、民俗、体育、医养、影视等等作为特色分别派给各地去“发展”,但民众是否买账则是问题,一窝蜂的运动会不会像房产、商业地产那样做做就凉了呢?上海周边的古镇相似度是比较高的,但它们具有地标的号召力,至于吸引人的内容则必须具有创意,而创意的东西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产生的,而是需要捕捉人们的需求。同样的风景,你的配套设施比人家做得好(不仅仅是硬件),就是吸引人的地方。还有就是产业性的东西,比如高考村毛坦厂、广东的绘画村等等,人们的需求就是吸引人的亮点,但捕捉到这样的亮点则是件高难度的工作。

总之,古镇更新不能急进功利,要有好的策划和持续不断的有机运作,加上媒体的宣传引导,国民教育缺失的弥补,通过我们古镇更新建设, 让古镇成为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有机节点。

作者 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猜你喜欢

古镇建筑生活
同里古镇
生活感悟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无厘头生活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