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与当代

2017-09-17张雅琦郝葵

现代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张雅琦+郝葵

摘 要: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并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队伍。与西方汉学研究不同的是,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热爱和平的历史傳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 欧洲汉学 美国汉学 当代价值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华文化汉语教学

一、引言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史上“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当代“汉语的国际传播”似乎是相反的,前者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后者则更加侧重于中国人主动的向世界各国介绍和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落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文明。或许是因为中华民族性格内敛、含蓄,加之封建君王的夜郎自大和唯我独尊的心理,中国人在历史上鲜有向外国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统。相反,出于商贸、传教、寻宝和研究等目的,欧洲诸国则多次派遣使团、传教士、旅行家和学者等来华访问、求学。在《国外汉学史》一书中,作者提出:由此,逐渐在各国形成并确立了汉学研究体系。对世界其他民族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所谓汉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从文化高度,推进和深化对中华民族认识与理解的动态过程。[1]下文主要介绍欧洲和美国汉学的发展过程。

(一)欧洲汉学的建立与发展

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汉学的确立和演变。霍九仓(2003)认为,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战争来实现的,例如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十字军东征。然而,中国人的祖先却以独特的智慧开辟了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并以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西方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从13世纪中叶开始,基督教传教士、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马可·波罗(Macro·Polo)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以四卷宏篇全面介绍中国自然、民俗等内容。何寅、许光华(2002)主张,16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是西方传教士从传教活动到职业中国研究转变的时期。[1]第一阶段从1540年至1688年,以门多萨(Mendoza)为代表的意大利、西班牙传教士成为汉学家的先驱。门多萨虽未能出使中国,但在大量汉学著作的基础上,撰写了轰动欧洲的《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Matteo Ricci)以其《中国札记》详尽地介绍了明末时期的中国社会;第二阶段是1688至18世纪末,法国传教士起了主导作用,欧洲出现了汉学“三大名著”——《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丛刊》。同时,伏尔泰(Voltaire)等欧洲思想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促使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

进入19世纪后,西方的汉学研究逐渐走向学科化的发展之路。19世纪法国汉学最大的贡献是使汉学(Singlogie)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得以确立。其主要标志是法兰西学院(the Institute of France)的教授们在欧洲各大学开设“中文讲座”。[1]从此,国外汉学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出现一批蜚声国际的汉学家,如“欧洲汉学之父”沙畹(Chavannes)等。二战曾使法国汉学遭到极大摧毁。战后,法国汉学家的队伍不断扩大,不断重视现代中国的研究,汉语教学有了新的发展。

英国汉学的发展与鸦片战争有着密切的关联。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外交官和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图书资料,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术著作,如理雅各(Legge)的《中国经典》等。同时,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纷纷开设中文讲堂,培养了诸如韦利(Waley)等第二代汉学家。《国外汉学史》(2002)中指出,在经历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的初创期之后,英国汉学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1]英国加大对汉语教学的投入,增设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德国的汉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何寅等(2002)认为,19世纪是欧洲汉学的形成期,也是德国汉学起步阶段。[1]20世纪初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在汉堡大学(University of Hamburg)诞生,德国汉学实现了零的突破。卫礼贤(Richard Wihelm)、福兰阁(Otto Franke)等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广泛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汉学受到重创,汉学家大量流失。自20世纪50年代起,德国汉学界重整旗鼓,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等陆续开设了中文课程,出现多元化研究格局,包括汉堡学派、慕尼黑学派和莱比锡学派。

(二)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与欧洲汉学相比,美国汉学开始较晚。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代表。裨治文在华生活30余年,其创办的《中国丛报》内容丰富,涉及宗教、儒家文化等。由卫三畏撰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最早最权威关于中国的作品,详尽介绍了中国国情。近代美国汉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汉学研究群体。《国外汉学史》(2002)认为,此外,美国汉学的形成与发展同美国资本主义扩张、对华政策密切相关,汉学的真正确立以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成立为标志。[1]进入20世纪,美国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带动汉学发展。哈佛大学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美国太平洋学会(Pacific Society Institute)等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学术理论的中国学者,推动美国汉学从中华古代文化向近现代中国研究的转变。60年代初,美国垄断财团设立中国学研究机构,建立资料中心、收集加工资料,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汉学的发展,使美国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上汉学研究最活跃的地方。中美建交之后,美国汉学研究有了新发展。专家学者们主张用跨学科的办法,吸收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中国。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人物,他写的《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近现代研究的重要著作。endprint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代发展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和展示中国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中国,更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潮流。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发展和学科基础

1.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等规定,先于2006年9月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招收300余人进行试点培养,后于2007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正式设立的硕士专业学位。宗旨是提高汉语国际化程度和中国国家影响力。全国已有107所高校开设本专业,规模仍在扩大。

2.发展阶段

从建国到1978年是汉语预备期。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成立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北京语言学院1975年试办、1978年正式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教学。此时的对外汉语教学大多采用苏联模式,为留学生提供汉语预备教育。

从1978年到1987年是汉语教学逐渐独立期。1982年4月,21家教学单位在北京语言学院举行“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一次筹备会。在此期间,对外汉语教学在招生对象、出国师资等方面突出“为政治服务”,主要招收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公费生。

经过二十多年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汉语及其悠久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加强,进入汉语国际推广期。1987年7月,“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立,并设立常设办事机构——“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成立;现今,我国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3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3.学科基础

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内容。对外汉语教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理论基础,涉及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等,从不同方面,尤其是语言、语言学习的本质等对本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学科理论部分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第二个部分是基础理论,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等;应用研究指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指导教学活动。第三个部分是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实践。[3]这些内容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代价值

1.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

(1)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悠久的历史奠定了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在以汉语教学为基点的同时,我们也推广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面广,包括思想、价值观等内容。李瑛(2010)指出,中国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保护自然,与自然同源同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重视社会穩定,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坚守以孝道为中心得家族主义”[4]的理念。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传播内容最为重要,挖掘具有普适性的文化,结合当地情况,以当地民众乐意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之发扬光大。王露曼(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意大利那不勒斯孔子学院通过举办“中国家庭俱乐部”,让汉语学习者在交流中体验中国尊老爱幼的伦理观,感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观。[5]可见,这种传播方法起到了良好效果。

(2)传播中国当代价值理念

中国当代价值理念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仁、义、礼、智、信”和自由平等观念,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特点。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内容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追求目标,也代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

“中国梦”是中国当代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梦体现在:中国梦是国家梦,人民梦,也是世界梦,它是在立足本国国情,放眼世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求同存异的包容性。中国历来强调“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中国梦是一种融入了一切先进的现代文明元素的可以为世界共享的新梦想。[6]这表明中国梦象征机遇、和平、进步和发展。

当代的汉语国际传播不仅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在于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良好的中国形象,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

2.推动建立专业的教学人才队伍

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国际化进程,不断推动了专业的汉语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很多院校引进有着丰富的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这类老师懂得如何在课堂中教授汉语和文化知识、如何让学生有效吸收等。同时,他们也会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经验告诉学生,避免因文化背景而产生文化冲突等问题。很多院校的图书资料,如中国语言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等书籍,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有些院校与国外中小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还与国内高校、国际学校等合作,成立实习基地。这些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

3.提升汉语教学水平

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辅相成,汉语教学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汉语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每一种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语言的传播实质上是文化的传播。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四、结语

如果说古代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好奇心来自于以丝绸、茶叶、瓷器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话,那么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研究则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即资本主义扩张与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逐渐占据了海外汉学的领导地位,但其研究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国家利益。因此,尽管西方汉学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背后的经济与政治目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爱。面对全球化的“汉语热”,中国人开始主动将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推介给全世界,同时延续着自己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7、42、159、546、221、298.

[2]霍九仓.梳理历史脉络 品评汉学精华[J].中国比较文学,2003,(2):179.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4-35.

[4]李瑛.境外孔子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基于文化视角[J].探索,2010,(5):106-110.

[5]王露曼.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8-34.

[6]陈宇洁.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内涵和实质的研究综述[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1):14-17.

(张雅琦 郝葵 河南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5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