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

2017-09-16徐军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走转改创新形式新闻价值

徐军

摘 要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是广大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一些媒体的会议报道并不令人满意,内容空洞乏味、形式亘古不变、语言陈词滥调,受众不爱看、不爱听,影响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媒体要保持影响力,吸引受众,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注重加强会议报道的新闻性,在会议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同时力争利用会议上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第一手线索,进行补充采访,加以精雕细琢,打造成创优报道精品。文章试从会议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议新闻;新闻价值;改进文风;走转改;创新形式;民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52-02

1 創新会议新闻报道内容,满足受众对有效信息的需求

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传播信息。但一段时间以来,会议新闻一定程度上有程序化、程式化的倾向,传递的有效信息、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不仅影响了新闻的贴近性,还使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对受众来说,这样的会议新闻只是名义上的新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有些会议新闻的新闻价值几乎为零。因此抓住会议报道中的真新闻,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会议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第一,从变化角度找新闻。会议年年开、月月开、天天开,但每次的会议总有不同的地方,这种变化需要记者细心捕捉,继而探寻变化背后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例如: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安徽省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上,与过去的常务会议不同,来自社会各界的9位群众代表应邀列席了会议,并就民生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安徽日报以《省政府常务会议首次邀请群众代表列席》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敏锐地捕捉了会议的变化,从首次邀请群众代表列席这一新闻点进行挖掘。再例如,荣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80分钟客套话,惹恼千余听众》,便是《春城晚报》变化角度、从听众立场所写出来的一则好新闻,这篇新闻报道的是会议开场自、客套话讲了80分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反感和愤怒。记者剑走偏锋,变化角度说出了受众的感受,使计划中的正面会议新闻报道,变成了舆论监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

第二,从民生角度抓新闻。用民生的角度进行报道,就是要更多地关注广大群众所关注的民生话题,提高新闻的“民生温度”。像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改革、环境保护、户籍改革等这些话题的相关会议,我们就应该从群众关心的角度来进行报道,比如政府了新推出哪些民生政策,哪些群体能享受惠民新政策等。例如:2015年5月,芜湖市政府部门的一次会议上透露出芜湖将在全国首创户口身份证全城通办的消息,芜湖本地的大江晚报当天立即进行追踪报道,并在第二天一早发出《芜湖开全国户政改革之先河 昨起,芜湖市民户政业务可全城通办》的报道,报道说“芜湖市民办理户口、身份证等相关业务,只要到就近的社区户政业务窗口,即可实现一站式办理,开了全国户政改革的先河。”这样的鲜活报道,既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各地的改革亮点,又是和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新闻事实,可谓叫好又叫座。

第三,要跳出会议抓新闻。会议是新闻的富矿,本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值得深入挖掘。高明的记者往往并不直接正面报道会议,而是跳出会议本身,把会议作为一个新闻由头或者新闻现场,从会议上去捕捉蛛丝马迹,对具有新闻价值的新情况、新事物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写成超越会议之外的新闻报道。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政协分组讨论现场,江淮时报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一道,对驻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进行跟踪报道,和其他记者单纯报道会议程序不同,江淮时报记者从《“大”院士的两份“小提案”》的角度切入,报道了潘建伟当时的2个提案《杜绝人行横道上人车争抢通行现象》《加强垃圾分类》。潘建伟是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高精尖人才关注民生话题的交通乱象和垃圾分类,这样的对比,反映出全国两会这样的最高议政台既着眼全局,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建言献策,又关注细节,在每个看似很小的问题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的事实,新闻价值一下就凸显出来了。再比如,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消息类三等奖的《奥运“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一文,就是记者跳出会议写新闻的又一篇精品之作,整个报道的起点始于一次钢材供需会。记者在会后进行了补充采访,抓住“奥运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这一线索,从而来展示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这一宏大主题。足见,会议本身就可以是新闻的富矿,只不过,作者要在会场以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矿的打磨和修饰上多花一些心思和功夫,从小切口来反映大背景,就能写出好新闻。

第四,从领导插话中抓新闻。在很多会议的讨论现场,领导在脱稿时的自然对话和随机补充时,会有一些精彩的语言和新鲜的新闻。如果记者选好角度,也是可以抓到难得的好新闻。比如,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江苏省代表团,江苏省全国人大代表王静成当面向李克强总理反映医改中的基层医生职称晋升之病,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热情回应。江苏扬州广播电视台由此采写了录音报道《我和总理共“问诊”》,报道以对话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国家领导人与基层人大代表共“问诊”并现场开出处方的场景。这篇鲜活的新闻不仅是好新闻,而且办成了好事情。报道播出后,引起基层医疗卫生界较大反响,随后这一建议得到高效落实。

2 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形式,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很多会议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行政化、公文化,语言枯燥无味,表达方式陈旧,受众不仅不爱看、不爱听,而且还避之不及,这对媒体的公信力是个极大的伤害。要改变这种尴尬的情形,就需要编辑记者们按照“走转改”的要求,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多从群众角度、多用群众语言、多为群众说话,来写好、写活会议新闻。

一是标题要有贴近感。好标题是文章的第一印象。创新会议报道方式,首先要从把标题做得生动活泼开始。我们尽量不要在标题中使用“召开会议”“举行会议”等字眼,可以把一些信息含量高的内容提炼出来,做成有新闻性的标题,就会吸引关注的目光。比如在一次助残会议上,记者把助残的具体内容列上标题,主题为:我市开出助残日“菜单”,包括了捐赠轮椅、开放公共场所、免费放电影等。这样的新闻标题就有信息量,而且贴近群众,自然会受到点赞。endprint

二是导语要求有新鲜感。导语是新闻的窗口,这个窗口设计得好不好看,决定着受众是不是愿意继续看下去。许多会议消息的导语是陈词滥调,让受众反感。因此,记者在写导语时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在稿件一开头就形象而通俗地表達出来。例如,《工人日报》在一篇报道的开篇这样写道:“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山西焦煤集团井下掘进工董林代表再次提交了《关于免征煤矿井下职工艰苦岗位津贴个人所得税的建议》……这是他继去年提出相关建议,未获相关部门满意答复后,连续第二年提出同一建议。”这样的开篇不仅开门见山地抛出了矛盾的焦点,写明了新事件,而且信息表达清晰准确,语言生动简洁。

三是报道要有现场感。许多媒体上的会议报道是自我封闭、自我陶醉式的长篇大论,拒受众于千里之外,自然不能赢得受众的好评。相反,如果利用鲜活的语言特别是现场感极强的现场录音或者场景录像,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2013年12月11日辽宁广播电视台在《辽宁在全国首开“雾霾罚单”,八城市被罚》的广播录音报道中,开门见山地引用会议现场录音“本次罚款由省环保厅和财政厅联合操作……沈阳3 460万元,鞍山780万元,辽阳500万元,葫芦岛300万元……”这些鲜活的现场音频,一下把听众带回了会议现场,随后用当地环保相关负责人、有关专家的采访录音,报道了辽宁“雾霾罚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整个报道一气呵成,非常流畅,可听性强。

会议新闻报道依然是我国当前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权威性和及时性毋容置疑,但要使其在海量的新闻资源中能够占据显著的位置,不被渐渐地遗忘和抛弃,便要把会议报道写出价值和新意。因此,对新闻记者而言,从会场内外抓住“活鱼”,持续推动报道的内容形式的创新,写好受众喜闻乐见的会议新闻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立波.论“中国新闻奖”会议新闻的创新思维[J].新闻传播,2010(11):73.

[2]张晋升.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J].新闻与写作,2005(5):15.

[3]樊增民,谢旭.跳出会议写会议[J].军事记者,2008(11):35-36.

[4]徐佳.怎样让会议报道出新出彩[J].新闻研究导刊,2011(7):128.

作者简介:徐 军,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endprint

猜你喜欢

走转改创新形式新闻价值
小学生探究海洋生物的实践研究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巧用方法,培养农村学生语文复述能力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故事细节语言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