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云变幻的现实,呼唤风云变幻的写作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波拉尼奥

2017-09-16/

青年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美洲纳粹文学

⊙ 文 / 瓦 当

风云变幻的现实,呼唤风云变幻的写作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波拉尼奥

⊙ 文 / 瓦 当

瓦 当:一九七五年出生于山东利津,著有长篇小说《漫漫无声》《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伤》《焦虑》《河与流》,中短篇小说集《去小姨家》《多情犯》《北京果脯》等多部。现居烟台。

“‘二战又回到地球上来了,应该轮到咱们智利人欢迎大战了。’一个名叫诺尔贝托的囚犯哈哈大笑着说,而驾驶着梅塞施密特式战斗机正在天空写诗的无耻之徒拉雷米斯·霍夫曼则被誉为是纳粹空军王牌飞行员汉斯·马赛转世。”这是波拉尼奥的作品《美洲纳粹文学》([智利]波拉尼奥著,赵德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中的一个场景。它所对应的历史现实是:当时并没有成为“二战”战场的拉丁美洲,却在战后成为大量纳粹分子的逃亡地与世外桃源。保罗·舍费尔在智利境内建立的袖珍纳粹殖民地,甚至直到一九九七年皮诺切特卸职才告解体。《美洲纳粹文学》中提到的新生移民镇,写的正是这个国中之国。从这些背景来看,《美洲纳粹文学》这部杜撰之作并非空穴来风。尽管波拉尼奥对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向来不以为然,但他面对的却是同样一个充满魔幻与纠结的大陆。

与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那种“总体小说”(Novela total)不同,《美洲纳粹文学》是一部由九十二篇长短不一的生平简介组成的作家辞典。该书收录(或者说伪造)了九十二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书中故事始于二十世纪初,直至二十一世纪中叶,跨度长达百年。收录其中的这些虚构的纳粹文学家中,有人曾作为志愿者远赴西班牙参加佛朗哥军队,有人说自己尚是婴儿时被希特勒抱过,记录这一时刻的照片陪伴她走完一生的道路,还有人提出带有纳粹色彩的多项主张……很显然,波拉尼奥无意于过多讨论政治,他表示在这部虚构作品中自己谈的虽然是美洲的纳粹作家们,但事实上,他要说的是“整个看似伟岸其实卑劣的文学界”。因此,他的笔下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拉库蒂尔嫉妒老婆的才华,他报复的手段是玩别的女人;亚马多·库托致力于写出有巴西特色的犯罪小说;精神病人路易斯·丰泰那写出了《驳伏尔泰》《驳狄德罗》《驳孟德斯鸠》等杰作;依靠抄袭与剽窃,千面米雷巴莱斯文坛登龙有术……

如果说切·格瓦拉是波拉尼奥的精神教父,凯鲁亚克则是他当之无愧的文学导师。波拉尼奥继承了“垮掉的一代”的疯狂与野蛮,字里行间散发着浓烈的荷尔蒙的味道,狂放、恣肆,恶搞无极限。在这部虚构的作品中他借胡安之口抨击卡塔萨尔,骂他“不真实又嗜血”,博尔赫斯的小说则是“拙劣而又拙劣的仿制品”;他写到奥巴侬暴打金斯伯格,起因居然是金斯伯格诱骗他做爱……整部书中,充满了拉伯雷式的狂欢和对博尔赫斯《恶棍列传》的戏仿。在书的结尾,他更是煞有介事地编造了洋洋洒洒十几页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不得不承认,波拉尼奥以假乱真的本领实在是太高超了,在《2666》中虚构的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曾被一些德国文学专家误认为确有其人,《美洲纳粹文学》中文版刚刚出版两个月,其中的部分人物已经赫然登上了百度百科的条目,令人瞠目结舌。

而在我看来,波拉尼奥最迷人之处莫过于他粗粝、放纵、含混的激情背后,不时闪耀出星星点点的悲怆和忧伤。在他笔下,路易斯·丰泰那猝死前“正在听阿根廷作曲家蒂托·瓦斯克斯的唱片,正在向窗外张望,看着里约的夜晚降临、过往的车辆、人行道上闲谈的人们、闪烁明灭的万家灯火和关闭的窗户”,露丝在心爱却无法得到的卡劳迪亚被杀后,独自驾车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路上,突然撞进加油站,“爆炸声震天”。一心想成为作家丰塞卡的亚马托·库托,在犹如暗恋的期待中悬梁自尽。无耻之徒拉米雷斯“这样的硬汉有别于欧洲人或美国人,是一种悲哀和不可避免的生硬和冷漠”,“他的外表不像是悲哀的样子,而这恰恰是一种无尽的悲哀”。

就像无论革命还是纳粹,都以失败告终,笼罩两者之上的同为生不逢时的失败的命运和死亡的虚空。借用书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波拉尼奥写的是“易变的英雄们或曰镜子的易碎”,其中寄托着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牺牲一代”的深深哀悼。这个看似无法无天的顽童,骨子里更是一个忧郁到不可救药的诗人。波拉尼奥雕刻出了一幅失败的群像,刀锋精准、凶狠,毫不拖泥带水,其风格宛如巴别尔的加强版。文本之间的巨大张力来自绝望的激情,仿佛一片破碎的大陆被痛苦的河流缝合在一起。

同样是在“二战”之后,拉丁美洲向世界贡献了切·格瓦拉,这位狂热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引领战后第三世界革命的伟大英雄。一九七三年,受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影响,早已随父母迁居墨西哥的十九岁的波拉尼奥毅然回到祖国智利,投入支持人民团结阵线领导人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政治运动。在随后皮诺切特将军发动的政变中,作为总统的阿连德殉难,波拉尼奥和一批热血青年也因此入狱。这段经历,在波拉尼奥心中留下了持久的光荣和创伤,以至于后来将这段经历屡屡书写。

风云变幻的现实,呼唤风云变幻的写作。波拉尼奥的横空出世,可以看作是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继续革命。一九九八年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的出版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荒野侦探》《2666》等重磅作品的出版,标志着波拉尼奥仅凭一己之力掀起了又一次拉美文学爆炸。《美洲纳粹文学》的情节贯通着《荒野侦探》和《遥远的星辰》的写作,印证了娜塔莎·温默的评价:“波拉尼奥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小说河流的一部分”,“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种重复的活动、相似性以及回声,这并不是象征着无数重叠的世界,而是象征一个独立的世界在穿越不同的化身”。波拉尼奥泥沙俱下的写作很难称其为完美,但毫无疑问属于这个世界上最宽广与丰沛的文学创造之列。

这位极具创造性的作家,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过世后他的作品仍陆续被西方国家发掘出版,赞誉随之而至,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二〇〇三年波拉尼奥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 葛水平· 绘画作品选8

猜你喜欢

美洲纳粹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纳粹举手礼?(历史老照片)
水稻与瓜蒌上应用新美洲星的实践效果分析
谁发现了美洲
英拍卖罕见纳粹玩具
你的任务是投毒
“纳粹猎手”将赴巴西追捕逃犯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