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017-09-15沈晓坚

魅力中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自然

沈晓坚

摘要:《边城》,“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审美理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边城》都是美的,而本文主要立足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点,主要从美在不着痕迹、美在清新脱俗、美在自然三方面来浅析《边城》之美。

关键词:美;恰到好处;不着痕迹;清新脱俗;自然

《边城》自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莫衷一是,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更有人誉之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然而时间就像淘金者的筛子,筛去了杂质,留下了金子。而《边城》就是经过历史这把筛子筛后留下的真金美玉。《边城》集中体现了沈从文先生的审美理想,它是美的,犹如水晶石一样,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都能熠熠生辉,使我们能从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其美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立足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点,主要从美在不着痕迹、美在清新脱俗、美在自然三方面来浅析《边城》之美。

美在不着痕迹。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这里没有奇山异水,亦无桂馥兰馨,有的只是蜿蜒的山路,潺潺的小溪,清澈透明的河底,可以计数的游鱼。这儿山清水秀,给人清澈明净之感,这种美来得并不轰轰烈烈,但却清清静静,似是了无痕迹但却深入每个读者的内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水。自然清明,自是人心清明。边者,边缘也。边城虽远离了都市的繁华,但这里静谧而不落寞,热闹而不喧哗,亦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里接近但又不同于陶渊明笔下近乎完美的桃花源。这里只是远离都市的乡村家园,虽有瑕疵,但却风俗淳朴,人们之间更是和谐互助。无论是船总顺顺的和气大方、乐于助人,还是船夫爷爷的朴实善良、恪尽职守,莫不体现了《边城》人的人性美。沈从文没有只言片语去赞美边城环境的和谐,而是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小山城和谐宁静的社会环境,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美在不着痕迹,更是得力于沈从文恰到好处的语言,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1]

美在清新脱俗。

宋玉曾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形容女子天生丽质,胖瘦合适,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自古以来人们也曾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词语来描写女子之美。但这些句子或词语难免都带上了夸张的色彩,甚至有点俗,远不及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来得自然,来得真切。沈从文在文中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其皮肤黑黑的透露了翠翠健康自然的生存状态,绝不是养在深闺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眼眸清明如水晶,更是写出了翠翠内心的清澈明净;然没有父母的翠翠并不野,而是为人活泼,犹如一只可爱的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动气、亦不曾发愁。沈从文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美丽、清纯、善良、活波的姑娘。翠翠带着边城青山秀水的灵气,不着粉黛,亦无矫情,更没有惺惺作态,犹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脱俗。

而傩送呢?作者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阐述,只是说傩送气质近于白脸黑发的母亲,眼眉秀拔出群,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诨名为"岳云"。这样的描述在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山水长养相貌登对的一对年轻男女。自然也就理解了翠翠和傩送的一见钟情,而一切的凑巧又极为自然,合适的年龄,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方,碰见合适的人。

翠翠和傩送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内心。翠翠对傩送的喜欢并不是攀龙附凤,更不是渴望自己命运的改变,只是单纯莫名的喜欢这一个和自己性情相近的青年。傩送亦然。碾坊和渡船之间,大多数人心中的天平都会倾向碾坊,然而傩送并没有被世俗所诱惑,至始至终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在这段恋情中没有门第,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情投意合。在哥哥天保离世后傩送在父亲的要求下仍不愿选择碾坊,虽然选择了离开,但这正是体现傩送的有情有义。爱情固然重要,亲情亦然。

翠翠和傩送是边城美的代表,这种美由内及外,清新脱俗。

美在自然。

清代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曾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旨文章要象山脉一样,唯有曲折起伏,才能引人入胜。然《边城》的故事情节既无一波三折,更无峰回路转,只是简简单单的:清纯善良的翠翠遇上了俊美勇敢的傩送,气场接近的两人一见钟情,然傩送的哥哥亦爱慕翠翠,兄弟二人为之唱歌,天保选择退出却不幸外出遇难,傩送无法面对哥哥的死亡而离开边城,翠翠选择了等待,也选择了坚强。开端发展结局近乎平淡却又真实的再现了生活的自然状态,生活不见得都是大风大雨,更多的是一种平淡。

小说的结局是凄美的,令人悲哀怅惘的,然这就是生活。生活本就不是童话,也没有那么多大团圆,否则就不会有“望夫石”“孟姜女哭长城”等悲凉的传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无非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内心的渴求。在命运面前,人本就是卑微和渺小的,翠翠亦然,傩送亦然。相爱的两人最终因为天保的逝世而无缘在一起,天保的离世固然与翠翠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天保成功追求到翠翠,天保不会离开,也不会出事。作为爱情的胜利者傩送,在手足出事后自是无法面对。这就是人性,当痛苦无法避免而又无法抉择时,现实中的人会选择暂时逃避。傩送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我们如若把结局改一下,翠翠和傩送幸福而又甜蜜的生活在一起了,这种结局就更接近童话而不是自然的生活了。如若在最后翠翠接受船总顺顺的安排到傩送家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安排同样会让《边城》在本着生活的真实自然这一点上大打折扣。翠翠选择了渡船,选择了坚强,这也是爷爷给她的,人要活得硬朗些才配活在这个世上。

沈从文曾言,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边城》是美的,美在一草一木,美在一言一行,美在不着痕迹的语言,美在不刻意安排的情节,美在生活自然状态的呈现。美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又读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2002年4月第一版.

[2]《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3]]佚名《<邊城>与沈从文》[M].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1月.

[4]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5]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