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治神经性皮炎300例※

2017-09-15马玉燕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隆化068150

河北中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土茯苓神经性苦参

马玉燕(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 隆化 068150)

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治神经性皮炎300例※

马玉燕
(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 隆化 068150)

目的 观察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治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0例予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擦后外涂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对照组150例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涂患部后外涂除湿止痒软膏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时病情评分变化情况,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54.00%,总有效率100%,复发率9.8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14.00%,总有效率83.33%,复发率14. 29%。2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2个疗程时病情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治神经性皮炎起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神经性皮炎;外治法;中药疗法;酒剂

神经性皮炎为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颈、肘、膝等部位,以皮肤剧烈瘙痒及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治疗较为棘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长期应用可能出现掩盖感染的症状,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库欣综合征、痤疮、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2014-01—2016-12,我们采用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联合外涂除湿止痒软膏外治神经性皮炎300例,并与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外涂除湿止痒软膏治疗150

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①中青年多见,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②皮疹为扁平多角形丘疹,呈苔藓样变,无渗出;③好发于躯体受损部位,尤以颈部、四肢伸侧、腰骶部、腘窝、外阴等处多见;④慢性病程,常反复发作;⑤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神经性皮炎诊断。

1.1.2 纳入标准 符合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处于局限性静止期;受累面积<10%体表面积;治疗前2周未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年龄18~65岁;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积极配合。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合并有糖尿病及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皮肤淀粉样变、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病者;感染性疾病有全身临床表现者,或局部合并细菌、真菌感染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45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0例,男173例,女127例;年龄18~65岁,平均(40± 1.5)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0±0.4)年。对照组150例,男79例,女71例;年龄18~65岁,平均(39±1.8)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0±0.6)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治。药物组成:土茯苓60 g,苦参30 g,当归30 g,黄芩15 g,黄连15 g,黄柏15 g,蝉蜕6 g,牡丹皮9 g,大腹皮9 g,白鲜皮12 g,玄参15 g,柴胡9 g,防风9 g,龙胆草6 g金钱草9 g,栀子6 g,连翘9 g,茵陈12 g,板蓝根9 g,大青叶12 g,蒲公英12 g,紫花地丁15 g,荆芥9 g,桔梗9 g,金银花12 g,菊花15 g,甘草18 g。按量称取以上药物,用50度以上白酒1.5 kg浸泡3 d后即可使用。方法:用消毒棉签蘸取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擦拭皮损部位5遍,每日4次。之后予除湿止痒软膏(成都明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03068)外涂。

1.3.2 对照组 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170)适量外涂患部,每日4次。之后予除湿止痒软膏外涂。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用药期间忌食辛辣鱼腥食物,勿用热水烫洗,不搔抓,保持心情舒畅。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时病情评分变化情况。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2]中神经性皮炎的病情评分标准判定,该评分包括皮损分布范围、皮损形态及严重指数、瘙痒程度3项内容,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皮损完全消退,瘙痒消失,疗效率95%~100%;显效:皮损明显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疗效率60%~94%;有效:皮损有消退,瘙痒有减轻,疗效率30%~59%;无效:皮损无明显变化或虽有减轻但不断有新的皮损出现,瘙痒同前,疗效率不足30%。疗效率=(治疗前总分数-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分数× 100%[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2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时病情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时病情评分比较分,¯x±s

由表2可见,2组治疗1、2个疗程时病情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愈162例,6个月后复发16例,复发率9.88%;对照组临床治愈21例,6个月后复发3例,复发率14.29%。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12例患者出现用药局部红肿,主要是由于酒精浓度过高所致,稀释药酒后涂抹症状未显。对照组9例出现局部发热,瘙痒加重,立即停药或局部外涂维生素E后消失。

3 讨 论

神经性皮炎为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神经性皮炎占皮肤科门诊的2%~8%,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常伴有神经衰弱、失眠和围绝经期症状,搔抓、摩擦、日光照射、多汗或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冲击因素常促发本病[3];主要病理变化为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管壁增厚,淋巴细胞浸润在细胞周围[4]。神经性皮炎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关,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大脑和皮肤同发育于外胚层,因此精神可通过心理—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影响皮肤状态[5]。情绪紧张、异常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进而诱发神经内分泌失调,释放大量的茶酚胺、乙酰胆碱、组织胺等神经递质,然后通过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各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皮肤角质细胞和各种激素相互作用于皮肤,引起局部炎性反应,诱发神经性皮炎[6]。焦虑情绪还可促进皮肤树突状细胞迁移至淋巴结,继而强化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以促进超敏反应的发生[7]。由此可见,焦虑抑郁情绪不仅是神经性皮炎的常见症状,也是该病加重和复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神经性皮炎的治疗中,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稳定病情、缩短疗程、减少复发有重要意义。在药物治疗方面,以镇静、止痒、剥脱为治疗原则。皮损苔藓化较轻者,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抗表皮增生及止痒等作用,但副作用大,易复发。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有较大优势,在抗炎、免疫调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缓解焦虑情绪方面均成效显著[3]。

神经性皮炎属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等范畴。《外科正宗》载:“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关于其病因病机,《灵枢·素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风论》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外科正宗·顽癣篇》曰:“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牛皮癣如牛项之皮……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以上论述强调了风、湿、热邪为本病发病的原因。初起,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不得外泄,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血虚,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生风生燥,则瘙痒难忍;阴血不足,肝失所养,则血虚肝郁,故病情随情绪而变化;或脾蕴湿热,复感风邪,蕴阻于肌肤而发病[8]。因此,其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为基本法则。《理渝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都是以辨证论治为理论依据,只是给药途径不同。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外治法较多,如熏洗、贴敷、火罐、针灸等[9-10],都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病变局部皮肤和黏膜发挥疗效,具有操作灵活、方便、见效迅速的特点。除湿止痒软膏为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除湿止痒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止痒迅速,疗效肯定,长期应用无毒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与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应用,疗效可进一步提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在临床中一直探索通过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治疗神经性皮炎,研制出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用。其在用药上,土茯苓解毒除湿;苦参清热、除湿、止痒;当归补中益气,滋阴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黄芩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与黄芩、栀子合用可清三焦之热,清血分湿热;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清热燥湿;牡丹皮、玄参滋阴凉血,活血祛瘀,与金银花、黄连合用,可治热入营血;大腹皮行水下气而利湿;防风、荆芥疏风散邪,解表胜湿,且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之力能入骨肉,故一切风证皆可用;配合柴胡疏肝解郁,透表泻热;桔梗下一切气,并能养血排脓;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板蓝根、大青叶、金钱草清热解毒;龙胆草、茵陈泻火利湿;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诸药组成复方,以土茯苓、苦参、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药清热解毒,用荆芥、牡丹皮、白鲜皮、大腹皮等皮药取其“以皮达皮”的作用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好。以上药物酒泡后外用,易于吸收,起效迅速,且酒有祛风活血、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性的特点,所以效果更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含生物碱、挥发油、鞣酸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抗真菌作用,还能选择性地抑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以后的炎症过程[11];苦参含有苦参碱,具有抗病原体和细胞毒作用,还有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氧化苦参碱能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12];黄芩可消炎、抑制渗出,具有抗过敏、免疫调节等作用[13];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黄连素等成分,抗菌谱广,黄连素还对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明显的作用[14]。

本研究表明,土茯苓苦参芩连方酒剂外治神经性皮炎起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0-6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1997:103-105.

[3] 刘小银,陈其华.神经性皮炎中医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8,14(4):93-94.

[4] 郑小景.复方氟米松软膏配合液氮涂冻治疗神经性皮炎55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24(12):30.

[5] 黄智前,顾哲彰,邓德坚,等.心理治疗对神经性皮炎的辅助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6):411-412.

[6] 万永山,李玉萍,刘爱梅.伴精神异常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及白介素-6水平检测[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3):86-87.

[7] Chuh A,Wong W,Zawar V.The skin and the mind[J].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2006,35(9):723-725.

[8] 张桂,刘书勤.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50例[J].河北中医,2005,27(2):124.

[7] 戴尅戎.肩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401-40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1997:141-142.

[9] YE Xiao-xiang.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by Needling Tiaokou(ST 38)plus Tuina[J].J Acupunct Tuina Sci,2005,3(5):37-38.

[10] 林志诚,陈立典.巨刺法的研究概况和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51-53.

[11] 王文远,张利芳.针刺肩痛穴治疗外伤性肩周炎38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3):48-49.

[12] 王文远,毛效军,张利芳,等.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8895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4):297-298.

[1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19.

[14] 赵京生.“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J].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15] 胥荣东,李珩.阿是穴释义[J].中国针灸,2005,25(4):281-283.

(本文编辑:曹志娟)

[9] 周佐涛,林晓山.梅花针配合灸法治疗神经性皮炎42例[J].河北中医,2004,26(2):128.

[10] 郑军,谭元翠.中医外治法在神经性皮炎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3):66-68.

[11] 王建平,张海燕,傅旭春.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42-44.

[12] 孙晶,王立艳.苦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J].黑龙江医药,2003,16(6):526-527.

[13] 宋旦哥,孟庆刚.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8):1619-1622.

[14] 余园媛,王伯初,彭亮,等.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107-111.

(收稿日期:2017-03-02)

(本文编辑:曹志娟)

R758.320.531;R283.663

A

1002-2619(2017) 08-1199-04

2017-04-27)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8.020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4385)

马玉燕(1973—),女,副主任中医师,学士。从事皮肤科临床诊疗工作。

猜你喜欢

土茯苓神经性苦参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大剂苦参治不寐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方草寻源——土茯苓
土茯苓叶和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聚焦超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当归苦参丸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