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女性乳腺癌X线摄影征象与临床病理分析

2017-09-15毛明伟蒋世曦袁筱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6期
关键词:征象肿块乳腺

华 俊 毛明伟 蒋世曦 袁筱茜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放射科,重庆 400030)

老年女性乳腺癌X线摄影征象与临床病理分析

华 俊 毛明伟 蒋世曦 袁筱茜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放射科,重庆 40003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乳腺癌的X线摄影征象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并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18例,分为老年组(≥60岁,58例)和中青年组(<60岁,60例)。比较不同年龄组的乳腺癌X线摄影征象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老年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8%、53.4%、46.6%,中青年组分别为:65%、60%、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9、0.516、2.143,均P>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在X线摄影肿瘤主要征象构成比上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551,P<0.05),在肿块最大径,形态、边缘,钙化形态、分布及相关征象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女性乳腺癌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比较,X线摄影肿瘤主要征象表现肿块伴钙化、肿块呈分叶状、钙化呈成簇分布方面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老年女性乳腺癌X线摄影表现多样,以分叶状肿块伴成簇分布钙化最常见;其X线摄影表现与临床病理有一定相关性。

乳腺肿瘤;乳腺X线摄影

老年乳腺癌作为乳腺癌的特殊人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1~3〕。但与中青年患者比较,老年乳腺癌X线摄影是否有其特征文献鲜有报道。本研究收集、分析我院老年女性乳腺癌的X线摄影及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青年患者资料作对比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老年乳腺癌的X线摄影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重庆市肿瘤研究所2014年1~9月间经病理证实的11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乳钼靶X线摄影,资料完整。术后乳腺癌标本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的表达状态。按照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年龄≥60岁)58例,年龄60~86〔平均(66.6±6.7)〕岁;中青年组(年龄<60岁)60例,年龄28~59〔平均(46.2±6.9)〕岁。

1.2检查设备及观察内容 所有患者乳腺X线摄影检查采用GE 全数字乳腺机摄影,采用头尾位及内外侧斜位进行乳腺摄影;使用GE医生后处理工作站(Seno Advantage 2.1系统)高分辨竖屏显示器观察图像。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第4版〔4〕进行X线阅片。记录乳腺癌的主要X线征象,包括肿块、钙化、结构扭曲、局限性不对称致密。对于肿块分别记录大小、形态、边缘;对于钙化分别记录形态、分布。同时记录常见伴发征象:皮肤增厚、皮肤回缩、乳头回缩及腋下淋巴结。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组织病理学资料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其次为导管内癌(老年组中4例为乳头Paget病合并导管内癌),两组病理学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7,P>0.05)。老年组ER、PR、C-erB-2表达阳性率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老年组、中青年组组织病理学资料〔n(%)〕

2.2老年组及中青年组X线摄影影像学征象分析结果 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腺体类型构成比差异显著(χ2=64.708,P<0.05),老年组以少量腺体型居多,中青年组以多量腺体型为主。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X线摄影检查在主要征象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551,P<0.05),在肿块形态、边缘、钙化形态、分布及相关征象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361,3.066,3.266,9.459,2.617;P均>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X线摄影肿瘤主要征象表现为肿块伴钙化、肿块呈分叶状及钙化成簇分布(P<0.05)。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肿块最大径无统计学差异(t=-1.559,P=0.132),见表2。

表2 老年组、中青年组X线摄影检查影像学征象分析〔n(%)〕

1):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故无χ2值

3 讨 论

老年乳腺癌患者在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上与中青年患者无差异,淋巴结转移较晚,且预后较好〔2,3,5〕。老年乳腺癌患者ER、PR阳性表达较非老年组高、而C-erB-2阳性表达率较低〔3〕。本研究显示老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符合乳腺癌病理学类型一般规律。老年组病例中4例为乳头Paget病合并导管内癌,中青年组中无1例该病理类型,但样本量少、在老年组中发生率低,还不能说明该乳腺癌类型是否为老年组患者多发。本研究显示老年组ER、PR表达阳性率并不比中青年组ER、PR表达阳性率高;而C-erB-2阳性表达率较中青年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文献略有不同,与华彬等〔2〕的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研究老年组的年龄划分不同有关,以往较多文献将65岁或7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将≥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年龄选择相对较小。ER、PR的表达阳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6〕,推测年龄选择在60~65岁的老年患者其ER、PR表达阳性率可能会较年龄范围>70岁的ER、PR表达阳性率低,有待于较大样本量的分析、统计。

乳腺癌的X线主要征象包括肿块、钙化、结构扭曲和局部不对称致密。本研究显示老年组以肿块伴钙化为以单纯肿块为主要表现。分析原因:①两组患者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病理学类型,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缺乏典型性,以肿块伴钙化多见〔7,8〕;②老年患者的腺体类型以少量腺体型为主,本研究老年组少量腺体型占58.6%,肿瘤受到正常腺体重叠、遮蔽减少,病变与腺体对比明显,故肿块较易显示。本研究显示老年组单纯钙化的发生率较低。有学者〔9〕认为单纯钙化型乳腺癌恶性度高、侵袭性强。老年女性该征象所占比例少,提示老年女性恶性程度较高的乳腺癌所占比率较低。以往报道≥70岁组肿瘤直径显著大于<70岁组,考虑与老年人对自我体检不够重视、对疼痛等胜利反应迟钝及缺乏社会交流有关〔1〕。本研究老年组患者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肿块大小与中青年比较无明显差别。王玉霞等〔10〕的研究发现肿块大小与乳腺癌ER、PR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显示老年组以分叶状肿块为主。分叶状肿瘤病理基础为大部分恶性肿瘤开始多中心生长,各小叶肿瘤发展逐步融合及瘤体各部分生长速度不一致,提示肿瘤生长的不均衡性。肿块形态不同的乳腺癌ER表达无显著差异〔9〕。肿瘤的边缘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整体及单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以边缘模糊最常见、其次为毛刺征。Onishi等〔11〕认为毛刺状的病灶多见于老年女性。毛刺征一直是乳腺癌X线征象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其组织病理基础是肿瘤向周围组织呈放射状浸润,以及由乳腺小导管及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多见于低级别及中级别肿瘤,ER阳性表达率高〔9,12~14〕。老年乳腺癌肿块出现毛刺征,提示可能对激素具有较高敏感性,内分泌治疗效果好。

钙化形态描述多样,以往分为铸型(线状、分支状)钙化、碎石状钙化(多形性钙化)、粉末状钙化(不定形浅淡)或者细沙型、蠕虫型、粗颗粒型、混合型和融合型。本研究除外典型良性钙化、依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第4版分为无定型或模糊钙化、粗糙不均钙化、细小多形性钙化和细线分支状钙化4种类型,前两者为中度关注、可疑钙化,后两者为高度恶性可能性钙化。钙化出现与否与ER、PR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恶性钙化征象与C-erb-2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组织C-erb-2表达。以往文献报道乳腺癌多形性钙化较多〔8〕,本研究老年组患者钙化形态以无定型或模糊钙化居多,此类钙化的特征是很小、很模糊,以至于无法进一步确定其特征性类型,所以容易遗漏。使用高分辨率乳腺专业显示器对此类钙化可以提高其发现率;阅片过程仔细观察、必要时加照点片。老年组钙化以簇状分布最常见。赵亚平等〔15〕认为成簇分布的微小钙化,每平方厘米微小钙化数目(N/S≥20枚/cm2)就应考虑乳腺癌。

本研究选择乳腺癌最常见的4个相关征象,即皮肤回缩、乳头回缩、皮肤增厚、腋窝淋巴结显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各征象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肿瘤侵及乳腺组织内小叶间隔,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即形成皮肤回缩。当肿瘤直接侵犯皮肤时、则引起皮肤增厚。当肿瘤侵犯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前三个相关征象与乳腺癌ER、PR、C-erb-2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鲜有文献报道。腋窝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16〕。淋巴结无转移者预后好。李志等〔12〕研究显示年轻女性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本组老年组患者淋巴结增大较中青年组少,虽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提示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较少、预后较好。

综上,老年女性多为少量腺体型,乳腺癌好发于外上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老年女性乳腺癌的ER、PR、 C-erb-2阳性表达率与中青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老年女性乳腺癌X线影表现多样,以分叶状肿块伴成簇分布钙化最常见,而在肿块的大小、边缘、钙化形态及相关征象方面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1陈 进,王卫理,谢智惠.7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0):1010-1.

2华 彬,陆 旭,李 波,等.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5):536-9.

3张 毅,姜 军,杨新华,等.老年乳腺癌ER、PR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5):454-6.

4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BI-RADS atlas〔M〕.4th ed.Reston,V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03:183-9.

5刘新梅,张晨芳,赵国栋,等.老年女性乳腺癌89例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3):2368-9.

6牟 辉.基于年龄分段的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差异比较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154-6.

7王 捷,黄丽萍,吴丽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3例全数字化X线征象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6):83-4.

8陈冬冬,余建群,罗 艺,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X线征象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362-70.

9玄东春,何 娟.老年女性乳腺癌全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485-7.

10王玉霞,徐香玖,赵庆丽,等.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与病理及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5):678-81.

11Onishi M,Furukawa A,Takahashi M,etal.A wide variety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appearances of breast cancer:pathologic correlation study〔J〕.Eur J Radiol,2008;65(2):286-92.

12李 志,汪登斌,姜婷婷,等.年轻女性(≤40岁)乳腺癌的X线摄影与MRI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4):537-42.

13Paradiso A,Mangia A,Barletta A,etal.Mammography and morpho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reast cancer〔J〕.Tumori,1993;79(6):422-6.

14Jiang L,Ma T,Moran MS,etal. Mammographic fe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J〕.Anticancer Res,2011;31(6):2327-34.

15赵亚平,周世英,刘荣波,等.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7-10.

16赵卫红,徐兵河,李 青,等.7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5):385-8.

〔2016-01-19修回〕

(编辑 苑云杰/曹梦园)

华 俊(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影像诊断学研究。

R737.9

A

1005-9202(2017)16-4010-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6.046

猜你喜欢

征象肿块乳腺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