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手机微信”平台下高校视频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2017-09-13张庆庆徐苗苗王姗姗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8期
关键词:微课

张庆庆+徐苗苗+王姗姗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移动学习以及手机微信平台三者的分析研究,把微课程的传播嫁接于手机微信客户端上。通过微课程的由来开始讲起,逐步引入网络微课的拍摄与制作,延伸到微信平台的开发及上传,最后通过对依托“微信平台”为主的移动式视频学习进行分析,指出在微信传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利弊。本文以详细的数据,对微课拍摄要求,网络上传要求,以及微信传播的优劣进行了详细解析,以期为同人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微课;视频制作;手机微信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秒传”的时代, 5~7分钟的沟通成为现代人“耐心”的极限,我们的本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呆板的45分钟课堂,已经不能更好地让学生们集中精力,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一个新的教学模式随之产生,即“微课程”。 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校园区域Wi-Fi信号的无盲点覆盖,为“微课程”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研究新媒体教学领域的老师提供了拓展空间。

二、“微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 精彩的教育学活动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微课程的特点:主题突出、时间短暂、结构良好。用4个字来形容就是“短、小、精、悍”。短,视频长度短;小,以知识点为段落;精,制作、设计、讲解精良,没有废话;悍,学习效果好,产生的作用力大,令人难忘。

三、“微课程”的构思及制作

(一)微课程的构思设计

1.课堂类。适用于大学内的公共选修课程。多采用传统的录制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实景拍摄,后期编辑过程中插入PPT。它更多地适应于传统的、大范围内普及的宣讲类课程。

2.访谈类。适用于大学内具有话题类的课程,例如: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这种话题类的课程,可以由学生或者老师抛出题目,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后由老师或者邀请的嘉宾对该类问题进行解答,最终达到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始末,解答疑惑的目的。它一般会选择在演播室环境下,或者相对轻松的外场环境进行拍摄。

3.实验类。适用于理科类或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类的课程。例如: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等等。在实验室内进行搭景拍摄,用摄像机记录下实验的整个过程,最好选择两个机位,这样便于抓住实验物的特写,不至于造成“漏拍”。

4.电视广播级专业拍摄。以健美操类课程为例,为了减少授课老师一遍遍地跳舞,现场采用三台摄像机拍摄,进行全景、中景、特写的分配。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后期在电脑上搭建了三维虚拟场景,然后根据音乐节拍,表演者的动作,进行多角度切换,最终达到动感十足,既具有“跟随性”,又具有“表演性”的课程制作。

(二)后期制作技术指标

1.录制视频的要求。(1)统一校色:在双机位或者多机位拍摄过程中,需要两台或多台机器同时进行白平衡调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摄像师认为把设备调到自动档就不会出现色差问题,结果,在后期编辑时,就发现画面有明显的色调变化,影响了画面质量;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摄像机要求:尽可能选择同一型号的摄像机。

2.录制音频信号源技术指标。(1)電平指标:-2db ~ -8db。如果录像者使用的是胸麦,要注意话筒和衣服之间的摩擦音和“噗音”问题;

(2)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

(3)后期制作时,做到声画同步。录像时,尽可能规避开其他杂音;

(4)如果使用背景音乐,请确保背景音乐清晰、无噪声杂音干扰、不要压过主讲老师声音。整体声音调节均衡, 不能忽大忽小。

3.网络压缩视、音频文件技术指标。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是视频,介于手机流量稳定性的要求,后期制作的视频不可以直接传到手机上。目前,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仅对腾讯视频的链接支持。因此,制作好的视频需要先上传至腾讯视频平台,然后再进行下载。

(1)视频文件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采用H.264/AVC (MPEG - 4 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4500 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2500Kbps。

(2)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采样率48KHz;音频码流率128Kbps (恒定);双声道并做混音处理。

(3)关于字幕文件。

①字幕的行数要求:每屏只有一行字幕;

②画幅比为4:3的画面,每行不超过15个字;画幅比为16:9的,每行不超过20个字;

③每行字幕居中排列,每一屏字幕要保持位置一样;

④如果字幕中提到了数学公式、化学符号,建议采用后期字幕编辑软件或者PPT进行展示,不要打成STR字幕。

四、微信教学平台设计及应用

(一)微信平台的设计

1.申请公众账号。授课老师只需要拥有一部手机,申请一个公众账号,即可完成前期工作。

2.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公众账号模板。制作微信的科技公司都有很多模板,包括网络上也提供了一些免费的模板,可供教师下载使用,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教师自己选择。将制作好的视频、文字解析、讨论话题、课后作业等等上传至模板,即可完成发布。

(二)微信平台的应用

1.“分组建群”“面对面建群”,让微信平台瞬间成为“课堂”。微信交互模式灵活,它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点对面。其中,微信的“建群”功能,使教师既可以对单一学员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群”对多名学员进行辅导。同样,微信也具有强大的群发功能。教师可以在群里发消息,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解答。endprint

2.微信平台具有丰富多彩的展示方式。“微信”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方式将教师授课内容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平台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方式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突出的话题进行解答。

3.“关注”和“分享”让微信平台强大无比。“微信”推广课程的优点就是“无门槛式爆炸性”传播。老师精彩的话语,或者智慧的段子,可以由学生们的“朋友圈”无限放大,广泛流传。如果想更多地学习该老师的知识,也只需要点击“关注”,就可以通过移动手机接收到这位老师的新知识点,这让更多的人加入学习中来,无论是工人、农民、白领、高管,都可能成为一门课程的受益者,让大学成为“全民的大学”而不是“大学生的大学”。

五、“微信课堂”带来的问题

“微信课堂”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的课程,也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课堂内课程全部搬到网络上。有些教师为了盲目地追求网络课程的时髦性,将课堂全部放在了网上,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在网上看一会,就不用上课了,这都过于片面。 “微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连续性

受到时间和网速的局限,“微课程”注定短小,这就意味着它适合解决的是“知识点”,适合解决“小话题”。如果课程被认为碎片化,这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造成知识的不连贯性。

(二)缺乏系统性

“微课程”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它不能取代课堂。尽管它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不具备课堂的“学习氛围感”“连贯性”“系统性”“言传身教感”等等。它只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精彩观点的展开。它更适合做一些具有专门性问题的一次性解答。

(三)過于花哨,忽略内涵

为了博得眼球,微视频的制作者在技术上煞费苦心,视频做得十分精美,但是授课内容却没有设计好,导致“内容配不上制作”的问题。

“微课程”依托微信平台,实现了教学移动化、个性化、自主化。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视频学习组建的门槛低,扩展性强,方便与一线教师和从事其拍摄课程的专业影视公司共同研发。微课程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点的了解,更主动地获取了所需要的知识,让专业课的学习变得“无国籍”,一个“朋友圈”的分享,让知识点呈现“爆炸”式的传播,这都是传统教学,甚至是电脑网络教学达不到的。因此,以微信为平台的移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新媒体更好、更便捷地为现代化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弛,陈刚,王敏娟等.移动学习中片段式学习资源的设计与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6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6.

[3]钟柏昌,李艺.论知能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1(3):30-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微课,清朗夜空中的一颗星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