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痛穴位贴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30例

2017-09-12郑琳张芸何顺勇林瑜

福建中医药 2017年4期
关键词:胃痛胃脘穴位

郑琳,张芸,何顺勇,林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胃痛穴位贴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30例

郑琳,张芸,何顺勇,林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目的观察胃痛穴位贴对湿热中阻型胃脘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敷贴组与对照组各30例。敷贴组在清中汤加减的基础上,用胃痛穴位贴在神阙、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进行敷贴,每天6 h,每天2次;对照组仅采用清中汤加减治疗,共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和疗效。结果敷贴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敷贴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敷贴组总症状积分、胃脘痛、食后腹胀症状积分明显降低,胃电功率明显增强,胃电节律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痛穴位贴敷贴穴位能提高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胃脘痛;湿热中阻;穴位敷贴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具有病程迁延和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胃脘痛患者多采用中西医药治疗,笔者在应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应用胃痛穴位贴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30例,疗效显著,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均来自2014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敷贴组和对照组各30例。敷贴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4岁,平均(50.10± 12.31)岁;病程2.5~15 a,平均(6.45±3.81)a;其中慢性胃炎21例,消化性溃疡9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6~65岁,平均(45.03±12.14)岁;病程1.5~15 a,平均(5.71±4.19)a;其中慢性胃炎20例,消化性溃疡1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湿热中阻型辨证要点: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胃脘痛”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④自愿参与研究,能配合检查及治疗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经胃镜检查证实合并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或经B超、X线及实验室检查证实肝、胆、胰等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心、脑、肾、肺、內分泌和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疾病者;③2周内已使用其他治疗胃脘痛的中西药物者;④有胃切除术或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史者;⑤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疾病及糖尿病或伴有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疾病者;⑥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无法与医生进行正常交流者;⑦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在服药中可能怀孕者。

1.5 剔除和终止标准①因故未完成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作为脱落病例;②不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未遵循试验方案的患者将剔除;③出现不良反应者即终止试验。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清中汤加减(源自《古今医彻》,组成:黄连6 g,栀子9 g,煮半夏9 g,茯苓15 g,草豆蔻9 g,陈皮6 g,甘草3 g。每天1剂,分2次早晚口服。敷贴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胃痛型穴位贴(贵州东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101)贴敷,取穴:神阙、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阴陵泉,将穴位贴敷贴于相应的穴位,每帖敷贴6 h,1 d 2次。上述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胃脘痛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度。主症包括胃脘疼痛和食后腹胀,分别记2、4、6分;次症包括早饱、胃纳减少、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记录2组在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

2.2.2 胃电图采用消化道动力检测仪(XDJ-S8型,合肥凯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测量2组治疗前后胃电节律及胃电功率的变化。

2.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5%>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70%>疗效指数≥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2.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3 治疗结果

3.12 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与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与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x±s)分

3.22 组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x±s)

3.32 组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4 讨论

湿热中阻是胃脘痛常见病机,湿热中阻证患者由于饮食生冷或辛辣油腻、或饥饱失常、饮食不洁等因素,加上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热,易出现湿热蕴结中焦,阻遏胃气,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胃失和降,气机壅滞,引起胃脘痛。本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治疗上主要采用清热燥(化)湿、理气和胃,常用清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为代表方[3]。

研究表明:针刺对不同证型胃脘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4-5]。穴位贴敷疗法可应用于内科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脘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7]。胃痛型穴位贴含纳米远红外微粉,该粉在常温下就能产生波长为8~15 μm范围的红外线,可透过皮肤对相关穴位产生正性刺激,激发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有疏通经络的功效。中脘为胃经募穴,具有疏通胃肠气血、温胃散寒祛湿、疏理中气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主穴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刺激足三里可减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8]。

在本研究中,敷贴组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胃脘痛、食后腹胀的症状明显缓解(P<0.05);早饱、胃纳减少、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积分也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值得今后进一步跟踪随访。敷贴组胃电功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胃电节律明显增加,提示胃痛穴位敷贴有行经止痛作用,可能与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缓解食后腹胀有关。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1-373.

[3]雷超凡,崔闽鲁.近五年胃脘痛相关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2016(6):43-45.

[4]裘磊,肖元春.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601-603.

[5]唐润霞.针灸治疗胃脘痛5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3):59.

[6]胡冬青,曹志群.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2,32(9):1248-1250.

[7]林碧容,鲜玉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痛临床护理观察[J].北方药学,2012,9(6):72-73.

[8]温伟琴,曾晶晶,饶珂寒,等.热敏灸足三里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GAS及PG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6,47(7):61-63.

R256.33

B

1000-338X(2017)04-0006-02

2017-04-20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3年临床创新技术基金课题(CXTS1301)

郑琳(1977—),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的研究。

猜你喜欢

胃痛胃脘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