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异质特性与企业经营绩效
——基于双重中介模型的检验

2017-09-12张晓玲戴麒麟葛沪飞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可扩展性共创异质

张晓玲,戴麒麟,葛沪飞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异质特性与企业经营绩效
——基于双重中介模型的检验

张晓玲,戴麒麟,葛沪飞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文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为主驱动因素,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并通过商业模式的异质特性(可扩展性、难以模仿性)的完全双中介模型实现。这一模型描述了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复制的两条路径:其一是企业自身复制商业模式路径,即基于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企业经营绩效的中介路径;其二是企业防止竞争者复制商业模式,即基于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企业经营绩效的中介路径。

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商业模式可扩展性;商业模式难以模仿性;企业经营绩效

一、引言

商业模式作为跨组织边界的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活动系统,正成为企业间竞争异质性的关键来源。在现有以商业模式为主题的主流研究文献中,商业模式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元[1],其本质内涵为顾客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获取的方式[2]。具体而言,这种方式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过程中各参与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各参与成员企业获取价值的交易方式,即在复杂变化的现代商业环境中,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源于企业间的协同关系[3],价值创造依赖于多个成员间开放性、协作型的活动实现,成员企业参与的价值分配结构和激励机制是维持各成员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4]。

由此发现商业模式最基本的特性是价值创造特性,而不同商业模式在其价值创造特性基础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异质特性,如商业模式难以模仿性、可扩展性、独特性等,已有不少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好的商业模式应具备的特性要求,并对部分典型特性和企业经营绩效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5],然而现有文献尚未有关于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和异质特性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创新点表现在:其一,在已有对商业模式、RBV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商业模式基本特性(价值共创特性)和异质特性(可扩展性和难以模仿性)得以区分并定义,这为商业模式特性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性填补理论空缺;其二,在实证基础上,探索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如何通过异质特性,分别在企业内部环境与企业外部竞争下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从长期看,后者对企业设计、复制和调整商业模式具备实践指导意义。

二、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和异质特性

商业模式以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为核心功能,而最基本的特性是价值创造特性,这种价值创造并非狭义地为顾客创造价值,还包括为企业创造价值。价值创造发生在跨企业边界的多个成员企业间共同创造价值活动之中,只有在有效创造价值基础上,成员企业才有分享价值的可能。为使每个成员企业获取更多的价值,同时需要商业模式具有不被竞争对手模仿以及企业可重复使用,因此本研究将价值共创性视作商业模式的基本特性,并将难以模仿性和可扩展性视作商业模式的异质特性。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特性:价值共创性

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指商业模式为创造价值的所有参与主体创造价值的程度[6]。

Chesbrough指出,“价值”在商业模式中的概念不仅局限于以产品或服务为形式提供价值给顾客,还必须兼顾企业伙伴等各参与成员的利益诉求[7]。Magret⁃ta也认为,多接口的合作和交易机制使商业模式能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8]。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企业必须考虑构建企业间价值共创网络,若新的商业模式试图以某种联盟形式为载体,那么价值链上没有得到分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将通过协作机制聚合,扩大企业创造价值并形成更强劲的竞争力[9]。

从活动系统的视角看,价值共创网络由多个参与主体加入并共同创造价值。商业模式是整合跨企业边界资源的活动系统[9],因此价值共创性是商业模式的基本特性,使各参与主体获得它们期望的利益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从资源视角看,商业模式是一个涵盖多个参与主体的资源集合,如果有效地整合并合理使用,那么参与价值创造的各参与主体都能从中获益。

因此,成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应能够为所有参与者创造并共享价值。

(二)商业模式的异质特性之一:难以模仿性

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是指企业商业模式被竞争者复制的难度[6]。

当价值主张受到广大用户青睐时,竞争者极有可能模仿现有的商业模式。模仿是成功企业商业模式被竞争者复制的推动力。Teece强调,不成熟的新商业模式很难获得知识产权的庇佑从而防止其背后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创意和商业逻辑不被剽取,目前仅在美国,一项新商业模式可能获得专利。即使商业模式获得了知识产权保护,但“创意”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仍难以得到保障[10]。竞争性模仿表现为竞争对手在商业竞争中为快速获得竞争优势而模仿现有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种状况较多发生在商业模式成型初期或商业模式创新阶段[11]。

要避免被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模仿,企业可使其商业模式充分差异化[8]。因而商业模式难以模仿性作为一个商业模式的异质特性,其主要体现在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替代和超越该商业模式为顾客提供核心利益等方面。

(三)商业模式的异质特性之二:可扩展性

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是指企业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反复使用的难易程度[6],以扩大其支撑价值创造的空间。

Dunford等学者将商业模式复制定义为企业反复使用其已有的商业模式,并对之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12]。在这一基础上,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支撑企业以较小的成本试错、学习和推广现有的商业模式,通过重复使用其可行的商业模式并不断调试,内部保证创造和获取价值增量,外部提升市场利润率等关键业绩指标,最终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13]。

Penrose指出,对于商业模式而言,企业资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围绕这些资源的“服务”[14]。一般来说,商业模式可扩展性的阻碍因素有两个来源:一是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空间的实际大小[15],如针对某价值主张的顾客规模上限、广阔的地理分布等;二是关键资源及其服务的可移植性。因此,企业将核心资源及其提供的服务整合到高度密集的活动系统。这个活动系统是否能够扩展,将直接决定企业价值创造的业务规模能否扩展。

三、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异质特性与企业经营绩效

(一)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为企业的经营绩效提供了基础。Nenonen等认为,制造企业考虑与供应商、客户等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将提高业务运作效率,进而提升绩效[16]。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功能的实现,需要企业与合作伙伴合理分享信息、知识、合作机会、网络独特位置等互补性资源,达成利益分享,共同为客户传递产品和服务,进而可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17]。Prahalad和Ramaswamy也认为,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使得企业能够聚集供应商和客户的优势资源,协同达成计划和利益分配方案,如在设计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这一过程中,核心企业率先延伸自身的价值链,形成价值网络,企业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决定其资源调配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话语权和声望[18],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近年来,不少的实证研究也强调并验证了价值共创对促进企业绩效的重要性。Buchanan[19]通过评估潜在成本及收益从而验证了对垂直贸易伙伴的依赖有助于提高企业业绩。Anderson和Narus[20]通过多线研究法构建了企业合作伙伴模型,通过样本验证了厂商或经销商等单个企业的实力仅是整个实力的一部分。张晓玲等国内学者开发了良好信效度的测量量表并验证了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可显著提高企业绩效[21]。从客户角度看,通过提供一组独特资源及其服务支撑商业模式的运作,企业进行价值共创即跨企业边界的协作和整合,既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与其他合作主体分享价值创造的奶酪。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商业模式将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客户等各方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企业的经营业绩在合作伙伴的资源分享和利益分配的保证下得以提高。据此,提出假设1。

H1: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正向的积极影响。

(二)商业模式难以模仿性在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Wernerfelt从资源的企业战略观为角度研究企业间绩效差异,并延伸讨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22]。Barney进一步提出,企业拥有难以效仿及转移的异质性资源或技术是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且其中一部分资源具有稀缺性及难以模仿性[23]。这种情况下,商业模式共创价值毫无疑问地将促进利益相关方就稀缺资源的交互达成特定的合作,这种特定耦合且稳定的合作使得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间长久形成的相互信赖也可说明价值共创为商业模式带来的高难以模仿性。根据Blau和Peter的社会交换理论,信赖在企业经济学中被概念化为企业信任,即其他企业会做对自身有利的事而非有害之事[24]。信赖是对企业间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的因素。价值共创DART模型的提出者Prahalad和Ramaswamy认为,价值共创(活动)对合作伙伴关系质量和稳定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话(Dialogue)、权限(Access)、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透明度(Transparency)这四个价值共创维度都可以渗透促进彼此信赖的提升,并是彼此持续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18]。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共创的排他合作机制会影响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即增加竞争对手复制、使用商业模式的难度使企业具备独占性的客户价值。对此,诸多学者在实践上考察了具体企业案例。例如,Ramaswamy和Ozcan[25]扎根研究了乐高(LEGO)和洛克汽车(Local Motors),总结出二者企业在价值共创生态系统中的“节点”效应,在企业生态系统中加强价值共创的影响和传播是其在行业中独特位置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即智能领导、公开设计、开发链接平台和一体式交付等“众包”形式实现全球资源、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如果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能轻易被竞争者复制,那么以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竞争将很快演变为价格竞争,而非交易等市场竞争手段,商业模式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贡献和价值很容易拱手相让给价格竞争强势的企业。据此,提出假设2。

H2: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在价值共创性和企业经营绩效的正相关间起中介作用。

(三)商业模式可扩展性在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表现为企业复制自身的商业模式并反复使用的活动。近来国外学者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商业模式复制上来。商业模式的复制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26]:初步成型以及大规模繁殖。以连锁企业为例,Schultz和Yang的研究认为,连锁企业可选择从组织架构、控制系统、商业路径和战略决策四个方面快速扩展商业模式[27]。Rivkin认为,阻碍商业模式复制成功的潜在障碍包括无法合理调配资源和复制环境可能受到的干扰,如行业机会的变化、组织层面的阻碍、企业成长周期的跃迁等[28]。

Jaakko等[29]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比起其他企业,对商业模式复制和修订投入较多成本的企业更易取得较高的经营绩效。其中,对于只强调商业模式创新而对商业模式复制投入零成本的大公司,其绩效低于对商业模式创新和复制均不关心的公司的绩效。价值共创的成员企业间容易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并共同参与到商业模式自身复制过程之中,并多向地解决复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即在良好的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基础上,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复制进一步扩展共同创造价值的空间,这有利于企业业绩的进一步提升。据此,提出假设3。

H3: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在价值共创性和企业经营绩效的正相关间起中介作用。

四、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问卷借鉴了已有文献中关于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特性、商业模式典型特性以及企业绩效等方面的构念[6,21]。采用现场发放、邮寄和电子问卷的方式对江苏、浙江等地区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发放问卷640份,每个企业填写一份问卷。历时4个月,实际回收378份问卷。采用均值替代法填补少数缺失值,并剔除无效问卷与缺失值超过5%的问卷,最终确定有效样本为33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51.5%。

研究样本中,技术密集型企业占52.12%,劳动密集型企业占26.36%,资金密集型企业占20%,其他类型企业占1.51%。从企业的成立年限看:除1个缺失值外,不足1年的企业占回收样本企业的1.51%;1~3年的占10.61%;3~5年的占12.42%;5~10年的占16.97%;10年以上的占58.18%。

五、数据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检验量表的信度可得: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难以模仿性、可扩展性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10、0.734、0.681;企业经营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见表1所列)。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表1 价值共创性等商业模式特性及企业经营绩效测量

效度检验:主要检验内容效度和聚合效度。首先,内容效度需要研究者测验问卷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反映了研究所要测量的构念[30]。本研究在建立量表前充分参考了已有研究理论和文献[31],在问卷开发过程中,本研究所用量表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协助,多位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细致地检验和评价了量表的内容效度。最后根据调研反馈信息对测量题项进行语义推敲和数据滚动测试,去除模糊语义及重叠表述后,筛选出表1中的13个观测题项作为本文的主要理论构念。

其次,聚合效度是指不同的观察变量对某个潜变量的实际反映度,即测量同一潜变量的不同项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验证聚合效度,研究者通常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即判断平均变异数提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与组合信度(CR),如果满足AVE的值大于或等于0.5,且CR值大于0.7,则说明该测量的聚合效度比较好[32]。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得各观测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值介于0.611~0.870,说明题项均良好地适用于测量对应的理论构念。各构念对观测题项的路径系数介于0.494~0.857,大于或接近0.5;各构念间组合信度介于0.753~0.859、平均变异抽取量值介于50.6%-63.8%,均大于0.5,均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33]。

(二)同源误差分析

同源误差也叫共同方法偏差,是指由相同的问卷答题者、类似的测试环境、共同的语境或主题固有特征等原因造成变量的内容共变。为了解本研究数据中是否存在足够大的同源误差影响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在此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检测同源误差问题。首先,采用Harman’s单因子检验,即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实现Harman’s单因子检验,然后观察各模型的拟合程度变化来判断同源误差的大小。若模型拟合显著性提高,说明同源误差严重,反之则说明同源误差不严重[34]。由表2可知,从四因子模型到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性显著变差,表明本研究数据同源误差的影响较小。

表2 各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结果

其次,采用潜在误差变量控制法进行同源误差检验。即在验证性模型中增加一阶指代该偏差的潜在变量,比较控制同源误差前与控制后的两个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

注:CF:Common Factor;CF无:验证性模型不含共同方法偏差潜在变量;CF有:验证性模型含共同方法偏差潜在变量。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卡方准则,拟合度的比较可由样本量的大小确定其拟合指数的临界值。本研究样本数量为330,取α的临界值为0.000 5[35]。比较两个模型的自由度和卡方值可知,原模型相比于纳入共同方法偏差潜变量的模型而言,△df=1,△x2=52.278,α约为0.003,大于0.000 5,即增加指代同源误差的一阶潜在变量后,模型拟合度并未明显提高,由此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同源误差。

(三)结构模型与假设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变量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分析了各变量间相关性,详见表4。

表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矩阵

分析结果显示: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r=0.296,p<0.001),支持了研究假设1。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与难以模仿性显著正相关(r=0.306,p<0.001),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r=0.308,p<0.001),初步支持了难以模仿性在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假设2);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与可扩展性显著正相关(r=0.376,p<0.001),可扩展性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r=0.409,p<0.001),初步支持了可扩展性在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假设3)。假设2和假设3是否成立仍需进一步验证。

2.基于Bootstrap分析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避免犯第Ⅰ类错误及偏态数据的干扰,本研究使用AMOS21.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Boot⁃strap检验法探究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间是否存在双重中介效应。

共线性检验表明,各构念的方差膨胀因数VIF值(1.236,1.126,1.188)小于10,容忍度Tolerance(0.809,0.888,0.842)大于0.10,表明没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绝对拟合指标RMSEA小于0.08;增值适配指标CFI和NNFI均大于0.90;简约适配指标PGFI大于0.50。各测量指标(价值共创性、难以模仿性、可扩展性和企业经营绩效)验证性模型拟合度良好,故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多重中介模型

通过分析可知,图1模型中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除无中介路径外,其余均显著(p<0.01)。模型拟合指标如下:绝对拟合指标RMSEA=0.065;相对拟合指标CFI=0.937,NNFI=0.918;模型简约指标PGFI=0.618。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检验,取样2 000次(N=330),对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所列。依据Preacher的研究[36],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时,该模型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时该中介路径为部分中介,反之为完全中介。

表5 基于Bootstrap分析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5中介效应检验可知:①在价值共创性→企业经营绩效的路径中,直接效应置信区间包含0,说明存在完全中介;②在价值共创性→难以模仿性→企业经营绩效路径中,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76%(0.081),假设2得到验证;③在价值共创性→可扩展性→企业经营绩效路径中,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3.0%(0.214),假设3得到验证。

结合上述分析和假设模型可知,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及可扩展性在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的效果量为86.8%,这一占比表明两条中介路径解释了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大部分变异,导致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首先,研究结果表明价值共创性作为所有商业模式客观要求的基本特性,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反映了一个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功能的大小,即为包括直接客户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全体创造出的总价值的大小,对于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来说,其可能获得收益的最大上限就是该总价值。研究结果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众多学者都认同的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同创造功能。

其次,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作为主驱动因素,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具体企业的经营绩效:其一为价值共创性→难以模仿性→企业经营绩效,该中介路径解释了支撑企业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及相关条件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享和扩散活动尤为关键,且这些关键资源和相关支撑条件等是竞争对手难以获得的;其二为价值共创性→可扩展性→企业经营绩效,这一路径解释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间的信赖机制和强调成员企业共同参与商业模式复制与修订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性。

实证结果发现,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商业模式异质特性(难以模仿性、可扩展性)的双重完全中介实现,即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并不直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做出贡献,究其原因,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及可扩展性主要反映的是商业模式的可复制特性,其中难以模仿性是针对外部竞争对手来说,复制企业商业模式的难易程度,可扩展性是针对企业自身来说是否可以重复使用商业模式,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一方面需要增强商业模式的难以模仿性,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而不管是竞争对手还是企业自身,复制商业模式都需要建立在价值共创的基础上,即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成员之间需要形成相互依赖的信任关系及利益共同分享的机制,并聚合了创造独特顾客价值的资源及相关条件。

最后,商业模式具有基本特性和异质特性,它们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商业模式共创性是企业经营绩效的必要基础,而商业模式异质性是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性的来源,并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二)管理启示

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指导企业构建、创新及改进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和异质特性。

首先,在商业模式基本特性的塑造方面,企业应与参与创造顾客价值的其他成员企业构建良性、互惠的合作方式,使商业模式具有良好及持续的价值共创性,同时为所有参与企业创造价值建立基础,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其次,为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需要在良好的商业模式价值共创性基础上打造商业模式的异质特性,一方面企业应通过增强商业模式的反模仿性,使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企业都能获得较高的经营绩效,具体途径可以为增强顾客价值的独特性、加强商业模式持续改进能力使竞争对手模仿成本加大或者使竞争对手无法构建类似的价值创造网络等等;另一方面,在成员企业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基础上,企业应寻找适合商业模式重复使用的多种情境,如多地区、多种业务等,以扩展共同价值创造的空间,使企业经营绩效提升。

[1]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

[2]Chesbrough H,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3]Kohli R,Grover V.Business value of IT:An essay on expand⁃ing research direction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9(1):23.

[4]李力,孙璐,杨园华.开放创新联盟的IT价值共创研究初探——基于资源基础理论[J].科技管理研究,2015(22):161-166.

[5]庞长伟,李垣.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现状——基于2000-2014年CSSCI论文情况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3):178-184.

[6]张晓玲,葛沪飞,赵毅,等.典型商业模式特性量表开发与效度验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56-66.

[7]Chesbrough H,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8]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5):56.

[9]丁宁,丁怡.以基于维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创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0):171-173.

[10]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172-194.

[11]Casadesus-Masanell R,Zhu F.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imitation:The case of sponsor-based busi⁃ness model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4):464-482.

[12]Dunford R,Palmer I,Benveniste J.Business model repli⁃cation for early and rapid internationalisation:The ING di⁃rect experienc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5):655-674.

[13]Sosna M,Trevinyo-Rodríguez R N,Velamuri S R.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Naturhouse cas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83-407.

[14]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J]. Managerial&Decision Economics,1962,29(3):192-193.

[15]李东,王翔,张晓玲,等.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01-111.

[16]Nenonen S,Storbacka K.Business model design:conceptu⁃alizing networked value co-cre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Service Sciences,2010,2(1):43-59.

[17]马蓝,安立仁.企业间知识合作动机研究述评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0):152-160.

[18]Prahalad C K,Ramaswamy V.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J].Strategy&leadership,2004,32(3):4-9.

[19]Buchanan L.Vertical trade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de⁃pendence and symmetry in attaining organizational goal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2,29(1):65-75.

[20]Anderson J C,Narus J A.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42-58.

[21]张晓玲,赵毅,葛沪飞.商业模式典型特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中介影响——基于企业关键资源视角[J].技术经济,2015,34(2):1-12.

[22]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3]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 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4]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J Wiley &Sons,1964,352.

[25]Ramaswamy V,Ozcan K.Strategy and co-creation thinking[J].Strategy&Leadership,2013,41(6):5-10.

[26]Bradach J L.Using the plural form in the management of restaurant chai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276-303.

[27]Voss B.Pour your heart into it:How Starbucks built a company one cup at a tim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98,19(1):54-55.

[28]Rivkin J W.Reproducing knowledge:Replication without imitation at moderate complex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3):274-293.

[29]Aspara J,Hietanen J,Tikkanen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s replication: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emphases[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10,18(1):39-56.

[30]Haynes S N,Richard D,Kubany E S.Content validity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oncepts and method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5,7(3):238.

[31]Ahire S L,Golhar D Y,Waller M 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Q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s[J].Decision sci⁃ences,1996,27(1):23-56.

[32]Podsakoff P M,Ahearne M,MacKenzie S B.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ork group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7,82(2):262.

[33]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4]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 Y,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

[35]温忠麟,侯杰泰,马什,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36]Preacher K J,Zyphur M J,Zhang Z.A general multilevel SEM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multilevel mediation[J].Psy⁃chological methods,2010,15(3):209.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7.08.020

Basic&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Model and 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A Test of Dual Mediation Model

ZHANG Xiao-ling,DAI Qi-lin,GE Hu-f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With the Bootstrap metho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The value co-creation of business model,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which is realized by dual complete mediation model through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model:scalability and inimitability.The model describes two paths of copying business model.The first is the path of business model replication by the enterprise itself,namely the mediation path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of business model-scalability of business model-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The second is to prevent competitors from replicating business model,namely the mediation path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of business model-inimitability of business model-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

value co-creation of business model;scalability of business model;inimitability of business model;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

F271;F272.5

A

1007-5097(2017)08-0139-07

[责任编辑:欧世平]

2017-04-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21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YJA630134)

张晓玲(1968-),女,江苏沭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与创新;戴麒麟(1993-),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创新;葛沪飞(1982-),男,江苏镇江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社会网络,组织学习。

猜你喜欢

可扩展性共创异质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对赌”语境下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平衡
共创美好生活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恩智浦推出全新i.MX 8X 处理器,为工业应用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电力监控软件的可扩展性设计
基于微软技术的高可扩展性中小企业系统解决方案研究
构建高可扩展性的物流装备管理系统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