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2017-09-12吴晶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合肥县域安徽省

吴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华东经济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吴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集聚区位于合肥及沿江区域,低水平集聚区位于皖西北地区。

县域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安徽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受梯度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省际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各省内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范围逐渐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以及省域间等宏观视角向省内市域、县域间等微观视角转变。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安徽省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受到的关注较少,相关研究也并不多。叶丽丽等(2006)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0-2003年全省市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对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做了分类[1]。汪增洋(2006)的研究发现,安徽县域经济呈现两极分化且差异将继续扩大[2]。胡俊等(2007)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来自于各区域内部[3]。夏永久等(2011)运用ESDA方法研究2003-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县域发展的不均衡态势逐步加重,发达县域的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4]。方叶林等(2013)以人均GDP为指标度量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发现县域经济发展出现集聚态势,冷点区位于皖西北,热点区分布在皖中及中部偏东区域[5]。张庆霖(2013)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对1996-2011年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各市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差异主要来自各区域内部[6]。从研究单元上看,现有研究多以地级市为主,缺少县域角度的分析,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多以逻辑演绎式的政策分析或描述性的数据分析居多,缺少对空间格局的深入探索。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增速处于全国前列,经济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社会资源等客观差异的存在,造成省内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渐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也是实现省内经济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在2015年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安徽仅有肥西县入榜,与经济发达的江苏、山东和浙江差异巨大,县域经济欠发达成为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指标,选取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不均衡状况及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以期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生产资源、优化战略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区域

本研究所使用的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来自2007-2016年的《安徽统计年鉴》。以安徽省全部62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包括6个县级市和56个县。结合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以长江、淮河为界,将安徽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区域。皖北包括阜阳、亳州、宿州、淮南、淮北和蚌埠,共1个县级市、16个县;皖中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和安庆,共4个县级市、20个县;皖南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和黄山,共1个县级市、20个县。近些年安徽省区划调整频繁,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本研究中的行政区划范围以2016年《安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准。

(二)研究方法

1.泰尔指数(Theil Index)

泰尔指数是用来测算相对差异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区域间的不均衡程度越高。与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相比,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差异进行分解,进而计算区域间、区域内的差异及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7]。本研究以人口数、GDP为指标,计算相对于人口数的GDP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表示全省总体差异,TB表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TW表示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yi表示第i个区域的GDP占全省GDP总值的比重;pi表示第i个区域的人口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重;Yij表示第i个区域中的第j个县域单元的GDP占该区域GDP总值的比重;Pij表示第j个区域中的第j个县域单元的人口数占该区域人口总数的比重

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

ESDA能够揭示相邻单元在某属性值上的空间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诸多学者将其用于探究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性或异质性[8-11]。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研究某项指标在整个区域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用全局Moran’I指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是空间单元数;Xi和Xj分别是第i、j个空间单元的指标值;-X是所有空间单元指标值的均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S2是X值和-X值的方差。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其大于0时,表示空间正相关,且越接近1,相似属性的空间单元越趋于集聚;其小于0时,表示空间负相关,且越接近-1,相异属性的空间单元越趋于集聚;其等于0时,表示具备某属性的空间单元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呈现随机分布。

局域空间自相关用来研究某个局部区域与相邻空间单元在某项指标上的相关程度,通常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将结果呈现[12]。Moran散点图将局部空间格局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象限的高高区表示区域自身及其周边地区某项指标都高;第二象限的低高区表示自身某项指标低,但周边地区高;第三象限的低低区表示区域自身及其周边地区某项指标都低;第四象限的高低区表示区域自身某项指标高,但周边地区低。位于一、三象限的点为空间正相关,形成集聚现象;位于二、四象限的点为空间负相关,形成差异现象。LISA集聚图显示的是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各类型地区。本研究运用ESDA方法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

三、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近10年,安徽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15年,全省GDP总量22 005.6亿元,处于全国第14位。人均GDP最高的繁昌县达到80 960元,人均GDP最低的临泉县为6 861元,仅为前者的8.47%。2006年人均GDP最低的阜南县(2 829元)为最高的宁国市(17 677元)的16%。可以看出,虽然一些县的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也跃居靠前位置,但省内县域经济的绝对差距依然较大。

由表1可见,2006年人均GDP排名前10的县域单元中,皖南6个、皖中3个、皖北1个。2015年的榜单中已没有皖北地区的县,皖南和皖中各有5个。作为“双核”城市的合肥和芜湖尤其突出,其县域经济水平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经济增幅最快的10个县中,两市共有6县入围,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显著。

表1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总体看来,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5年已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全省前十。皖中地区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合肥的下辖县,经济增幅在全省领先。皖南地区上榜县域数量较为稳定且排名靠前,各县经济实力增长较快。长期以来,安徽缺少综合实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型中心城市,各市对县区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省内经济发展重心一直放在沿江区域,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合肥才被给予重要的经济地位,城市综合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所加强。芜湖借助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在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等产业上发展显著,成为仅次于合肥的全省综合实力第二强市。全省正逐渐发展成以合肥和芜湖为核心,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但双核的辐射力度仍然偏低。

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各县按照经济水平分为4类:高水平、中高水平、中低水平、低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可以看出,在2006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时间断面上,安徽省县域经济水平均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状态,经济重心逐渐向皖中省会地区转移。3个年份里都处于高水平的县域单元有天长市、肥西县、霍山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铜陵县、宁国市,其中皖中3个、皖南5个。这些县域多位于省会及皖南沿江区域,该区域是全省县域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皖北地区经济也取得一定发展,但总体仍然落后,皖东北的蚌埠、淮北和宿州一带是皖北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皖西北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

(二)区域差异分析

2006年以来,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总体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态势加剧,如图2所示。从差异构成看,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来自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则保持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从变化趋势看,区域内部的差异持续扩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则较为稳定,这与全省发展政策相关。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安徽省出台多项区域发展政策。1990年初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口号;90年代中后期的“一线(皖江)两点(合肥、黄山)”发展战略,将经济效益好的城市作为重点发展对象;2005年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2006年提出构建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图2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

可以看出,合肥及沿江地区一直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区域。得益于城市定位和政策倾斜,皖北地区的蚌埠、皖中地区的合肥、皖南地区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得到优先发展,成为各自区域内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并逐渐与同区域内其他城市拉开差距,造成区域内部差距加大。由于安徽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所以区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远没有各区域内部的差异大。

为深入了解差异构成,将区域内的差异进一步分解为皖北、皖中和皖南各自内部的差异,如图3和表2所列。

图3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

表2 安徽省各区域的差异贡献率%

皖北地区内部差异变化不大,但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由29.23%降至20.73%。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煤炭、劳动力等传统资源优势逐渐弱化,皖北整体经济状况仍处于省内较低水平。虽然该区域内部差异不大,但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皖中地区内部差距较大且呈扩大趋势,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33.49%升至2015年的41.75%。一方面,说明省会下辖县经济发展快速,城市首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皖中地区除合肥外其他地市发展乏力。该区域内部差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皖南地区内部差异略有扩大,但差异贡献率由21.89%减少至20.32%。该区域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沿江地区和山区之间,沿江地区主要指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是全省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山区主要指黄山、宣城,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是其经济发展支柱,但由于交通可达性差,生态敏感性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受到严格限制,不宜发展重工业,造成其经济水平在该区域相对落后。总体而言,皖南区域正逐步迈向县域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均衡。

(三)县域经济的空间统计分析

1.全局空间关联特征

由表3可见,2006-2015年间,Moran’s I指数值均大于0且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表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特征,即经济发达的县与经济发达的县相邻,经济欠发达的县与经济欠发达的县相邻,产生愈发明显的两极集聚现象。同时,历年Moran’s I指数值均通过了高显著性水平检验(∣Z∣>1.96),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说明这种空间集聚分布模式非常明显。总体来看,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空间正相关性十分显著,空间集聚趋势逐渐加强。

表3 安徽省县域经济全局自相关分析

2.局域空间关联特征

全局Moran’I指数值只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发展态势,为了进一步了解具体在哪些区域产生了集聚效应,运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选取2006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间断面,运用Geoda软件绘制出县域经济水平的Moran散点图以及在0.0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LISA集聚图。

结合图4和表4可以看出,位于一、三象限的县域单元数量占多数,说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即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趋势明显。具体来看,高高区的变化主要来自合肥及沿江地区,随着长丰县由低低区进入高高区、巢湖市和肥西县从高低区进入高高区,合肥下辖5个县域除庐江县外全部属于高高区,其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体现。芜湖作为全省“双核”的另一核,其下辖4县经济发展也非常突出,全部进入高高区。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达县的数量仍然占少数,所选取的3个时间断面上位于高高区和高低区的县域单元数量从27个减少至24个,仍然少于位于低低区和低高区的县域个数,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单元数量仍超过县域总数的60%。

图4 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的Moran散点图

表4 安徽省县域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类型

从各类型区域的分布看,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在不考虑显著性水平的情况下,高高区主要分布在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说明该地区的县域单元除自身经济水平较高,其周边相邻的县域经济也发展较好,空间差异程度小,协同集聚效应明显。低低区多数位于全省边缘地带,皖西北地区的低低集聚现象最为明显。这些地区远离全省经济发展主轴线,在政策、交通区位等方面处于劣势。相较于皖西北,全省东部地区邻近长三角核心区域,交通区位优势使得其能较快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本区域发展水平。高低区和低高区的县域单元穿插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缓冲地带,皖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域单元包括凤台县和固镇县,皖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单元位于沿江城市的江北地区及南部山区。

从各地区所属的空间相关类型来看,皖北地区经济落后的县占绝大多数,除凤台县和固镇县进入高低区外,其余15个县域都属于低低区。其中,亳州和阜阳境内所有县域单元全部位于低低区,说明皖西北自身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周边相邻县域经济水平也较低,是今后省内重点扶持区域。皖中地区也是经济落后的县占多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单元都集中在合肥。皖南地区经济发达和落后的县呈现两极分化,沿江城市的江南地区多属于高高区,形成高水平集聚,江北地区和南部山区经济相对滞后,与之形成反差。

从时空格局演变上看,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由沿江区域向合肥地区转移,一方面,以马鞍山、芜湖、铜陵为主的沿江地区仍然是全省县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另一方面,合肥市及周边县市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增幅逐渐赶上,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新中心。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联系和影响,这种空间近邻效应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非常明显。如图5所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应主导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经济发达区域的集聚现象逐渐显著,显著的高值集聚区由南部地区向皖江城市带区域转移,该区域的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均为省内领先地位,省内发展战略方向也多是围绕这一区域展开。随着“双核”战略目标的提出和皖江城市带协同发展方向的确立,合肥及沿江区域经济增速显著,初步实现区域内协同发展、经济共同提高。省内新增的5个高高区有3个位于合肥,其中肥东县的高高集聚效应逐渐显著,说明合肥作为全省经济中心的综合实力整体得到提升。皖西北地区的低水平发展集聚现象持续显著,欠发达县域成片分布。比较而言,显著的低低区更多且更加集中,说明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成片出现仍然是今后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图5 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的LISA集聚图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6-2015年的时间截面,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综合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ESDA方法,对全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总体发展状况方面,近10年来,安徽省县域经济总体水平提升较快,但在全国仍然缺乏竞争力,且县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发展态势,合肥和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中心。

区域差异方面,全省县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整体不断扩大。从差异构成看,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远大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从各区域内部看,皖北内部差异变化不大,但处于低水平均衡;皖中内部差异逐渐扩大,成为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差异贡献率逾40%;皖南内部的县域经济差异保持稳定,逐步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空间格局方面,历年的全局Moran’I指数均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说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分布上趋于集聚,且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合肥及皖南沿江地区是显著的高高集聚区,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增长极。皖西北地区是显著的低低集聚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洼地。全省经济重心逐渐向合肥及沿江地区转移,经济发达的县域数量依然占少数。

(二)对策建议

壮大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及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针对安徽省各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皖北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全省其他区域相比,皖北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产业层次较低。今后应加强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突出其全国粮食、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为避免对煤炭资源形成单一性依赖,要依托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电力、硅晶、光伏等连续替代产业,将非资源型产业作为培育的重点。适时打破省内区域和部门间的界限,促进规模产业在县域的协同配套发展,调整县域产业结构,缩小与省内其他区域的差距。

皖中地区应强化省会的辐射带动能力。皖中地区是全省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但不均衡状态也最为明显。合肥的城市首位度不断增强,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其与南京、杭州一起被定位为长三角副中心,但目前合肥的综合实力与宁杭两市仍存在不小差距。今后应继续强化其科技文化、经济金融的中心地位,充分利用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教优势,提升家电、化工、机械装备等产业层次,带动周边县市的制造业发展,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省会城市。

皖南地区应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链。皖南沿江地带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高,内部发展差异较小,正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较好,用工成本较低,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占据有利地位。各市也形成了特色产业,如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汽车、铜陵的有色金属,但各市优势产业较为单一,对区域的带动能力仍需加强,需进一步提升各市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

全省应明确经济发展重心,积极融入长三角。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定倾斜性的发展战略引导,合肥和皖江地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中心,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周围县域经济也得到了一定提升。未来应坚持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有重点地优先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地区,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以沿江产业带为发展轴心,构建城镇产业密集带和优势产业群。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增强对其他地区的服务和辐射功能,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加强其产业联系。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欠发达地区的合理流动,通过省内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辐射支持,带动全省向高水平均衡发展。省内重点城市应率先在基础设施、产业链接、发展理念等方面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安徽省在加工制造、农副产品、能源等优势产业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发展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在改善招商引资和人居生活环境的同时,利用长三角平台吸收国内外更多更优的人才、资金、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促进全省经济更快发展,最终全面缩小与江浙的发展差距,成长为长三角新兴增长极。

[1]叶丽丽,苏勤.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5):415-418.

[2]汪增洋.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15.

[3]胡俊,张宜红,朱建军.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56-60.

[4]夏永久,朱喜钢,储金龙.基于ESDA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9):1427-1431.

[5]方叶林,黄震方,涂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2):33-38.

[6]张庆霖.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基于Theil指数的研究[J].江淮论坛,2013,258(2):51-58.

[7]Zhang X,Kanbur R.What Difference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3):85-98.

[8]麻永建,徐建刚.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软科学,2006,20(5):51-54.

[9]Ertur C,Koch W.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enlargement process:a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1995-2000[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0(4):723-765.

[10]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11]赵磊,方成,黄武龙.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3):6-11.

[12]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ResearchofRegionalDifferencesandSpatialPatternofCounty-levelEconomyinAnhuiProvince

WU Jing
(Facult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County-level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factor to realize high quality balanced devel⁃opment.This research,selecting the data of per capita GDP from 2006 to 2015,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unty-leve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Theil index decomposition and ESD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The degree of county-level economy is higher in Southeast and lower in Northwest in Anhui province,Hefei city and th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re beco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ole;The degree of inequality of county-leve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is increasing,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of North,South and central Anhui province are far greater than the differences inside each region.Among them,the rapid increase of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central provinc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in the province;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economy, the counties with simila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 trend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The high level agglomeration mainly ap⁃pears in Hefei city and th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and the low level agglomeration mainly appears in northwest Anhui province.

county-level economy;regional differences;spatial pattern;Anhui province

F127

A

1007-5097(2017)08-0018-07

[责任编辑:余志虎]

10.3969/j.issn.1007-5097.2017.08.003

2017-02-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GL017)

吴晶(1989-),男,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资源配置。

猜你喜欢

合肥县域安徽省
成长相册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